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洪秀全率领的太平军是历史上一支不屈的队伍,不论哪一个阶段都有能人顶上。只是内部的混乱和弊端逐渐显露,他最后的失败或许早已经注定,但不乏还会出现各路英豪。
关于英王陈玉成,他虽然是在太平天国中期封的王,并且名气也不如早期五王,但是他的能力却不能说是“不如”。
在围困一个多月的情况下,“粮食”成为他们最后的希望,但是陈玉成命令:“把这条饿狗喂饱。”
众人不解,但只能照做。最终他们的危机得以解除,这是为何呢?
一、“英王”陈玉成
在太平天国发展的历程中,“封王”的出现代表着一个重要的时期出现。同时“封王制度”也在永安封王时逐步确立,随后影响深远。
在永安州的时候,太平军面临着清王朝的重兵围攻,但是太平军势如破竹,也给自己带来了相对良好的生存环境,甚至是一段相对有利的休整时刻。
总之,太平军多顺势而为,会借助一切有利的机会发展自己。就如在清王朝围攻的时候,他们的军事力量会被有效且积极的整顿起来,并根据一定的形势变化,确立相应的政治制度。
不久,在洪秀全的一手安排下,封王的制度也被确立。其中东、西、南、北、翼王出现在众人视线,而这其中为首的自然是东王杨秀清,除此其他四王都需要听杨秀清的节制。
到了中期,也就是“天京事变”后的一段时期,永安所封的王在这一时期早就没剩几个了。
并且众所周知的天京事变更让太平天国元气大伤。这样一来,仅剩的洪秀全和石达开两个王自然也很难应对。
所以洪秀全得需要其他能人顶上,也便又陆陆续续的封了一些王。其中“英王”陈玉成也便在这一时期出现。
“陈玉成”被重用起来无疑是因为在韦昌辉的动乱和石达开出走的背景下,太平天国内部出现了很大的危机。“无将可用”的情况下,洪秀全显然也得再次力挽狂澜。
根据陈玉成的经历,他担此重任再合适不过。十四岁就加入太平军的陈玉成早已在部队中有着不小的经验,哪一处的战事突起,哪一处就是陈玉成的锻炼之处。
陈玉成首先被选拔起来是因为杨秀清,而后他不负众望在攻取武昌的时候,小有领兵作战。
虽然当时他手中只有五百兵力,但难保陈玉成不是太平军中首先攻入之人。
待成长为十八岁的陈玉成早已能力显露,甚至说比一些老将都还要靠谱。军事上的才能不用多说,再者最重要的就是过人的胆识了。总之,他在太平军的地位升得也还算是快。
毕竟陈玉成的本事不仅在太平军中名震一时,更被敌人看做是“眼中钉”。这应该从何说起呢?
镇江之围时,陈玉成、李秀成等将领跟随作战。当时情况紧急,镇江的守将已然与外面没有了任何联系,水泄不通的情况,镇江的围困之局很难解,而且不管是从外到内,还是从内到外。
但是陈玉成却不甘,即使敌军攻击不断,驾着小舟冲进去的陈玉成显然让人大吃一惊。如此清军不仅大败,就连清军将领都折损了一个。
二、为何“喂狗”保命?
势如破竹的陈玉成,从外向内的冲击没问题。即使是自己被围困,他也一样有办法突围成功,不过这一次陈玉成用的是“计”,更是带有聪明的眼光。
开始陈玉成原本的任务是进攻杭州,但总会有意外的情况发生,甚至根据情况危急程度,显然安庆更需要陈玉成。
如此,为了护住安庆,陈玉成也只能临时调整方向。
赶到后,陈玉成跟随大部队行动,还是能有所应对的,尽管这一次清军的战斗力和兵力要超出以往很多,但不至于败得那么明显,毕竟还是有一定的小胜利的。
两方兵力对峙阶段最怕的恐怕就是与大部队分离了,特别是针对太平军,因为他们所处的优势并不大。
若真出现这种情况,清军想要消灭一个小部队显然要容易很多,最重要的是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部队作战。
这不这一情况就让陈玉成遇上了,而且还在抓紧时间寻找大部队的时候还遇上了清军,只能说真是赶巧了。
并且遇上的还是多隆阿部,陈玉成此前也有同他交手过,只是陈玉成的败仗更多。
再加上他手中几百的兵力如何与多隆阿几千的兵力对峙呢?
陈玉成说时急那时快,立马想出的对策只能是“逃”了。如此,陈玉成在逃跑时不是乱跑的,而他是带有一定的策略的,其逃上了山,占据了高位,清军若是上山追,他们便用石头砸,显然清军瞬间就不敢轻举妄动。
毕竟谁也不知道他们还有什么其他的策略。但多隆阿也不会就此放过他们,就开始了守株待兔,他们总不会一辈子待在山上的。
所以多隆阿这一围就是一个多月,那陈玉成他们靠什么活着呢?山上能吃都吃野菜都没放过,
而且好的时候还会有个野鸡什么的,实在没有他们也便只能吃自己的储备粮食了。
但是一个多月过去了,终究是再也熬不了多久了。甚至说多隆阿都心累,这时一个被饿得骨瘦如柴的小狗出现在陈玉成等人眼前,难免众人两眼发光,毕竟也算是有吃的了。
可陈玉成一想不对,就令众人将其喂饱给放了。看着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粮食进了狗的肚子,多少是有点心痛,但他们只能照做。果不其然,清军看到喂饱的狗终是撤退了。
三、陈玉成宁死不屈
由此看出,多隆阿无疑也在试探着,毕竟耗费的时间、精力良久,他不过是看他的围困是否是徒劳的。
结果在多隆阿看来,狗都能喂,他们自然也活得不错,所以多隆阿也便“中计”了。
纵观陈玉成的一生,他经历的磨难不少,但是凭借着他的英勇和才能终是在众多磨难中化险为夷。
不管是陈玉成还是他的部将们都是太平军中少有的宁死不屈之人,这其中无疑就有陈玉成的影响,作为将领,他必然首先做到了以身作则。
比如刘玱琳,他就是陈玉成的部下,其作为靖东主将曾与湘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这场仗不仅持续的时间长,还多是激战。
二十多天的时间他们的结局如何早已有了定论,但是他们已然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全部壮烈牺牲。
总而言之,陈玉成不是降将,他的部下同样不是会投降之人。
结语
太平天国不论是前期还是后期,都是有能人将领的,他们在不同的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也可以说陈玉成在更加危急的阶段扛起了重任。他的“轶事”也便展现出他的雄心抱负以及出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