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洗”活动是苏联20世纪30年代开展的一场针对隐藏在内部“人民的敌人”的运动,西方国家多称之为“大恐怖”。它始于1934年的基洛夫被害案件,直到1939年二战爆发才算告一段落。
最初的“导火索”
与斯大林的独裁专制不同,作为党内的政治新星,基洛夫完全贯彻了列宁的党内民主政策。在他的领导下,列宁格勒成了全苏最有影响力的地方。
1934年,基洛夫实际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苏共第二号人物。有一件事情可以看出基洛夫的受欢迎程度。苏共主席团规定,对总书记斯大林的鼓掌可达十分钟,其他政治局委员则不能超过两分钟。可是在基洛夫上台发言后,台下爆发了长时间的掌声,时间长达十分钟。由此可见,基洛夫确实是当时苏共党内最受欢迎的人物。
苏共十七大召开后,大会的许多代表在政治局委员奥尔忠尼启则家里举行秘密聚会,商议用基洛夫替代斯大林,但最后被基洛夫拒绝了。后来在苏共十七大选举中央委员的决议中,基洛夫得票数最多,而斯大林得票率最少,缺了整整270票。选举委员会主席扎通斯基向斯大林通报了情况,斯大林得知后命令将反对他的选票集中销毁。最后,斯大林仅以一票的微弱优势胜出。
苏共十七大闭幕后,基洛夫来到斯莫尔尼宫,贴身警卫鲍里索夫并未紧跟在其身旁。令人费解的是,基洛夫作为党内的“接班人”,原本有23名警卫随同,但最后只有基洛夫孤身一人前往办公室。当基洛夫走向办公室之时,隐藏在角落里的凶手突然冲出朝基洛夫开枪,致使其当场死亡。当列宁格勒地方局长闻讯赶来之际,竟被陌生的警卫挡在门外,直到医生确认基洛夫死亡后才被允许进入。
凶手尼古拉耶夫当场被捕。他曾因行刺被捕,但在基洛夫不知情的情况下再次被释放。凶手是如何钻进防守严密的斯莫尔尼宫的,又是怎样确定基洛夫的办公室的?种种猜测直逼苏共内部的倾轧。
基洛夫被刺后,斯大林迅速组成专案组进行严密侦查。内务部在审讯了尼古拉耶夫之后,准备审问基洛夫的贴身警卫奥里索夫。可是押解鲍里索夫的车在半路遭遇车祸,嫌疑人鲍里索夫当场死亡。这一切来得似乎确实有些着急,一场阴谋似乎正在浮出水面。
1959年,曾参与案件的几位医生证明,鲍里索夫并不是遭遇车祸,而是被人用金属物打在头顶上导致死亡的。但当时斯大林领导的专案组却迅速得出结论,刺杀基洛夫的是季诺维也夫亲自策划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夺取列宁格勒的控制权。由于缺少知情人,再加上所有有关基洛夫案件详情的信息全部被销毁,因此斯大林的说法并不能成立。
基洛夫的死亡为斯大林进行“大清洗”活动提供了借口。在内务部帮凶叶若夫等人的炮制下,一份精心拼凑的“嫌疑人”名单新鲜出炉,大批的苏联高级干部纷纷被逮捕。随后,“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革命集团”也在各大报刊上涌现,其目的不言而喻,屎盆子是一定要扣在斯大林反对者身上的,哪怕没有证据。
尽管所有的一切都表明基洛夫遇刺案并非是一场简单的谋杀案,但苏联官方迅速的定性确实为基洛夫案件盖上了一层迷雾。
赫鲁晓夫上台后,重新启动了对基洛夫案件的调查,但最终结果还是扑朔迷离。尽管赫鲁晓夫在秘密报告中隐晦地提及基洛夫案件或许与斯大林有关,但没有证据一切都是空谈。事实上,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基洛夫是斯大林的支持者之一,两人具有深厚的友谊。在苏共的历次代表大会上基洛夫都热情地表示要忠于斯大林的政策。
不仅如此,据斯大林的警卫队长回忆:“斯大林尊重和喜爱基洛夫,基洛夫同志来莫斯科对斯大林来说不亚于节日的愉快。”1934年,苏共十七大召开后,基洛夫甚至如往常一样住进了斯大林的别墅,要知道以猜忌心出名的斯大林是不允许其他人进入别墅的。试问这样的斯大林怎么会策划针对基洛夫的谋杀案呢?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斯大林确实利用基洛夫遇刺案进行了“大清洗”。但基洛夫的遇害的确让斯大林痛心疾首,他甚至亲自赶往列宁格勒追查凶手。因此,基洛夫遇刺案或许另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