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历史上最爱科学的皇帝:酷爱数学,试验种稻,南稻北种
迪丽瓦拉
2025-07-19 17:33:43
0

中国历朝皇帝中,如果论科学素养,清朝的康熙皇帝或许是当之无愧的头名。他在天文、历法、数学、测绘、治河、音乐等方面都有相当的造诣,令人叹为观止。

康熙主持的“南稻北种”,是中国农业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创举。

历法之争对于自己主动学习科学的最初动因,康熙在《庭训格言》中有过明白的揭示:主要受幼年时亲历的“历狱”所触动。

康熙八年十一月,在扳倒鳌拜、实行亲政后,康熙以“历法精微,难以遽定”为由,命大学士图海等20人会同钦天监官员多次赴观象台共同测验正午日影及立春、雨水二节气,以及月、火、木三星运行。

结果,教士南怀仁所测均应验,杨光先等人所测均不应验。康熙断然宣布:杨光先革职,南怀仁出任钦天监副。

事后,杨光先以“诬告罪”被判处斩,但康熙还是赦免了他,后者死于回乡路上。经过康熙八年的实测后,康熙明白了科学实证的重要性。

推崇科学

康熙尤其酷爱数学。除了会打算盘,康熙还能熟练地用对数运算习题,用对数表分析三角。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数学中使用的解方程术语“元”“次”“根(解)”等都是在康熙学习过程中创造而沿用至今的。

康熙讲求实际,注重调查研究,本人也精于测量与计算。

据记载,康熙经常令人将一些精妙的天文仪器搬进他的内室,安放在御座两旁,并用它们在御花园内观测日食、月食和不断变化的行星与星系。

在南巡、西征及木兰秋狝(清朝皇室的秋季围猎)等过程中,康熙往往亲自测量当地地形地貌并作详细记录。途中,他也用仪器测量一些地区方位、高低、远近的情况。

在治理黄河的工程中,康熙亲自使用仪器进行测算,并将所获数据用于施工。南巡途中,他也会在沿途用水平仪测量湖河水位、山地距离等基本数据,并以此指导治河工程。

康熙的这一做法,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绝无仅有了。康熙晚年,曾亲自组织了两项大工程。其中之一是进行全国范围的地图测绘。

这次的地图测绘,采用了“太阳午正高弧定纬度法”等当时最先进的测绘方法,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大地测量,不仅在中国是空前的创举,在世界大地三角测量史上也是没有先例的。

康熙五十七年,在各省测绘工作完成后,用“梯形投影法”、以1:140万的比例尺精心绘制了中国地图绘制史上的空前巨作《皇舆全览图》。

这一地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实测地图。直到二百年后,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仍称它是“亚洲当时所有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更好、更精确”。

康熙晚年的第二项大工程是《律历渊源》的编纂。这次的编纂工作开始于康熙五十二年,由皇子中最具有才学才华的皇三子胤祉领衔监修。为此,康熙从全国调集了大批专门人才,并集中于畅春园蒙养斋展开工作。

康熙六十年,编纂工作完成,但这部书到雍正元年才刊印问世。《律历渊源》共计一百卷,包括《历象考成》《律吕正义》和《数理精蕴》三个部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历法、音律学和数学等各学科知识的集大成者。

南稻北种

在不断学习和应用科学的过程中,康熙不但开阔了眼界,也打开了思路,并具有了相应的自然科学实践意识。

作为一国之君,康熙最重视也最持之以恒的还是农业,譬如在水稻试种问题上,他就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改良稻种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康熙确实有一定的科学实证思维。

水稻原本无分南北,只要有充足的水源加上适宜的温度即可种植,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北宋以后,北方种稻几乎绝迹。明朝因为迁都北京,加上北方有大量驻军,需要通过大运河运送南方稻米,是谓“漕粮”,其数量惊人。

明朝嘉靖年后,不断有人提议在北方种稻,以降低运输成本、减轻江南人民的负担。但可惜的是,诸多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清朝入关后承接明制,漕粮的运输与成本问题同样突出。

大约在康熙二十年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康熙发现了一簇特别的稻穗,并由此开始了试验种稻的科学实践。

