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咸丰那会儿,那真是个乱哄哄的时候。大清王朝那时候跟打了鸡血似的,东一个鸦片战争,西一个太平天国起义,忙得不亦乐乎。
特别是那第二次鸦片战争,不就是英法联军想来中国逛逛,结果一不小心就打起来了吗?说白了,就是一场因为“看不惯”和“被看不惯”引发的斗殴。
那时候的大清,跟欧美那帮列强比起来,就像是拿着火柴枪的孩子跟人家的大炮硬碰硬,输得一塌糊涂。不光是军事上的事,国家的底子、科技、经济,甚至连政治制度都跟人家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本文我将通过三场战役,来详细的聊聊当年清朝与欧美列强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大。说这三场战役之前,有个前提要说明白,就是他们都发生在一个叫大沽口的地方。
三次大沽口之战,那真是大清王朝的“门前战”,一场比一场热闹。为啥总在那儿打?因为大沽口这地方,就好比是北京的前门大街,你要是想逛北京城,门都进不去,那还逛个啥啊?所以,英法联军挑的就是这个门槛。
大沽口,那可是清军的大本营,硬是要守住的地方。但英国人,那可是海上的老大,他们可不就想着,‘要进北京,先过我这一关’?于是乎,大沽口就成了他们眼中的肉骨头,一口咬定,非啃下来不可。
01第一次大沽口之战
在英国人未能长期占据广州城后,他们不甘心于此,决定再次对清王朝发起军事攻击。这一次,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南方的战果,而是目光瞄准了更为重要的北方——直指清王朝的心脏地带,畿辅之地。英国不仅自己准备了充分的军事力量,还联合了法国、美国,甚至俄国也趁机参与进来,意图通过武力展示进一步剥削清朝的利益。
公元1858年,英法美三国联合舰队威临大沽口,其气势如虹,显然是来者不善。随后,英法美俄四国的公使齐聚天津,向清政府提出了一系列苛刻的要求,包括继续开放通商口岸等。面对这些要求,咸丰皇帝的态度十分坚决和强硬,除了在关税上作出一定让步外,其余要求一概拒绝。
咸丰皇帝之所以敢于如此强硬,并非全无依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重视北方防御,特别加强了大沽口的防御体系。咸丰皇帝还特地告诫直隶总督谭廷襄,不可仅仅依赖军事力量轻易挑起战端。尽管如此,咸丰皇帝并不愿意主动发起战争。
那会儿的咸丰皇帝,可以说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压在了大沽口的那堆砖头上,想着这能挡住英法联军的脚步。结果呢?联军一来,那叫一个横扫,大沽口的防线就跟纸糊的一样,两个小时不到就玩完了。清军虽然拼了,可大部分官兵一听有战事,腿都软了,那叫一个溜得比兔子还快。
联军这边呢,损失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他们轻轻松松就闯过了大沽口,直奔天津而去。这下,直接把清政府吓得够呛,北京都快在咽喉上了,不得不派大员出去谈和。咸丰皇帝这时候也只能硬着头皮,让桂良出马,希望能跟那帮外国人谈个和。
谈来谈去,最后签了个《天津条约》,算是把这第一回合的争斗画上了句号。大清这边可谓是输得一塌糊涂,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失败,更像是被人家给了一记响亮的耳光,让全世界都看到了大清的软弱。
02反败为胜
在《天津条约》签署后,英法美俄等国的公使和军队虽然撤退,但他们留下的那句“明年再来修约”如同悬在清政府头上的一把利剑。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告别,更是西方列强贪婪本性的直接体现。
他们计划回国后进一步琢磨,寻找机会在已有的条约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在华的利益。这种做法无疑是对清政府的极大威胁和挑衅。
对于《天津条约》,清政府的态度可以用三个字概括:置若罔闻。咸丰皇帝和朝中大臣们根本没有将条约内容当回事,条约签了跟没签一样,英法列强说的那堆话,在他们耳边就跟夏虫语冰一样,听不进去。
不过话说回来,咸丰皇帝虽然在《天津条约》上装聋作哑,但他也不是一点准备没有。联军刚一转身,他立马就开始加固大沽口,那叫一个忙活。
然而,当英法联军在次年真的如约而至时,他们似乎并未将清政府的军事准备放在眼里。之前连续的胜利让他们过于自信,以至于对大沽口防御工事的加强视而不见,认为清政府的军队依旧不堪一击。因此,此次英法联军的军事力量相对有限,他们认为换约不会引发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贺布少将,英法联军的司令,带着一股不可一世的气焰,决心要驾着他的战舰直闯天津城,以换取更多的条约利益。他蛮横的态度,仿佛已将胜利视为囊中之物,毫无疑问地认为清政府会在他们的武力面前低头。但事与愿违,清政府根本不予理睬,对于再次换约的要求置之不理。大沽口的炮台早已按下战斗的开关,等待着这场不请自来的挑战。
