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中原大地已经动荡不已,内忧外患之下,清廷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宛如一棵从根子上腐烂的大树,枯萎已成定局。
当此之际,很多有识之士不愿意接受既定的结局,纷纷奔走呼喊,要变法图强。
光绪皇帝亦被这些呐喊所惊醒,他要亲政,要与有识之士一起挽救大清朝,一场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就此拉开序幕。
只是让人们想不到的是,这场变法只持续了百日便戛然而止,变法终究成了一场无法续接的梦。
亲手捣碎这场梦的人,正是慈禧太后,她不甘心失去权力,为了将权力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中,她宁愿拉着大清一起陪葬。
变法失败之后,光绪也成了笼中之鸟,他明白,被折断的双翼只能等到慈禧太后去世才能重新具备翱翔九天的能力。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却走在了慈禧的前面,那个他梦想着实现人生价值的大清,他自始至终没有真正的拥有过。
在光绪去世后的第二天,慈禧太后紧随其后一命呜呼,留给大清的除了涣散的人心,还有那个三岁的新皇帝溥仪。
慈禧的去世虽然算不上突然,但也令当时很多人焦头烂额,因为按照慈禧生前的要求,她的陵墓要恢弘,陪葬品要足够多。
这些东西要准备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为了让死去的慈禧“满意”,下葬的时间只能一拖再拖。
以至于整整拖了一年有余,慈禧才得以入土,而在慈禧出殡时,抬棺的民众却发现棺木不断滴血。
这件事情让人们觉得很不可思议,而李莲英则在去世之前说出了背后的真相。
慈禧出殡
入土为安,这是从古至今的人们对死者的尊重风俗,为了让去世的人找寻到栖身之所,人们很少会把去世的亲人一直放置在外。
可是对于慈禧太后来说,
她觉得自己生前已经享受到了人间的奢华,既然如此,在另一个世界里也不能跌了身价。
于是乎,她早在去世之前,便开始交代后事,并且一再强调,葬礼要奢华,陪葬品要珍贵,只有如此才能彰显自己的身份。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去世,可惜的是,
此时她的陵寝还没有完全建好,本来这并不算事,直接把慈禧葬进去,然后接着还能建,
就像秦始皇那般,在他葬入秦皇陵之时,陵墓也没有完全修建好,秦二世即位之后,建造工程依然在持续。
可是这时候又跳出来一位方士,他掐指一算对众人说,
经过他夜观天象,此时并不是安葬慈禧太后的好时机,而下个良辰吉日是在一年之后
,只有在那时候将慈禧太后送葬,才能保佑大清。
如此荒谬之言,让人们听了忍俊不禁,可清朝的官员却信以为真,
于是一边催促建造陵墓,一边将慈禧安置在金丝楠木打造的棺椁里存放。
这一放就是一年。
1909年11月5日,慈禧的棺椁才从皇宫中被抬出,送往清东陵下葬。
只是当棺椁被抬出来的时候,却发生了棺木滴血的怪事情。
棺木滴血
按照时间来推算,已经死去一年的慈禧,自然不可能在流出血来,那么滴血之事又是怎么回事?
作为最后给慈禧送行的李莲英自然知晓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只是在很长时间里,李莲英都缄口不言,直到去世之前才将这件事情和盘托出。
在慈禧的棺椁被抬出之前,李莲英知晓由于当时没有冷棺,慈禧太后的尸身自然会出现腐烂的现象,即便是密封严密的金丝楠木也会散发出阵阵恶臭。
为了掩盖这一气味,李莲英想到了香味持久的香料,
于是他命人将棺椁打开,在里面散上了各种各样的香料。
在此之后,李莲英又命人将棺椁外面的柩布也拿去一起熏香,在他看来,无论从皇宫到清东陵要走多久,沿途的民众都只会闻到扑鼻的香味。
在这一切都做好之后,送葬队伍浩浩荡荡地从皇宫出发直奔清东陵,只是慈禧的棺木实在太沉,根本走不快。
尤其是在路途中出现滴血的怪事之后,送葬队伍更是踌躇不前,担心会惹祸上身。
此时的李莲英内心也暗自打鼓,毕竟在他给棺椁中放香料的时候,根本没有发掘任何异样,为了一探究竟,李莲英决定私自开棺。
背后真相
在当天夜里,李莲英叫来几个胆子大的太监,合力推开了慈禧的棺椁,映入眼帘的则是大批七窍流血的老鼠。
很显然,
棺椁所滴的血就是这些老鼠的
,那么这些老鼠又是怎么跑到棺椁里去的?
其实这事并不难理解,慈禧太后的棺椁在皇宫中停放了进一年的时间,
这一年里,棺椁早就成了老鼠的家。
李莲英在往棺椁中放香料之后,原本被惊走的老鼠又被香味所吸引,进而成群趁着人们不注意时再次进入棺椁之中。
棺椁被合上之后,李莲英又在棺椁之外,裹上了很厚的柩布,
这就使得棺椁中没有丝毫空气,这些老鼠最终由于缺少空气而七窍流血而死。
金丝楠木的棺椁虽然密封很严,但是汇聚在一起的老鼠血,却能顺着棺木边缘逐渐渗出来,进而形成了棺木滴血的现象。
由此可见,
这件事情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般有鬼怪作祟,就是一种很正常的自然现象。
李莲英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急忙命人将死去的老鼠清理干净重新合上,自此之后,再也没出现滴血的事情,慈禧也得以葬入清东陵。
只是当时谁也想不到,在若干年后,有个叫孙殿英的楞头,
为了筹集军费,以火药炸开了清东陵,洗劫了慈禧的陵墓
,无数珍宝就此流入民间,这着实是中华文化上的巨大损失。
如果慈禧不追求奢华,或许她还能不被打扰,更不会落得尸骨无存的悲惨结局。
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
慈禧太后终究得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参考资料:《清宫秘史》等。
(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