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天下英雄辈出,如吕布、赵云、关羽、张飞、颜良、文丑、马超、黄忠、许褚等名将更武力值爆棚。不过若你观察仔细的话,你会发现三国时期真正的超一流猛将基本集中在前期,比如传说中的三国二十四名将,也就只有文鸯、邓艾、姜维这些勉强上榜,其他人全是前期的猛将。
名将的定义比较广泛,其中有如陆逊、司马懿这种谋略型的名将,也有如周瑜、姜维这样的统帅类名将,还有如关羽、张飞这些万人敌的猛将类名将。也许正史的记载不够详细,所以罗贯中特地把那些猛人的强大战斗力给具体化了。就这样吕布在虎牢关霸服了,关羽在白马一战成名,赵云在长坂坡一战封神,马超通过渭水之战名扬天下……
不过绝大多数的猛将都活跃于前期,后期的猛将武力值水平普遍偏低。张郃在前期被五虎将压制,也远不是颜良、文丑的对手,但他却在后期霸服:诸葛亮北伐期间,虐遍蜀军无敌手。老年期赵云可以无压力平姜维。王双看起来好像很猛,但却被魏延出其不意一刀劈了。参考祖茂想偷袭华雄结果被反杀的案例,由此可见,王双的武力值真不咋地。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三国后期就没啥真正武力值爆棚的猛将呢?
其实从历史上高顺怎么吊打关羽、张飞的案例就可以找到答案。据《三国志》记载:“布遣高顺攻之,曹公遣夏侯惇往,不能救,为顺所败,复虏先主妻子送布。”这段史料在演义中也有过类似描写,不过演义没有突出高顺的生猛。当时刘备拥有关羽、张飞这样的顶配阵容,同时还有夏侯惇这样的外援,可刘备输得连媳妇儿都顾不了就跑了。
关羽、张飞都是史料中有“万人敌”标签的真正猛将,同时夏侯惇也不是软柿子,高顺再厉害也不可能一个人打败他们3位名将,如此来看,这次高顺的胜利只不过是兵战的结果。《英雄记》有明确记载:“所将七百余兵……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换句话说,高顺凭着700名陷阵营猛男狂虐了刘备军。这次的大战是团战。
无论历史还是演义,刘备在徐州混迹的时候还非常穷,同时手下的兵士也不多,特别装备方面比较落后,更缺少马匹。换句话说,高顺凭着高战斗力的骑兵打垮了装备落后的刘备步军。团战并不是靠关羽、张飞的个人勇猛,而要依靠集体的力量。700骑兵击溃了关羽、张飞、夏侯惇领衔的步兵,这也表明当双方参战兵士战斗力严重不对等时,一旦发生团战,个人的勇猛就很难体现出来了。
关羽、张飞都是“万人敌”,但他们也改变不了在极度劣势情况下的团战结果。三国前期,群雄割据,大规模的团战不多,比较有名的也就官渡、赤壁这些;其他大多时候,基本都是小规模的团战。高顺死后,陷阵营也没了,像其类型的骑兵团也不多,因此关羽、张飞可以在不极度劣势的情况下表现出个人的勇武。
可经过一段时间发育,步入到了三国后期,基本形成了魏、蜀、吴3家并列的局面。因此,小规模的团战基本没了,全是3个国家之间的大战斗。大规模的团战更需要拼主帅的谋略,同时还要依靠士兵的战斗力,个人的勇猛不再起大用。比如诸葛亮、姜维多次北伐,魏蜀之间都是上万人的团战,所以猛将很难在这种情况下表现自我。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比如文鸯在乐嘉城秀了一把。
文鸯是历史上三国后期少有的猛将。据《三国志》记载,当时文鸯就像开挂一样,面对几千骑兵,一个人直接冲了7次,然后杀死杀伤100敌兵以上,又平安脱出。要知道,正史很少描写打仗的细节,但历史上的文鸯就是这么生猛,这也奠定了他“后期第一”的名声。不过文鸯只是少数个例,大多数名将无法通过团战扬名,这也就是为啥后期很难出现猛将的重要原因了。
(资料来源于《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