对于此事,康熙在《御稻米》一文有详细记述:丰泽园中有水田数块,种的是玉田稻种。某年六月下旬,水稻刚刚出穗,忽然看见一棵稻穗远高于其他稻穗,而且长得结实丰满。

往常,这片稻田要到农历九月才能成熟,但这棵稻子居然提前到六月就成熟了。于是,康熙把这一稻穗作为种子加以收藏,以备次年开始试种。

果然,在第二年六月时,这批稻种又比一般水稻早两三个月成熟。从此以后,康熙“岁取千百”,开始广泛试种,最终培育出这一早熟新稻种,取名“御稻米”。

御稻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当时主要供宫中食用和赏赐大臣之用。

康熙四十二年,御稻米被移植到承德避暑山庄开始试种。一般来说,稻子在白露之后不能成熟,而承德地处塞外,所以之前从未种过水稻。由于御稻米能在白露前成熟,因而这次试种十分成功,并改写了长城以北不能种稻的历史。

承德试种前,直隶总督李光地曾上疏请求在直隶开垦水田。不过康熙否决了这个提议,他认为北方水土不同于南方,水田不可轻举。

承德试种成功后,天津总兵官蓝理请求在天津等处开垦水田。当时,永定河已治理成功,水利状况大为改善,康熙同意了这一请求。

康熙四十五年,天津试种100顷,收水稻万余石。此后又历经数载,御稻米已经过30余年的试种,康熙决心向南方推广双季稻,他认为:南方气候温暖,稻谷成熟必早于北方。

康熙五十四年,为了推广这种双季稻,康熙特赐苏州织造李煦“御稻谷子一石”,后者分出四斗,自留六斗,试种六亩五分田。

根据李煦的报告,于四月初十日插秧,七月十三日收谷十八石二斗五升,平均亩产二石八斗。二季稻则于七月二十八日插秧,但每亩收谷不满一石。康熙接报后,认为早稻插秧过晚而影响了二季稻,于是批示说:四月初十种迟了,京里的六月二十日已得进矣。

次年,李煦又试种了50亩,第一季每亩收获三石七斗,第二季种了45亩,每亩收获一石五斗,两季共收稻谷二百五十余石,由此算是大获成功了。

在李煦的成功经验下,浙江巡抚徐元梦、江西巡抚佟国勷、苏州乡绅耆老百姓、两淮商人等也来请稻种,均取得不错的收成。尤其在江西,佟国勷以五石稻种收获65石,平均亩产二石六斗。

而继任巡抚白潢以“所剩一半稻种,仍在原田栽种,今又收得稻七十五石二斗”。这在当时,已是高产了。

据统计,自康熙五十四年到康熙六十一年,李煦向康熙报告御稻种植情况的奏折多达21件,而李煦也基本每年都在试种,并报告其他人的试种情况。

多数年份收成甚好,但也有不理想的时候,如使用旧稻种、遇大风等不利的天气条件等。这时,身在北京的康熙往往要给予书面指示,令其改进,如下发新的稻种,并嘱咐其新旧种一起试种,以观察成效。

此外,曹寅嗣子曹頫当时也参与了试种,不过他的成效似乎比李煦要差不少。在康熙末年时,李煦试种御稻已经能够获得三千石稻谷,可见其播种已经很成规模了。

以食为天

古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在古代社会里,粮食生产无疑至关重要。与历代皇帝搞形式主义“亲耕秀”不同的是,康熙对农业生产可谓是身体力行,亲自实践。

康熙曾考察研究过的植物多达20余种,其中包括御稻、葡萄、菱角、竹子、黑龙江麦、吐鲁番西瓜等。这些植物中,他亲自试种过的有十余种。

康熙南巡后,曾将南方的竹子带回京城试种。在其精心培育下,居然成活繁衍,30年后,竟延至数亩之广,其围到八寸,直径二寸五分。

为此,康熙还不无得意地向大臣们介绍:“北方地寒风高,无如此大竹。此系朕亲视栽植,每年培养得法,所以如许长大。由此观之,天下无不可养成之物也。”

当然,康熙的种植试验也不是每次都成功。他在南巡时因为喜爱江南的香稻和菱角而带回一些种子试种,但最终未能成功,他也不得不无奈地表示:“南方虽有霜雪,然地气温高,无损于田苗”,而北方就没有办法了。

