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朝皇帝中,如果论科学素养,清朝的康熙皇帝或许是当之无愧的头名。他在天文、历法、数学、测绘、治河、音乐等方面都有相当的造诣,令人叹为观止。
康熙主持的“南稻北种”,是中国农业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创举。
历法之争对于自己主动学习科学的最初动因,康熙在《庭训格言》中有过明白的揭示:主要受幼年时亲历的“历狱”所触动。
康熙八年十一月,在扳倒鳌拜、实行亲政后,康熙以“历法精微,难以遽定”为由,命大学士图海等20人会同钦天监官员多次赴观象台共同测验正午日影及立春、雨水二节气,以及月、火、木三星运行。
结果,教士南怀仁所测均应验,杨光先等人所测均不应验。康熙断然宣布:杨光先革职,南怀仁出任钦天监副。
事后,杨光先以“诬告罪”被判处斩,但康熙还是赦免了他,后者死于回乡路上。经过康熙八年的实测后,康熙明白了科学实证的重要性。
推崇科学
康熙尤其酷爱数学。除了会打算盘,康熙还能熟练地用对数运算习题,用对数表分析三角。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数学中使用的解方程术语“元”“次”“根(解)”等都是在康熙学习过程中创造而沿用至今的。
康熙讲求实际,注重调查研究,本人也精于测量与计算。
据记载,康熙经常令人将一些精妙的天文仪器搬进他的内室,安放在御座两旁,并用它们在御花园内观测日食、月食和不断变化的行星与星系。
在南巡、西征及木兰秋狝(清朝皇室的秋季围猎)等过程中,康熙往往亲自测量当地地形地貌并作详细记录。途中,他也用仪器测量一些地区方位、高低、远近的情况。
在治理黄河的工程中,康熙亲自使用仪器进行测算,并将所获数据用于施工。南巡途中,他也会在沿途用水平仪测量湖河水位、山地距离等基本数据,并以此指导治河工程。
康熙的这一做法,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绝无仅有了。康熙晚年,曾亲自组织了两项大工程。其中之一是进行全国范围的地图测绘。
这次的地图测绘,采用了“太阳午正高弧定纬度法”等当时最先进的测绘方法,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大地测量,不仅在中国是空前的创举,在世界大地三角测量史上也是没有先例的。
康熙五十七年,在各省测绘工作完成后,用“梯形投影法”、以1:140万的比例尺精心绘制了中国地图绘制史上的空前巨作《皇舆全览图》。
这一地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实测地图。直到二百年后,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仍称它是“亚洲当时所有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更好、更精确”。
康熙晚年的第二项大工程是《律历渊源》的编纂。这次的编纂工作开始于康熙五十二年,由皇子中最具有才学才华的皇三子胤祉领衔监修。为此,康熙从全国调集了大批专门人才,并集中于畅春园蒙养斋展开工作。
康熙六十年,编纂工作完成,但这部书到雍正元年才刊印问世。《律历渊源》共计一百卷,包括《历象考成》《律吕正义》和《数理精蕴》三个部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历法、音律学和数学等各学科知识的集大成者。
南稻北种
在不断学习和应用科学的过程中,康熙不但开阔了眼界,也打开了思路,并具有了相应的自然科学实践意识。
作为一国之君,康熙最重视也最持之以恒的还是农业,譬如在水稻试种问题上,他就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改良稻种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康熙确实有一定的科学实证思维。
水稻原本无分南北,只要有充足的水源加上适宜的温度即可种植,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北宋以后,北方种稻几乎绝迹。明朝因为迁都北京,加上北方有大量驻军,需要通过大运河运送南方稻米,是谓“漕粮”,其数量惊人。
明朝嘉靖年后,不断有人提议在北方种稻,以降低运输成本、减轻江南人民的负担。但可惜的是,诸多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清朝入关后承接明制,漕粮的运输与成本问题同样突出。
大约在康熙二十年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康熙发现了一簇特别的稻穗,并由此开始了试验种稻的科学实践。
