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蜀汉的武将官职,一定会有很多人提及“五虎上将”。其实这一说法首次问世于《三国志平话》中,依次为关、张、马、黄、赵。之后罗贯中创作了《三国演义》,延续并带火了这一设定,使得后世小说争相效仿。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蜀汉从来没有过什么五虎将,同时随着刘备的地位变化,麾下文武的官职也并非一成不变。何况从刘备登基称帝到刘禅向邓艾投降,前后历经了四十二年,两任帝王驾前的官员也换了一批又一批。所以想要知道蜀汉官职最高的将军,我们还是按照时间线分别进行比较,这样更为准确。
刘备进位“汉中王”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汉末历史舞台上掀起了一阵狂风,此前在汉中之战取得大胜的刘备进位“汉中王”。尽管刘备势力对此给出了很多“合理”解释,其实不过是欲盖弥彰,坦白点讲就是刘备从此时开始自立为王。
刘备麾下文武之所以效忠他,固然有刘备人格魅力的因素,也有他们与刘备目标一致,理想统一,为此共同奋战的成分。但是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群臣死心塌地,要的无非是一份从龙之功,而刘备进王位便是尤为关键的一步,那么此时大封群臣,以安人心自然成了重中之重。
在此之前,尽管刘备占两州之地,军政自主,但名义上还只是朝廷册封的左将军,能封的官职级别是有限的。故而除了曾经为一镇诸侯的马超为重号将军外,其余诸将哪怕是关张这样与刘备恩若兄弟的资深元老也仅仅是杂号将军。
刘备自立汉中王后,能封的官职上升了一大截,蜀汉势力的武职也首次出现了比较清晰的档次划分,高低一目了然,愚以为大致可分作六个级别。
第一级别是刘备能封的最高将军职位——四方将军,即前、左、右、后四将军。在和平年月,四方将乃至之下的所有重号将军其实都是临时职务,在任务完成后是需要收回的。但是汉末三国隔三岔五就打仗,以致这些原本的“临时将军”成了常任。
担此四职的分别是:
关羽,前将军,假节钺,都督荆州;
马超,左将军,假节;
张飞,右将军,假节;
黄忠,后将军。
单看官职,四方将军属于平级,但是细看下四人之间的高低一目了然,关羽不仅是前将军,同时还有假节钺和都督荆州,故而一举超越马超,成为名副其实的刘备军第一将。
第二级别是重号镇东将军,担任此职的是刘备的同宗刘琰。刘琰一直深受刘备的信任和器重,但是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他的日常工作其实是偏文的,近似于常说的谋士。其实在汉末三国,很多我们印象中的文官担任的都是武职,比如曹操麾下的程昱、满宠。刘琰也属于这一类,只是由于他在《三国演义》没什么笔墨,所以知名度相对降低。
第三级别是重号征北将军领上庸太守申耽。很多人或许会疑惑,这申耽不过是个龙套,何德何能据此高危?其实这是受演义的影响的想法,历史上申耽在上庸二三十年,其家族堪称当地第一,而世家极重利益,同时善于投机。可以说申耽对刘备未必有多强的归属感,只是依附刘备更符合他的利益。而刘备对申耽也算是且用且防,该给的面子必须得给足,所以使名不见经传的申耽得以高居此位。
第四级别是对大汉有特殊意义的杂号将军——辅汉将军,以及被赋予了其他权力的杂号将军。其中李严为辅汉将军领犍为太守;法正为护军将军领尚书令。李严的辅汉将军高于一般的杂号将军,同时他还是犍为太守,而法正虽然只是护军将军,但他还是尚书令,这是一个颇有实权的职务,所以这二位虽然也是杂号将军,却非其他人能够相提并论的。
第五级别是除了杂号将军还担任其他重要岗位的,分别是:
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魏延;
建信将军领西城太守申仪;
安远将军督南中邓方;
讨逆将军领护军吴懿。
最后一级是普通杂号将军,分别是:
翊军将军赵云
副军将军刘封
由于历史资料有限,所以其他一些人或许也担任将军,却无法查证具体名号,如和刘封搭档的孟达等。
那么一目了然,这一时期刘备集团武职最高的无疑是关羽,第一将当仁不让。
刘备称帝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改年号章武,是为章武元年,而后再度对一些官员进行了升迁。按照汉制,此时的最高武官职位依次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由于此前四将军中的关羽、黄忠已经过世,故而只有马超、张飞得到了升迁。
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
