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礼记·玉藻》中有这样一段话:“笏,礼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这段话记载了一个在古代对天子和大臣来说,都很重要的办公物品。
它不仅是官员在朝廷之上表现身份阶级尊卑的物品,还是上朝时官员的得力助手。这个东西就叫做笏板。笏板究竟是什么?他为什么拥有这么深的政治含义呢?
笏板的历史
笏板可以说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史,因为它起源于西周王朝。严格意义上来说,笏板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办公用品。
3000多年前商周王朝发明了一种长半米,宽为5到6厘米的长条形板子,商周称其为圭。
这种板子上圆下方,形状极其独特。中国古人讲究天圆地方,圭的形状就是受了这一规则的影响。圭被发明出来之后,一直被当做祭祀礼器或者是皇帝分封诸侯时的礼仪物件。
在这个时候,圭是皇室身份尊贵的一种象征。只有皇帝或者被分封的皇室,才能得到这种天圆地方的圭。
随着时间推移,封建王朝的礼仪制度逐渐完善,圭也被纳入了礼仪系统之一,逐渐成为了朝堂上彰显不同官员阶级身份的一种象征。圭的外形经过了一定的改良,变得更加的瘦长,名字也成为了我们更加熟悉的笏板。
东汉经学家许慎名著《说文解字》中,从仔细的记载了春秋时代楚国君臣使用笏板的情形。
书中记载,楚国规定无论是谁都要拿着笏板上朝,就算是皇上也不例外。笏板就像是现代公司的员工卡一样,每一个人都必须手持笏板才能进入朝堂。
如果有一些大臣不小心弄丢了笏板,还会遭到严厉的惩罚。
在此之前,拥有笏板是皇室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现在所有的大臣都要拿着笏板,那怎样才能体现出大臣之间的阶级悬殊呢?答案是,利用不同的材料体现出笏板所有者的身份阶级。
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可以使用珍奇美玉制造的笏板,而高级官员则可以使用较为珍贵的象牙,低级官员就只能使用普通的木板竹子了。
经过了几百年的历史推演,在唐朝时期笏板还拥有了严苛的使用制度。这个时候皇帝已经不需要再举着笏板上朝了,只有官员们每天拿着各种材质的笏板。
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用象牙制作的笏板,五品以下的官员用竹子、木头制造的笏板。
唐朝对于笏板的规定,也被后续朝代学习继承了下去。虽然有的朝代有所改良,但大体上是差不多的。
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清朝是满族政权,满族皇室对原本的汉族条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而笏板,就是被改革的条例之一。
满族人有一项特别的礼仪,就是拍打马蹄袖进行跪拜礼。官员们要是举着笏板,就没有办法拍打袖子了。于是见证了成百上千年中国历史的笏板,在清朝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笏板的作用
笏板只是一块瘦长的板子,为什么能被中国古人使用这么长时间呢?它有什么具体的作用呢?笏板长达半米,宽度不到半个手掌。每天举着这样一个物品上下朝,其实还是很不方便的。但是对于朝廷大臣来说,笏板是他们不可或缺的办公用品。
笏板的第一个作用,是官员身份的证明。
不同材质的笏板,代表了每个官员的身份阶层。朝廷其实也是一个较大的社交圈,很多时候官员之间并不熟悉。但当他们见面之后,看一眼对方的笏板,就能明白对方等级的高低,这就避免了很多以下犯上的尴尬。
笏板的第二个作用,中国古代官员的记事本。
官员每天上朝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和皇上汇报自己的日常工作,以及周围省县有没有出现灾情等琐碎的事情。
这些事情里,每一个数据都必须准确的告知皇上,如果不小心说错了话那可就是欺君之罪,分分钟就人头落地了。
可官员每天要做那么多工作,早上凌晨三四点就要起来上朝,哪能把那些事情都记得一清二楚呢?于是官员们就把笏板当成了自己的工作笔记本。
他们将要在朝廷上汇报给皇帝的事情都简写在笏板上面,等到见了皇帝再念给皇上听。笏板虽然窄但是很长,所以能够记下官员想说的所有话,真不愧是中国古代第一批办公物品。
笏板的第三个作用,是关乎于礼仪的。
为了能够体现出皇权至高无上,中国有一个礼仪叫做不能仰面视君。当大臣面对面和皇帝做报告的时候,眼睛非常容易不小心瞥到皇帝,这就犯了大忌。
但是有了笏板之后就不一样了,官员在将笏板举起之后,几乎可以挡住自己的整张脸。这样不管他的眼神怎么飘来飘去,都不会和皇帝对视了。避免了因为一个眼神,就惹来杀身之祸的尴尬。
而且有许多官员在面对皇帝的时候,是非常容易紧张的,这也是古代很严重的失礼情况,也容易受到责罚。笏板挡住脸之后,皇帝就看不到官员紧张了。笏板可以说是维护朝堂气氛的一大利器,有效的让大臣在放松的状态下遵守礼仪。
除了这三个常规用法之外,笏板还有一些有趣的使用方法。
在北周王朝权臣宇文护上朝的时候,被皇帝宇文邕抄起笏板给砸死了。当时,宇文护是朝堂上最大的奸臣。他本来想控制皇帝宇文邕让他当自己的傀儡,来满足自己的权益私心,可没想到却被皇帝一笏板给砸死了。
明朝英宗执政时期,还出现过一个搞笑的场景。因为一些问题朝堂之上发生了一些小摩擦,随后几个意见不同的大臣竟然拎着笏板打起架来。这样看来笏板不仅能用来办公,还能用来做武器。真是多功能的高端办公用品啊。
总结
笏板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批办公用品,有许多独特的用法。虽然现在我们不再使用笏板,但是笏板的存在还是给中国历史增添了几分趣味。
参考文献
《旧唐书·张九龄传》
《礼记》.国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