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王朝,马鞭所指,都是我的。然而他的中央政权建立才不到一百年,就被朱元璋的义军掀翻在地,无敌的蒙古勇士被一路吊打,直到逃回草原深处。
元朝为何不到百年就亡了,百年间又都发生了什么?现在就让我们打开历史的回放,去看一看元朝那些事儿?
1、黄金家族
阿兰是蒙古族传说中的始祖母。她和丈夫生了两个儿子,后来老公去世,自己又生了三个儿子。
面对质疑,阿兰宣称她的三个儿子是她与金黄色天神所生,他们是上天之子,是出身纯洁的蒙古人。而后来伟大的成吉思汗就是这三兄弟中的一支,属于孛儿只斤氏。
1206年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国,召开忽里勒台,即大汗位。同时宣布,今后只有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才有资格继承汗位。这就是后世所称的黄金家族。
2、混乱的开始
整个欧亚大陆都是蒙古人说了算。为了看好家业,成吉思汗给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分了地盘,还说他们是支撑大蒙古帝国的四根基柱。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离世。虽然生前确定了三子窝阔台作为继承人,但窝阔台却不能立刻登上汗位。
根据成吉思汗的规定,大汗即位前,需要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在此期间,遵循幼子守灶的传统。拖雷担任大蒙古国的临时领导监国。
1229年8月初,忽里勒台大会在怯绿连河召开。由于窝阔台是法定继承人,他以为即位就是走个流程。
然而,会场的气氛有些诡异。监国的拖雷不想交权,而与会的贵族们,也倾向于支持拖雷。他们每天盛装出席,关心的是吃喝,就是不决定汗位问题。大会竟然拖延了40天。
为了稳定局势,窝阔台假装要把大汗之位让给拖雷。背地里找来老臣耶律楚材劝说拖雷让步。
出于对天命的畏惧,同时也因为二哥察合台已经公开支持窝阔台。托雷放弃了争位的企图,最终拉着窝阔台的手,把他送上汗位。
3、忽里勒台制度
《大札撒》里说得很清楚:就算是狂的没边的人,如果不经众王推选,私自称王,死。
成吉思汗明确了忽里勒台选举大汗的权利,然而这一权利并非源自成吉思汗的授意,而是一项延续很久的传统。
忽里勒台制度虽然扮演着关键角色,事实上选举过程可不简单。也就是说选举很重要,但最后谁能当选,其实是马刀说了算。
就算选出来的大汗是个残次品,只要支持他的王爷腰杆子够硬,他就是正品。
4、皇后(可敦)的影子
1241年,正在维也纳前线的窝阔台酗酒暴毙。临死前,他想让孙子失烈门来当大汗。结果他老婆脱列哥那想自己临朝称制,坚决不同意,非要把大汗位置搞到了长子贵由手里。
脱列哥那执政五年,为了给儿子贵由创造继承汗位的条件,滥行赏赐,政令不一,朝局混乱。
1248年,刚解决了太后系问题的贵由,眼睛就一直盯着不服自己的拔都。
贵由假借西巡之名,准备率军向西突袭拔都。三月,当行至横相乙儿。贵由因病离世,年仅43岁。而此时,从忽里勒台大会推举他为大汗算起,才不到两年。
贵由一死,大权临时寄存到了他老婆海迷失手里。海迷失没啥政治眼光,一开始就在拔都等的撺掇下,抱着失烈门称制三年。后来,脑子一热,又想立自己的儿子脑忽为汗。
摇摆之际,自己的两个儿子忽察和脑忽等不及了。他们各自开衙建府,跟海迷失对着干,一国三王,加上天灾,整个汗庭打的人仰马翻。
5、蒙哥即位
这时候,原先支持失列门的拔都,却改主意了。他又看上了托雷系的蒙哥。他们一个想要权,一个要当王,于是二人结盟,准备在忽里勒台大会上一起搞事。
