提及秦始皇,
想必都无人不晓,无人不知。
作为第一个统一六国的皇帝,这位天子在历史上也是家喻户晓,贡献颇多,诸多事情也被记载多次,关于他的后代也一直有众多学者研究。
而随着秦始皇的后代被找到,他们的姓氏也经过了演变,这四个姓氏的人都是他的后裔,快来看看到底是哪四个?
一、秦始皇的姓氏
在今天,
我们所说汉人的“姓”,是指放在“名”的前面,
并且和“名”相结合起来以称呼人的一种符号。
但是先秦时期的“姓”与“氏”,却有许多不同之处。从它们的起源来看,姓的起源比较古老,它是母系社会的产物,所以古姓多从“女”旁,如姬、姜、姒、嬴等,连“姓”字本身字形结构也是从“女”、从“生”的。
而氏的起源则相对较晚,它是由姓衍生而来的,一般认为是父系社会的产物。
如果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秦始皇的姓名是什么?”也许不少人的答案会是“嬴政”,而且许多书上也是这么写的。
然而,如果我们打开《史记》,就会看到司马迁的记载却并非如此。《史记》不仅记述了秦始皇的的祖先为“嬴姓”,而且还记载着他本人“姓赵氏”,叫“赵政”或“吕政”的说法。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的父亲子楚虽然不受宠,但他毕竟是孝文王之子,按当时的习俗,“诸侯之子,在其国称公子,在他国则称国”,那么他到了赵国就应该以秦国为氏,称为“秦子楚”或“秦楚”。
他的儿子政,本应称为“公子政”或“秦政”,只是由于生在赵国,母亲是赵人,加上处境堪忧,所以才被称为“赵政”。
那么“吕政”这个姓名又是从何而来呢,其实是后代人的收录有误。
汉朝以后人们痛恨秦王朝的暴政,
所以称秦始皇为“吕政”,意思是他并非子楚之子,
而是吕不韦的后代。
当然,这种说法绝并无实证,由此看来,称秦始皇为“吕政”断然不能。
二、秦始皇的后代
秦始皇儿子众多,皇位的继承就成了一大难题。一直以来,都理所当然认为公子扶苏是正统继承人,
秦二世胡亥是“篡位者”。
胡亥在赵高的扶持下登上皇位,认为自己的继承并不合法,随即决定除掉长子扶苏。
但严格意义上讲,公子扶苏也不能称为继承人,因为在秦朝时期,
并没有要求必须是嫡长子继承制。
而且扶苏在治国理念、统治思想上与秦始皇存在较大差异,拥有背道而驰的观点,秦始皇又怎么会立一个与他分歧严重的儿子为太子呢?
虽然胡亥的残暴比起秦始皇过犹不及,上位之后屠杀自己的手足兄弟毫不留情,但其实他也是被赵高教唆的。
赵高不仅劝说除掉扶苏,而且还要除掉其他十六位兄长,不然他的皇位还存在威胁。
胡亥听信了赵高的话,
将自己的十二位兄长屠杀在咸阳,又逼着另三位兄长自杀,
剩公子高殉葬。
公子高是一个聪明之人,他意识到自己也绝对逃不过死亡的命运,于是主动找到胡亥,请求去陵墓为父亲嬴政守灵。
他明白胡亥只是担心他们这些兄弟会威胁到他的皇位,所以只要他死了,家人便能有机会活着。
而胡亥也确实是这样想的,他非常忌惮他的权力被篡夺,所以对每一位兄长都痛下杀手。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不惜任何手段。
所以当胡亥听到他主动要求时非常高兴,于是下令赦免他的家人,留了他们一条性命。逃过一劫的家人也成了难得的幸存者。
胡亥上位时仅仅只有二十一岁,他认为兄长与他存在着皇权斗争,在这场杀戮中就把自己的十七位兄长全部屠杀,
其余的诸弟因年龄尚小构不成威胁而幸免于难。
三、姓氏的演变
秦朝灭亡之后,这些残存的血脉就四散分离到了各处。为了能够活命躲避战乱,后代都纷纷改了姓。
虽然很多人口口声声说自己是秦始皇的后代,但其实就姓氏来说,就不可能是其后人。
因为随着现今的研究发现,秦始皇真正的后代子孙也都浮出水面,他们的姓氏都演变成了“秦、嬴、银、寅”这四个姓氏。
除了“嬴姓”是他们本来的姓,延续着“嬴政”这一名字流传,用来表明自己是后人的真实身份,他们认为自己的姓氏是有价值的,非常高贵,所以从不曾更改,而其他的都变成了不同的字形。
“银”和“寅”两个姓氏其实也只是变了字,
但发音都与“嬴”非常类似,
他们同谐音来掩饰自己是秦始皇的后人身份,以求保全性命。但同时又不想背离祖先,所以才采取这样的方法来勉强得到两全。
“秦姓”就比较好理解了,毕竟“秦姓”一开始就是以秦国为姓,秦始皇未登基之前也一直被称为“秦政”,
所以“秦姓”也可以说是他们的第二姓氏。
延续“秦姓”并不令人惊讶,而且也不那样引人注目,可以分散那些仇人的目光。现在“秦姓”也有很多人都在使用,算是四个姓氏里流传最广、最常见的。
现如今,这几个姓氏已经很难见到有人使用了,除了部分姓氏流传至今,像“嬴姓”几乎没有人用了,永远地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这四个姓氏无论哪个,都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其中一个珍宝。
而这样的瑰宝却未能好好保留下来,成为了我们民族的一种遗憾。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当时的战争太过于残酷,导致很多人都背井离乡,下落不明。
姓氏在如今仅仅是代表一种符号,反映本人所属的血缘关系的意义,但从前,它更反映的是一种时代的变迁,是历史的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