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略过原文,直接读解析和启发
第99卷!孝宗穆皇帝中之上
永和九年(癸丑,公元三五三年)
原文:初,浩陰遣人诱秦梁安、雷弱儿,使杀秦主健,许以关右之任,弱儿伪许之,且请兵应接。浩闻张遇作乱,健兄子辅国将军黄眉自洛阳西奔,以为安等事已成。冬,十月,浩自寿春帅众七万北伐,欲进据洛阳,修复园陵。吏部尚书王彪之上会稽王昱笺,以为:“弱儿等容有诈伪,浩未应轻进。”不从。
殷浩时刻也没有忘记北伐,这点是值得肯定。除了准备军事力量之外,他还展开“外交”攻势,引诱前秦的边将投降。
这种操作思路是双刃剑。殷浩想的很好,但是操作能力太差,同样的思路,如果换另一个人来做,比如白起、霍去病等人,可能就会得到完全不一样的效果。殷浩在情报工作、防范能力以及应变能力方面做的不好,究其原因,除了他个人能力之外,还有东晋朝廷不能凝聚集体智慧的因素。
王彪之指出了前秦边将的伪降可能,但是司马昱没有听从。估计他也很想得到一个业绩撑门面,所以想象的很好,听不进不同的意见。
原文:浩以姚襄为前驱。襄引兵北行,度浩将至,诈令部众夜遁,陰伏甲以邀之。浩闻而追襄至山桑。襄纵兵击之,浩大败,弃辎重,走保谯城。襄俘斩万馀,悉收其资仗,使兄益守山桑,襄复加淮南。会稽王昱谓王彪之曰:“君言无不中,张、陈无以过也!”
殷浩和姚襄相互之间如此不信任,出征的时候竟然让姚襄做前锋,原因估计只有一个,那就是殷浩把姚襄当炮灰使用。但是姚襄会看不出殷浩的心思吗?他当然看的很清楚,所以姚襄做出了他的选择,伏兵攻击殷浩!枭雄就是枭雄!姚襄是枭雄!
殷浩落入姚襄的埋伏中,大败!
司马昱很惭愧,回过头来才发现,还是王彪之看的准,“君言无不中,张良、陈平在世也不过如此啊!”
东晋朝廷谁来承担战败的责任,史书没有任何记载。
原文:西平敬烈公张重华有疾,子曜灵才十岁,立为世子,赦其境内。重华庶兄长宁侯祚,有勇力、吏干,而倾巧善事内外,与重华嬖臣赵长、尉缉等结异姓兄弟。都尉常据请出之,重华曰:“吾方以祚为周公,使辅幼子,君是何言也!”
人大约都会有三张面孔,一张是对上,一张对下,最后一张才是独处时真实的自己。面对领导时,会隐藏自己所有不满足领导喜好的东西,展示出来的全是领导喜欢的一面。面对下级时,又会把自己伪装的像一个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趾高气扬,官气十足。只有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会放下所有的伪装,展现出一个赤裸裸的欲望肉身。
正因为如此,看人、知人很难,古今难题。特别是坐在领导岗位上的人,他面对的全是笑脸,所以很难看清自己手下的这一群人,到底哪个是忠臣,哪个是奸臣,哪个是攀附着领导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名利地位,哪个是真心为了领导,为了集体着想的人,哪个又是想做出惊天动地之举,想留名千古的人。
张重华就没有看明白人,至少他没有看明白张祚,他只是从血缘亲情的角度,认为张祚是可靠的,于是想让张祚做周公、霍光这样的人物。
反过来说,张祚就很会在张重华面前伪装,他搞定了张重华身边的所有人,成功的瞒住了张重华。
常据看出了张祚的野心,但是张重华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