1250年,作为成吉思汗系中年龄最长的王子,拔都向诸王宗亲发出参会邀请,但议题就一个。“选一个大汗,但是,是我认为合适的”
大会之初,许多贵族提议由拔都当汗,他拒绝了,他说习惯了俄罗斯的大列巴,不想再回蒙古吃回头草了。
蒙哥的支持率越来越高,不希望托雷系当选的窝阔台和察合台系提议,想由窝阔台指定的13岁的失烈门接任汗位。
就像前面说的,投票是要靠实力说话。而拔都带来的十万大军。就驻扎在距离忽里勒台大会10公里的地方,所以,这个提议只能是一句废话。最终,蒙哥凭借实力被推选为新大汗。
蒙哥继位后,立刻宣布窝阔台家族参与政变谋反。
皇后海迷失被缝进口袋,丢进河里淹死。被忽必烈藏在大营的失烈门也被抓回来,投河淹死。
政变牵涉的大臣和将领纷纷被清算。忽察流放,就连因为和贵由一起骂过拔都,察合台孙子不里因也被处死。
蒙哥重拳之下,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丧失了争夺汗位的实力。从此,拖雷家族取代窝阔台家族,成为狭义上的黄金家族。
5、一统天下
1259年秋,蒙古大汗蒙哥久攻钓鱼城不下,在转南攻击重庆途中猝死,享年52岁。
忽必烈得知兄长去世后。虽使者一再催促,他说受命而来,不可无功而返。所以,坚持围攻鄂州,不肯北归。
1260年初,和林众臣密谋拥立忽必烈幼弟阿里不哥。接到老婆密报的忽必烈打不下去了,马上就和贾似道谈妥停战协议。轻骑星夜北上,大军很快抵达北京近郊。
3月,忽必烈在开平召开的忽里勒台大会上,出任蒙古大汗。5月他颁布年号为中统,这个蒙古历史上的首个年号,强调了新政权的正统地位和天下一家的政治理念。
听说忽必烈于漠南即位后,阿里不哥照葫芦画瓢。同年5月,他在阿勒泰山中,也召开忽里勒台大会,自立为大汗。
天无二日,国无二君。自古解决此类问题,就一个字,打。
1264年,鏖战多年,阿里不哥兵败被俘,忽必烈统一了天下。
6、烦躁的忽必烈
还在金川莲幕府的时候,忽必烈就已表现出了强烈的汉化意愿,想要实行一种与先祖不同的治国方针。
如今,一朝权在手,变把令来行。
蒙古人习惯游牧生活,忽必烈却重视农耕?
蒙古大汗是通过忽里勒台大会选出的,但忽必烈却试图推行中原王朝的父死子继制度。
汉化的意图,引起了保守的蒙古贵族的不满和警惕。
不是一个频道,自然没法在一个锅里抡马杓。四大汗国和蒙古帝国闹掰了。黄金家族宣告分家。
7、忽必烈的烦躁
1271年11月,忽必烈称帝。采用《易经》中“大哉乾元”的寓意,定国号为大元。
为与中原的封建经济基础相配套,元朝政权总体上承袭了中原王朝的体制,但也保留了旧的蒙古制度。形成了一个分封、行省、汗国并存的元朝政治格局。
一个单位,两块牌子。既是皇帝,又是蒙古大汗。
1279年,经过多年战争,元朝彻底消灭了宋室,然而,统一了中原的忽必烈却很烦躁。
汉化政策推行20年后,遭遇前所未有的麻烦。西道宗王就不说了,这些人原本就反对汉化。但在灭宋后,东道宗王竟然开始与西边的贵族眉来眼去。
为了铲除异己,忽必烈先派伯颜率军出战,后来亲自上阵,方才勉强稳定了局面。
然而,对于忽必烈钝刀子割肉的汉化政策,元朝的士大夫也不满意。忽必烈刚平定内乱,他们又坐不住了。
1285年,部分汉人大臣竟然建议忽必烈禅位给太子真金。结果,忽必烈大怒,诛杀了参与者,而真金也因此被吓的不轻,当年就抑郁而死。
这两件事使忽必烈对汉化进程有了重新的认识,那就是不能急。虽然汉化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和皇权,但操之过急,就一定会翻车。
汉化被叫暂停了,可忽必烈的烦躁并没有消除。
在陆地上无敌蒙古骑兵,一碰到大海,就是旱鸭子下不了水,所有的招都不灵。
两次征讨日本,被台风吹的七零八落,想教训安南,却被打的丢盔弃甲。小小的爪哇战争也以失败告终。