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
直观看,马超的职位略高于张飞,不过他的凉州牧更像“荣誉称号”,因为凉州在曹魏的管辖范围内,反倒是张飞的司隶校尉比较特殊。不过无论怎样,骠骑将军都高于车骑将军,所以马超在刘备称帝初期无疑是蜀汉集团的第一武官。
马超和张飞之下依次为:
镇北将军黄权
辅汉将军领犍为太守李严
讨逆将军督关中吴懿
翊军将军督江州赵云
镇远将军督汉中魏延。
其中黄权是重号,其余四位为肩负要职的杂号将军。由于此时刘备已经称帝,所以册封的杂号将军很多,大体级别差不多,就不全部列出了。总之,在这一时期的蜀汉第一将为骠骑将军马超。
刘禅继位
公元223年,刘禅继位称帝,改年号建兴,再度大封文武,不过由于同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战后自求贬职,连带着很多随军将领也跟着降了职。
此前担任骠骑将军的马超和车骑将军的张飞已经过世,无人补缺,再加上此前就空缺的大将军和卫将军,也就是说此时的蜀汉无人担任四大将军。
经过整理,此时蜀汉集团的高级将领大致有以下几位:
第一级别是李严和刘琰。李严为光禄勋领中都护,督永安、江州;刘琰为后将军领中军师。二人位列九卿又担任武职,看起来李严应该是此时的第一将,不过很遗憾,由于一个特殊存在,李正方还是和这一荣誉失之交臂,这个我们一会再说。
第二级别为重号将军,分别是:
镇东将军领中护军赵云
镇南将军领护军辅匡
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兼凉州刺史魏延。
这里要恭喜赵云,作为功勋元老,虽然一直受刘氏父子信重,但官职始终不高,也因此被不少人揶揄做了一辈子杂号将军。不过赵云也确实没什么官运,好不容易成了重号,屁股还没坐热就因为北伐失利连带贬职,又沦落成杂号镇军将军。由于在病逝前再无战斗表现,以致最终定格在镇军将军。
不过有一点需要客观看待,很多人黑赵云是因为他官职不高却在演义中成了五虎将之一。但是我认为陈寿在《三国志》中将官职远低于关、张、马、黄的赵云与他们同传,更能反应出他的与众不同,也说明赵云是有与四位重号将军并列资格的。
第三级别仍然是重号将军,也是一个在网络上被炒得很热的人物——征西将军陈到。四征在蜀汉与曹魏不同,曹魏的四征仅次于四方将,但蜀汉的四征要低于四镇。很多人在网上鼓吹陈到的事迹,甚至以陈到来攻击赵云,称演义中赵云有一半事迹其实是陈到的。
实则陈到不仅没在《三国演义》出场,甚至《三国志》也只有寥寥数笔,还是在赵云传中提及,称其常亚于赵云,再无其他。所以那些说陈到如何如何的,不知是在哪找到的相关记载。
时间线进入到这里,杂号将军已经不值得我们去单独说明了,故而不再多言。最后和大家说一说为何李严不是此时官职最高的武官。这是由于诸葛亮在北伐失利后上变自贬,成了右将军行丞相事。右将军无疑是武职,所以李严首次出头的机会就这样被诸葛亮残忍剥夺了。
诸葛亮弹劾李严
这件事发生在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其实对于整个蜀汉的兴亡史来说,这不过是件小事,但是这一时期蜀汉重要武职有相对明确全面的记载,所以比较有说服力,故而单独将其拿出来和大家说一说。
李严和刘琰依旧是武职中的第一梯队,马超和张飞曾经的缺由二人补上,其中李严为骠骑将军领中都护;刘琰为车骑将军行中军师。
第二梯队是因北伐时大破郭淮,地位猛升的魏延,被封为征西大将军领荆州刺史。
第三梯队为四方将军,当初关张马黄四将军担任过的天花板级职务终于有人填补,分别是:
前将军袁綝
左将军领荆州刺史吴懿
右将军领前部督高翔
后将军领后部督吴班
再之后的重号将军就不分级为大家介绍了,由高到低大致有:
镇南将军辅匡
征南将军行前监军刘巴
征北将军姜维
李严虽然在这一时期是最高武官,但是很遗憾,他就要跌入谷底了。
后诸葛亮时代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蜀汉名相诸葛亮带着遗憾与世长辞,蜀汉政权从此进入后诸葛亮时代。
诸葛亮过世后,蜀汉不设丞相,很多朋友印象中的孔明接班人蒋琬其实担任的是大将军,这也是蜀汉第一次有人担任这一最高武职。此外,蒋琬还受封过大司马。
蒋琬死后,费祎接任大将军,后被人刺杀,原卫将军姜维升任大将军,直至蜀汉灭亡。
此时的重号、杂号将军越来越多,不过记载并不详尽,就不一一而论了。总之,在通常所说的后三国时期,蜀汉的最高武职先后依次为蒋琬、费祎、姜维。
综上所述,从刘备进位汉中王到蜀汉灭亡的四十二年中,以官职最高者为第一将的规则,按照时间线分别是:
前将军关羽
骠骑将军马超
右将军诸葛亮
骠骑将军李严
大将军蒋琬
大将军费祎
大将军姜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