对于此事,康熙在《御稻米》一文有详细记述:丰泽园中有水田数块,种的是玉田稻种。某年六月下旬,水稻刚刚出穗,忽然看见一棵稻穗远高于其他稻穗,而且长得结实丰满。
往常,这片稻田要到农历九月才能成熟,但这棵稻子居然提前到六月就成熟了。于是,康熙把这一稻穗作为种子加以收藏,以备次年开始试种。
果然,在第二年六月时,这批稻种又比一般水稻早两三个月成熟。从此以后,康熙“岁取千百”,开始广泛试种,最终培育出这一早熟新稻种,取名“御稻米”。
御稻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当时主要供宫中食用和赏赐大臣之用。
康熙四十二年,御稻米被移植到承德避暑山庄开始试种。一般来说,稻子在白露之后不能成熟,而承德地处塞外,所以之前从未种过水稻。由于御稻米能在白露前成熟,因而这次试种十分成功,并改写了长城以北不能种稻的历史。
承德试种前,直隶总督李光地曾上疏请求在直隶开垦水田。不过康熙否决了这个提议,他认为北方水土不同于南方,水田不可轻举。
承德试种成功后,天津总兵官蓝理请求在天津等处开垦水田。当时,永定河已治理成功,水利状况大为改善,康熙同意了这一请求。
康熙四十五年,天津试种100顷,收水稻万余石。此后又历经数载,御稻米已经过30余年的试种,康熙决心向南方推广双季稻,他认为:南方气候温暖,稻谷成熟必早于北方。
康熙五十四年,为了推广这种双季稻,康熙特赐苏州织造李煦“御稻谷子一石”,后者分出四斗,自留六斗,试种六亩五分田。
根据李煦的报告,于四月初十日插秧,七月十三日收谷十八石二斗五升,平均亩产二石八斗。二季稻则于七月二十八日插秧,但每亩收谷不满一石。康熙接报后,认为早稻插秧过晚而影响了二季稻,于是批示说:四月初十种迟了,京里的六月二十日已得进矣。
次年,李煦又试种了50亩,第一季每亩收获三石七斗,第二季种了45亩,每亩收获一石五斗,两季共收稻谷二百五十余石,由此算是大获成功了。
在李煦的成功经验下,浙江巡抚徐元梦、江西巡抚佟国勷、苏州乡绅耆老百姓、两淮商人等也来请稻种,均取得不错的收成。尤其在江西,佟国勷以五石稻种收获65石,平均亩产二石六斗。
而继任巡抚白潢以“所剩一半稻种,仍在原田栽种,今又收得稻七十五石二斗”。这在当时,已是高产了。
据统计,自康熙五十四年到康熙六十一年,李煦向康熙报告御稻种植情况的奏折多达21件,而李煦也基本每年都在试种,并报告其他人的试种情况。
多数年份收成甚好,但也有不理想的时候,如使用旧稻种、遇大风等不利的天气条件等。这时,身在北京的康熙往往要给予书面指示,令其改进,如下发新的稻种,并嘱咐其新旧种一起试种,以观察成效。
此外,曹寅嗣子曹頫当时也参与了试种,不过他的成效似乎比李煦要差不少。在康熙末年时,李煦试种御稻已经能够获得三千石稻谷,可见其播种已经很成规模了。
以食为天
古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在古代社会里,粮食生产无疑至关重要。与历代皇帝搞形式主义“亲耕秀”不同的是,康熙对农业生产可谓是身体力行,亲自实践。
康熙曾考察研究过的植物多达20余种,其中包括御稻、葡萄、菱角、竹子、黑龙江麦、吐鲁番西瓜等。这些植物中,他亲自试种过的有十余种。
康熙南巡后,曾将南方的竹子带回京城试种。在其精心培育下,居然成活繁衍,30年后,竟延至数亩之广,其围到八寸,直径二寸五分。
为此,康熙还不无得意地向大臣们介绍:“北方地寒风高,无如此大竹。此系朕亲视栽植,每年培养得法,所以如许长大。由此观之,天下无不可养成之物也。”
当然,康熙的种植试验也不是每次都成功。他在南巡时因为喜爱江南的香稻和菱角而带回一些种子试种,但最终未能成功,他也不得不无奈地表示:“南方虽有霜雪,然地气温高,无损于田苗”,而北方就没有办法了。
在所有的种植试验中,康熙对水稻的兴趣最大、用力最深。在其诗中,对水稻的育种、拔秧、插秧、收刈、拾穗等全过程均有十分具体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大概也是因为水稻在中国粮食结构中的重要性所致吧。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对于农业事务的观察十分仔细而用心。如其南巡时,见舟中满载猪毛鸡毛运往福建,问其原因,则曰那里稻田以山泉灌溉,泉水寒凉,用此则禾苗茂盛,亦得早熟。
回京后,康熙在西苑建丰泽园,也尝试使用保温手法种植水稻。身为大清皇帝而亲事农耕,康熙对此却毫不介意,并以此为乐。
即便年老后,康熙对农事活动也仍旧孜孜不倦,每每扶杖阅耕,临畦观刈,并高兴地对身边大臣说:“苍颜野老共庆有秋,黄口稚子无悉乏食。此朕一时之真乐也。”
在南方双季稻试种成功后,康熙曾写下诗篇:“紫芒半顷绿阴阴,最爱先时御稻深。若使炎方多广布,可能两次见秧针。”
康熙这首诗虽然文采一般,但其殷殷期望,对于黎民百姓的感情却是真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