忽必烈很生气,所以后果很严重。
正当为再次征讨爪哇备战的时候,很生气的忽必烈突然驾崩。他的扩张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7、黄金家族的再次统一
从忽必烈以后,继承问题就开始困扰着元朝的统治者。
忽必烈生前,指定真金的第三子孛儿只斤·铁穆耳为太子。然而,由于元朝的不完全汉化,还保留的蒙古旧制说了也算。所以,铁穆耳能不能即位,还真是个问题。
果然,忽必烈去世后,铁穆耳的长兄甘麻剌就跳了出来。
无奈之下,铁穆耳只好召开忽里勒台大会,让蒙古贵族们决定新皇帝的人选。幸得托孤大臣坚定支持,铁穆耳才顺利即位,史称元成宗。
父亲真金太子的死和汉臣有间接关系,自己也因半截子汉化,差点没能即位。元成宗对汉化有了很深的成见,对汉臣更无好感。
汉化进程停滞后,元成宗转而寻求守旧的蒙古贵族和三大汗国的支持。然而,以海都为首的窝阔台系后王,自蒙哥时期就一直反对蒙古汗廷。
叛王问题悬而不决,其他两大汗国就不会真心奉元朝为正统,也不会对元成宗心服口服。
1297年,隐忍三年的元成宗决定打击海都,四年后海都兵败被杀。1304年,海都的儿子察八儿向元成宗称臣。
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内斗了几十年后,迎来至少是形式上的重新统一。
8、兄终弟及
1307年元成宗病逝。而他的独子德寿早夭。空出的皇位,谁来继承,又成了问题。
成宗后期,皇后卜鲁罕干政多年。元成宗无嗣而终。卜鲁罕就想依照太后摄政的旧制,临朝称制。所以,她邀请手握重兵的阿难答辅国。
阿难答,忽必烈第三子、成宗堂兄,或许估摸自己血统优势也可以趁乱有所作为,所以,收到邀约后,阿难答马上就向大都进发。
为防止已皈依伊斯兰教的阿难答将元朝伊斯兰化,右丞相哈剌哈孙是坚决反对阿难答辅国,他秘密联络真金的次子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希望他们回大都继承大统。
接到消息,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立刻行动。由于爱育黎拔力八达人在河南,他以奔丧为名,和其母率先抵达大都后,成功发动政变,囚禁卜鲁罕,消灭了阿难答等人。
大都被掌控,从漠北出发的海山不走了,他率军驻扎在和林观察局势。不久后,大都传来消息,大多数人支持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要求海山放弃皇位。
看着快到手的皇位,要从指缝中溜走,海山怒不可遏,派人回大都表明这皇帝非干不可,然后亲率三万大军南下,兵临城下。
马刀之下,大都的文武大臣怂了。1307年5月,在忽里勒台大会上,他们纷纷向海山表达推戴之意。海山即位为元朝第三任皇帝,即元武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则因诛杀乱臣,成为皇太子。
兄弟二人约定,皇帝先由海山干,死后再传位给爱育黎拔力八达。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后在传给海山的儿子。
此后,兄弟叔侄,世世相承。大元皇位就是他们兄弟两家的事了。这就是历史有名的武仁授受。
然而历史证明,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非常不靠谱。
9、元朝唯一一次的父死子继
1311年初,元武宗海山在元大都去世。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成为元仁宗。
仁宗上台仅三天,就撕毁了兄终弟及的盟约,他将两个侄子
和世?
