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土地,广阔得几乎可以把天边都包进去,大江大河横贯东西,冻土和冰原像是大自然的禁区,几个世纪下来,那些梦想着征服这片土地的欧洲人,最后往往都在这里画上了休止符。这不仅仅是地理的广袤让人望而生畏,更有那时间的流转、空间的深邃、刺骨的寒冷、折磨人的饥饿,还有那种打不垮、冲不散的战斗民族精神,这些都是这片土地对抗所有入侵者的武器。
想想看,这里的冬天,冷得能把铁都冻断,大雪封山,连鸟儿都得往南飞去找温暖。那些想要征服这片土地的侵略者们,他们可能连这里的冬天都没想过怎么熬过去呢。而对于这里的人民来说,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挑战,早就磨砺出了他们不屈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存能力。面对入侵者,他们有的是方法和时间,就像是大自然自己在玩一个漫长的游戏,看看谁能笑到最后。
01查理十二世
查理十二世,这个名字在十七、八世纪的欧陆上就像是一股清新的旋风,甚至可以说是一股狂野的旋风。想想看,一个还没满十六岁的小伙子,就这么坐上了瑞典王位,成了瓦萨王朝的第十位君主。但他不是那种只会坐在宫殿里享受的国王,他是真正的战场上的战士,一个为战斗而生的狂人。他对战争中的困难和冒险不仅不退缩,反而乐此不疲,自信到几乎可以说是自负,似乎世上没有什么是他做不到的。
瑞典的军事改革,也就是在查理十二世之前开始的,为他之后的东征西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想想看,那时候的瑞典把征兵制取代了佣兵制,军队变得更加灵活高效,后勤支持做到了前所未有的完善,炮兵也首次成为了独立的兵种。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瑞典的军队在战场上更加如鱼得水。
1700年的11月,一个雪夜,查理十二世就带着8000瑞典精兵,对近四万俄军围困的纳尔瓦要塞发起了奇袭。结果如何?大败俄军,一战成名。之后的几年里,无论是在波兰还是萨克森,查理十二世都多次击败了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敌人。他在欧陆上的行动,简直就像是一阵黄色的风暴,所到之处,敌人无不臣服。
到了1707年的9月,查理十二世似乎还没玩够,经过两年的准备,他又开始了对俄罗斯的长达三年的远征。这一次,他不仅是为了征战,更像是在挑战自己的极限,看看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什么是能够阻挡他的。
02天生敌对
在那个炮火连绵的时代,查理十二的对手,可不是个简单的角色,他就是那个在俄罗斯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彼得大帝。这位罗曼诺夫王朝的彼得一世,简直就是俄罗斯精神的化身。你想啊,很少有哪个君主能像他这样,把一个民族的性格——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集中体现在自己身上。彼得大帝,他的存在,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这个人,他是一股怪力乱神的混合体。一方面,他冲动、粗野、野蛮得很,自制力几乎为零;另一方面,他又能勇往直前,不畏艰险。他的性格多变,有时候你会觉得他勇敢无比,有时候又像个胆小鬼。但他的信念坚定,通过自己的意志力和几乎残忍的手段,硬是让他的人民接受了一系列改革。彼得大帝在位的那些年,不仅拓展了俄罗斯的疆域,还巩固了他的绝对统治。
到了十八世纪初,彼得大帝调整好了与土耳其的关系,开始了他的欧陆扩张之路。他首先是支持萨克斯选侯奥古斯特成为波兰国王,借此机会大举吞并领土。紧接着,趁着瑞典国王刚刚驾崩,他联合丹麦、萨克森等国,打算一起来分瑞典的羹。在彼得看来,那个新上位的查理十二不过是个小毛头,根本不放在眼里。
但谁知,查理十二并不是吃素的。这位年轻的瑞典国王,很快就用实力给了彼得一个响亮的耳光。查理十二带领的瑞典军队,不仅在战场上给了俄军深刻的一课,还让彼得大帝和他的俄军患上了所谓的“查理恐惧症”,在这位英明神武的瑞典国王面前,俄军溃不成军,丢盔弃甲。
03一场大战在即
1707年秋,查理这位年轻的瑞典国王,带领着他那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征服俄罗斯的征程。这支军队,有步兵2万、骑兵2.4万,炮兵及辅助人员7000余人,不仅人数众多,而且装备精良,后勤补给也是充足到不行。那时候的查理,可以说是名声在外,几乎整个欧洲都认为他能轻易击败彼得大帝,甚至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门前,接受彼得的投降。