贺布面对清政府的冷漠态度,怒不可遏,下令联军舰队进入战斗状态,誓要强行突破大沽口的防线。然而,这一次,他们遇到了新的、不同于以往的清军。
在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的英明指挥下,这支曾被视为不堪一击的大清军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勇猛。加固后的大沽口防御工事如同铜墙铁壁,一次又一次地将贪婪的联军强行登陆尝试击退。联军的几轮进攻均以失败告终,最终,身负重伤的贺布不得不下令撤退,英法联军遭遇了历史性的战败。
这场战役的代价惨痛——联军共计伤亡400多人,损失战舰超过十艘。这不仅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对抗外国侵略者的首次胜利,更是对西方列强傲慢态度的有力回击。
然而,这场胜利的消息传回英国后,引起了轩然大波。英国政府对清政府的坚决抵抗感到震惊,同时更加坚定了他们的决心:必须对清王朝发动更为严酷的大规模战争,直指北京,誓要迫使大清皇帝离开他的龙椅。
在这一刻,清政府被英国定义为一个“冥顽不灵”的政府,这预示着更加激烈的冲突即将到来。英国的咄咄逼人,清政府的坚决反抗,这场历史的风暴正逐渐酝酿,等待着它的爆发。
03清政府的惨败
到了1860年,历史的车轮再次滚滚向前,英法联军汇聚了一股更为浩大的力量,对清王朝的要塞大沽口发起了第三次而且是最为决定性的一击。
这一次,他们的目标明确,决心坚定,英国携带了1.2万兵力,由那位高傲的额尔金伯爵担任总指挥,而法国则派出了7千士兵,由葛罗男爵作为他的副手。
美国和俄国也不甘落后,纷纷加入这场对清的军事行动,使得联军的总兵力超过了两万,舰队数量更是多得如同遮蔽了天日。
面对如此庞大的军事集结,英法联军却并未选择正面硬碰硬的战术,而是展现出了他们对现代战争艺术的深刻理解。他们避开了大沽口那几乎无懈可击的防御工事,选择了在北塘这一防御薄弱之地登陆,然后采取迂回战术,从海陆两翼包围大沽口,这一战略的巧妙无比。
清军将士在大沽口防御工事上浴血奋战,他们的勇猛令人敬佩,但面对联军的强大军事实力和精妙的战术安排,清王朝的军队最终还是陷入了劣势。这一次的冲突,其激烈程度和残酷性远超前两次,大沽口那经年累月筑建的防御工事也在这场战役中成为了废墟。
那时候的咸丰皇帝,真是被逼上了梁山,没辙了,只好又派桂良去天津跟英法那帮人摊牌。本来就输得一塌糊涂,这回还得接受人家的换约要求,那叫一个窝囊。
但英法这俩不讲理的家伙,还想在北京长驻公使,这下可触碰到咸丰大大的底线了。咸丰皇帝这个人,硬起来了嘛,谁也拉不回。他宁可和英法拼了,也不愿意答应这条件。
于是,这帮官员们就开始玩花招,拖拖拉拉,想尽各种办法糊弄。怡亲王载垣这人,挺会挑事,一搅和,清政府做出了个大傻事——直接把谈判代表巴夏礼给扣了。这操作,简直就是自掘坟墓,搞得英法联军的头头额尔金气得不行,这才有了直接闯北京的一幕。
接下来的事,更是糟糕透顶。圆明园,那可是咱们国宝级的地方,就这么被英法联军给点了火,化成了灰烬。这一幕,说出去都觉得丢人。最后,恭亲王奕訢带着一肚子委屈,签了《北京条约》,英法才肯罢休,这第二次鸦片战争才算是个了结。
04清朝失败的原因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里,大清王朝在大沽口的三次战役中,经历了从偶尔的胜利到最终的惨败的过程。在第二次战役中取得的那一丝胜利,最终证明只是昙花一现,无法改变大局。清王朝的失败,表面上看似因为军事上的落后,但其实,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统治者们的固步自封和对国际形势的无知。
在面对欧美列强的时候,清王朝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战略规划。他们以为,只要重点加强某些要塞的防御,就能阻挡住西方的先进武器。这种思维,无异于在历史的洪流中划船不进,甚至还在逆水行舟。结果不言而喻,这种策略的失败,暴露了清王朝的自大和愚昧。
更加令人痛心的是,在屡次战败,被迫签订屈辱条约之后,清政府并未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必要的改革。取而代之的是,他们采取了一种逃避现实、得过且过的态度。这种外交策略的愚蠢,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国家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与此同时,欧美列强的目标则清晰明确。他们不仅仅是来瓜分大清的财富,更是有意改变东亚的力量格局。美俄两国虽然在这一系列冲突中扮演了“旁观者”的角色,但他们从中获得的利益却丝毫不亚于英法。尤其是俄国,更是借机吞并了我国的大片领土。
这种明与暗、强与弱之间的鲜明对比,揭示了大清王朝“弱”的本质。
05小结
历史的教训是沉重的,但它也提醒着我们,任何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建立在其军事力量的强大上,更需要有远见的领导、开放的思想和积极的对外交往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