与图帖睦尔逐出大都,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太子。
仁宗在上台之后,不仅违背了与武宗的约定,还全盘否定了武宗在位时的各种政策。
武宗注重蒙古传统,而仁宗从小长在中原,偏向汉化。
在仁宗统治下,汉化倾向再度升温,汉族官僚受到重用,并且于1314年重启科举制度。
1320年正月,仁宗去世。太子年幼,答己以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
所以,当有大臣提出履行兄终弟及的约定时,太皇太后答己拒绝了。
在她的坚持下,英宗巩固了皇位。然而,英宗很有主见,在位初期,他不但深入推动元朝的汉化进程,广泛起用汉族地主官员和儒士。还减租减息,大力整肃法纪,遏制蒙古贵族的权力。
看着只顾自己摘桃子的英宗,根本就没有想让一下自己的意思。看走了眼的答己差点没气死,于是她策划政变,试图废掉英宗。然而,英宗反击更果断,将参与政变的人全部诛杀。
1322年,太皇太后答己气死了。然而,胜利的英宗还没来得及享用胜利里果实,就在1323年8月被守旧派发动政变刺杀,史称“南坡之变”。
英宗是元朝唯一一次的父死子继,他生前推动的汉化措施,使社会矛盾能得到一定的缓解。但随着他的去世,大元的汉化再次白干。
10、两都之战
英宗遇刺后,元朝再一次找不到合适继承人,漠北将领也孙铁木儿被守旧派推为新君,史称泰定帝。但他只在位五年,就去世了。
此后,元朝上层分为两派,一方拥戴泰定帝儿子阿剌吉八在元上都登基,另一方支持图帖睦尔在元大都即位。两派都指责对方为乱臣贼子,继而引发全国性内战,史称“两都之战”。
数月混战后,支持图帖睦尔的一方攻陷上都,而阿剌吉八在城破后失踪。
儿子被推翻,老子的帝位合法性也一起被否定,胜利者图帖睦尔不给他谥号和庙号。史学界只能根据其即位时的年号泰定,称其为泰定帝。
图帖睦尔迅即登位,但想起大哥
和世?
还流亡在外,心里就不踏实,所以,说愿让位给大哥,自己做个太子就好。
面对从天而降的大馅饼,
和世?
懵然欣喜,他快马加鞭直奔大都而来,人还在半路上,就称帝为元明宗。
曾是一起放逐的难兄难弟,如今是一山难容二虎。这一点,大哥
和世?
却没有想过。果然,兄弟重逢不过两天,
和世?
就被毒杀。图帖睦尔再次登基,成为元文宗。
1332年,元文宗图帖睦尔病重,大概联想太子阿剌忒纳答剌之死,是当年毒死大哥的报应。所以,他决定将皇位传给
和世?
的儿子。
文宗去世后,把持朝政的燕帖木儿为了继续专权,不立远在广西的
和世?
长子妥懽帖睦尔,反而立7岁的懿璘质班为帝,是为元宁宗。
11、垂死的挣扎
宁宗干了53天就挂了。
卜答失里皇后听从萨满法师的建议,以儿子年幼为理由,拒绝了燕帖木儿想立燕帖古思为帝的建议,然后迎回了流放在广西的武宗长子妥懽帖睦尔即位。史称元惠宗(即元顺帝)。
1333年,登基后,内有太后指手画脚,外有权臣左右掣肘。元顺帝对十分不满,下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
七年后,元顺帝扳倒权臣伯颜而亲政。改元为“至正”。并任命脱脱为右丞相,主持改革。两位年轻人心怀雄图,中兴元朝。
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干。好的理论,却不等于好的实践。
但此时的元朝已经烂到根了,一心想挽救元朝覆亡的脱脱改革,不但没有延缓元朝的覆亡速度,开河和变钞两项措施,却直接要了元朝的老命。
结语:
建立一个王朝很难,但推到一个却相对容易。
从1271年忽必烈上台到1333年元顺帝即位,62年间元朝就有11位皇帝出场。他们有的只干了三天,有的干了一年,最多也就八年。
元朝的皇帝们在继承皇位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混乱,其实就是他们汉化进程和蒙古性较量的内斗史。他们历尽三代,灭了金和南宋,实现了占领中原的梦想。然而一旦真正掌握了中原,却又不愿意将治下的中原人视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