但彼得大帝这边,情况就没那么乐观了。由于一系列不太明智的举动,彼得几乎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他甚至曾试图和查理和解,主动示好,但查理不为所动,直接拒绝了。于是彼得只能拿出自己的绝活——用整个俄罗斯的广袤土地来和瑞典人抗衡。他一方面派兵骚扰查理的后勤线,一方面实施焦土政策,把查理的进军路线变成了一片火海,同时还加强了莫斯科的防御。
查理这边也没闲着,他知道俄罗斯的地广人稀对他不利,因此做好了长期战斗的准备。他进入俄罗斯没多久,就选择了在拉多斯科维奇过冬,同时制定了两个战略计划,要么北上攻取圣彼得堡,要么南下乌克兰。最终,由于乌克兰物资丰富,当地首领友好,查理决定南下乌克兰。
1708年夏天,查理带着一大帮子人硬是过了别列津纳河,一路往乌克兰那边走。走着走着,跟俄国人打了几仗,每次都是瑞典人赢,但俄国那帮人从最开始的一碰就垮,到后来能撑两撑,这说明他们也开始绷紧了神经。
04腹背受敌
到了夏末秋初,查理这哥们儿和彼得的大军在乌克兰那块儿碰上了,又是一次大获全胜。可这胜利,仿佛给了查理一剂兴奋剂,让他觉得自己只要一鼓作气往里冲,直接打到莫斯科,战争就能收场。结果,查理就放弃了他之前一直稳吃稳走的策略,决定玩点大的,分三路行动:他自己带着主队往乌克兰深处冲,边找彼得决战,边想着怎么拿下莫斯科;另一队偏师计划从基辅、斯摩棱斯克那边往东北冲;还有一队,打算从波兰直奔圣彼得堡。
这看着是多点开花的布局,实际上却是自找苦吃。查理的军队原本就不算多,这么一分,力量更是分散了。查理自信过头,小看了彼得。分兵后不久,查理就尝到了苦头。先是原本归降他的乌克兰土著遭到彼得突袭,大量补给被俄军抢走,打算在乌克兰建立的补给基地也泡汤了。接着,他的补给部队也遭遇俄军袭击,损失惨重。
更糟糕的是,俄罗斯的冬天来了,而且来得异常凶猛。到了1710年,整个欧洲都遭遇了罕见的寒潮,波罗的海都冻上了,连法国的塞纳河和威尼斯的运河都结了冰。查理的两个过冬基地,罗姆内和加迪亚兹,还被俄军骑兵突袭,大批房屋和过冬物资被烧毁。瑞典军队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冻死冻伤的人数多达5000。
这一切,都是因为查理轻敌,误判形势,导致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让他的军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
05陷入困境
1709年,查理十二世和他的兵们在一个冰天雪地的冬天里,硬是熬过来了。那冬天,冷得能把铁都冻断,俄国那帮子人不是正经打仗,就知道骚扰,给查理他们添堵。皮普尔那老头给他老婆的信里都说了,这军队的状况烂到家了,说糟糕都嫌弱。
等到了春天,查理这人头铁得很,他的将领们说咱们撤吧,回波兰去吧,他偏不,非得往前冲,瞄准的就是波尔塔瓦这块硬骨头。彼得大帝也不是省油的灯,把自己的精兵强将都拉到波尔塔瓦来了,看这架势,是要跟查理好好过过招的意思。
到了6月17号,俩军对峙,数目上看,查理的1.25万人对彼得的4.5万,数目上差距大了去了。但瑞典兵打仗惯了,人少点儿对他们来说不是问题。查理在战场上向来是那个决定胜负的人,每次都能一眼瞅出敌人的软肋,然后一击必杀。他之所以一直赢,就是因为他总能在战役刚开始的时候就下死手。
可这波尔塔瓦之战,查理自己先出了岔子。还没打呢,他就在一次侦查中把腿弄伤了,连马都骑不了,只能躺在担架上。没有了查理亲自上阵,瑞典军的败局似乎已经注定。果不其然,波尔塔瓦之战,瑞典军开头还行,骑兵冲锋还能看,彼得差点就给逼跑了。但主力步兵那边就乱套了,最后只能败下阵来。
那场持续五小时的战斗,无疑是一场英勇的展示。彼得和查理,两位主将,都是勇往直前的样子,不惧生死。彼得身边三次有子弹擦过,而查理虽然只能躺在担架上,但他坚持指挥到底。查理周围的24名随从和担架兵,几乎全军覆没,死伤21人,他本人的担架更是被炮弹打得粉碎。这场战斗,几乎让瑞典的侵俄大军全军覆没,查理对俄国的征服梦,也就此破灭。
06查理的结局
波尔塔瓦一役后,瑞俄俩国的较量没那么快结束,拉锯了好一阵子,一直到1721年8月才算是个了结,俩国签了《尼斯塔德合约》,这才算把这第二次北方大战给收尾了。瑞典那边,可以说是颜面扫地,不仅仅是丢了欧洲大陆上的老大哥的位置,连北欧的头把交椅也不是他们的了。而俄国那边,可谓是地盘大涨,从波罗的海边一直扩到太平洋西北边的地方,欧洲这边因此多了一个劲敌。
查理十二世这位战场上的猛将,尽管波尔塔瓦之后形势大变,他还是没闲着,到处展示他的硬气。1713年,在土耳其,带着不到40个人的小队,面对着1.2万的敌军,硬是撑了八个小时;1715年,在德国,他指挥了那场名叫施特拉尔松德的守城战,面对着俄国、丹麦、普鲁士等一帮国家的联军,守了整整一年。1716年回到瑞典,他又开始东山再起,四处招兵买马,几乎是把整个斯堪的纳维亚都想要重新拉回来。
但故事总得有个结局,1718年12月12日,查理十二世在挪威的腓特烈斯塔要塞,他的传奇人生就这么结束了。那一天,一颗子弹打在了他的脑袋上,这位西方战场上那个最特别的年轻人,就这么走了。这种结局,既让人惋惜,又让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