在所有的种植试验中,康熙对水稻的兴趣最大、用力最深。在其诗中,对水稻的育种、拔秧、插秧、收刈、拾穗等全过程均有十分具体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大概也是因为水稻在中国粮食结构中的重要性所致吧。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对于农业事务的观察十分仔细而用心。如其南巡时,见舟中满载猪毛鸡毛运往福建,问其原因,则曰那里稻田以山泉灌溉,泉水寒凉,用此则禾苗茂盛,亦得早熟。

回京后,康熙在西苑建丰泽园,也尝试使用保温手法种植水稻。身为大清皇帝而亲事农耕,康熙对此却毫不介意,并以此为乐。

即便年老后,康熙对农事活动也仍旧孜孜不倦,每每扶杖阅耕,临畦观刈,并高兴地对身边大臣说:“苍颜野老共庆有秋,黄口稚子无悉乏食。此朕一时之真乐也。”

在南方双季稻试种成功后,康熙曾写下诗篇:“紫芒半顷绿阴阴,最爱先时御稻深。若使炎方多广布,可能两次见秧针。”

康熙这首诗虽然文采一般,但其殷殷期望,对于黎民百姓的感情却是真挚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历... 根据我们中国的五千年历史中,每以次的朝代更替都会出现一些分裂。因为古代的时候对于天下有这样一句古话叫...
原创 关... 在三国诸将当中,蜀国大将关羽的粉丝应该是人数最多的。这名红面美髯公战斗力简直无敌,有胆有谋,再加上赤...
原创 如... 靠山王杨林是小说里的一个经典人物,虽然在真正的历史上没有这个人,但是大家还是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类似杨...
原创 朱... 正文:在明朝历史上,朱瞻基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然而,尽...
原创 日... 自卢沟桥事变后,日军悍然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彼时的日军,以风卷残云之势,横扫大半个中国。 先下华...
原创 美... 在美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神秘的女预言家,她的名字叫珍妮·迪克逊,她曾经准确地预测了美国总统的寿命,...
原创 沙... 民族主义,一直充斥在俄国的历史当中。那么俄国的主体民族,究竟是哪个民族呢?现在说起来,自然是俄罗斯人...
原创 清... 康熙皇帝不仅很高寿,而且子女也是一大堆,为此皇位争夺也是异常激烈,就连他封过的太子胤礽,也因两度废立...
原创 此... 此皇帝比朱元璋还心狠,一天杀了70名大将,全被称为是千古名君 说起古代最心狠的皇帝,当然就是朱元璋...
原创 为... 三国时代,天下英雄辈出,如吕布、赵云、关羽、张飞、颜良、文丑、马超、黄忠、许褚等名将更武力值爆棚。不...
原创 清... 爱新觉罗·溥仪,清朝末代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皇帝。更是当时摄政王载沣的长子。在19...
原创 清...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迫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将权力交给袁世凯政府,这标志着统治了近三百年...
原创 美... 嘿,历史迷们!今天我要邀请大家一同穿越时空,深入探寻那些在美国历史书中引起无数好奇的中国历史人物。是...
原创 古... 古代有些皇帝会做得比较风光,但是有些则会混得无比凄惨,就算自己在皇宫嫔妃无数,而且跟前还有上百个孩子...
原创 清... 古时候皇帝就是整个社会的最中心,一切都要以他的意愿运转,包括他的婚姻也都是全国上下的大事件,皇后的人...
原创 大... 1922年,京城大街上到处是乞丐和难民,百姓们连活下去都成问题,此时婉容正兴高采烈地打扮自己,一场奢...
原创 关... 关羽,可以说是忠义二字的代表,即便是千年后的今天,无论黑白两道,国内国外,仍有无数人将关羽视为偶像,...
原创 考... 一项探索巴尔干地区基因组历史的研究揭示了第一个千年期间安纳托利亚和斯拉夫人口的深远影响,通过考古遗传...
原创 关... 关羽死后刘备以泪洗面,张飞死后刘备一个举动,让众人万分心寒! 文|明明读历史 三国是一个群雄并起的年...
原创 古...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十四十五岁的这个年龄其实就是一个小孩子,并且也没有什么独立的能力。但是在古代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