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大禹治水和考古发现不符,中山大学团队:夏朝建立过程搞反了
迪丽瓦拉
2025-07-20 08:32:06
0

夏朝是我国出土文献所证实的,也是国际学界所认可的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但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故事似乎与现有的考古材料发生了冲突,这是怎么回事呢?中山大学的科研团队对历史的研究出现了新突破!

大禹治水

传说上古时期,在中华文明世代沿袭生活的地区发生了大水灾,人们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当时人们的生活仰仗土地的耕耘,天灾降下,人们便只能忍饥挨饿。

水灾持续了很久,众人都没有办法,唯有当时的一位贤人大禹想出了治水的方法,并带领民众修筑疏水工程,最终化解了水灾。

据说大禹治水专注于民生工程,即便三过而不入。上天垂怜,便赐给了她的妻子一个可爱的孩子。大禹因为成功治理了水患而得到了民众的信任,被推举为王。

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华神话故事,除去故事中的玄幻色彩,基本的脉络其实是符合史料的。大禹花了很长的时间处理水患,他也因此而得到了民众的信赖。

在《史记》中曾这样记述大禹:“帝尧之时,洪水滔天”,大禹受命治水,历时13年成功。,“帝舜荐禹于天,为嗣……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水患为当时的一大民生难题,大禹凭借着智慧成功地化解了人民的危机,而被奉为天子。

大禹没有囿于自己罪臣后代的身份,凭着心怀苍生的博大胸怀,投身于民众之间,花费了长达13年之久,才将水患彻底清除。

在上古时期,部落还没有建立宗法制。继承人的更迭,主要是依赖天神信仰和民众的想法,“天命”在当时被奉为圭臬,成为统治者们呼风唤雨的工具。

大禹过人的功绩和亲民的作风使得万众归服,政治清明的舜帝也看中了大禹的为人,最终将帝位传给大禹,谓之天命所归。

但目前人们掌握的考古材料却与史记中的陈述有所出入,这是怎么回事呢?

进一步的考古研究

《史记》说到底也只是司马迁走访民间、考证原有材料,经过辨明、加工后的材料,并非是绝对真实的,其中的真假。

据历史学家王立群言,史书中也会有相互矛盾的地方,而学者在做研究之时,会参照多种资料,让资料之间相互印证,找出矛盾点,并根据逻辑推演而找出最符合历史逻辑的史实,再将其当做较为可信的历史依据。

谁也没有见过当年大禹治水的情形,但当年的民众所留下的生活材料一定是真实的,这也是历史学界最为确信的材料。

针对夏商一代的考古研究,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最具有说服力,为我们展示了上古王朝的历史气魄。

具体说来,二里头文化是后代人所取的名字。据考古人员考证,这里应该是处在公元前18世纪左右的遗迹。

矛盾就出在这里,若是在公元前18世纪,那么这里的文化比尧舜时代所形成的的文化还要晚200年以上。

这与史记中所记载的夏朝的存在时间并不相符,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去纠正这一段历史呢?

我们先进一步去看大禹时代的情形,而作逻辑的倒推,看看是否有出路。《左传·哀公七年》有言:“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这里形容了大禹时代的兴盛,其实表示出了大禹治理国家十分有为。这里的万国,其实跟清朝自夸的“万国来朝”是一样的意味,当然没有万国,这里只是一种夸张手法。

虽没有万国,但几百之数也是有的。

由此看来,大禹当时所能掌控的范围或许也只有两三个省市那么大。

但四面八方皆有不同的部落,据传大禹走遍九州治水,难道这其中也包括中原之外的其他民族吗?

假若真是如此,那么大禹仅凭一件功劳便能让群民信服,这听起来不像是史实,而像是现代作者所写的爽文,不同部落之间的利益纠葛怎会如此轻松地便化解了。

我们将视角转回治水这一事件。中原的水患自古以来都是难题,就气象学研究来说,治水的真实性是存在的。

在公元前20世纪左右,欧亚大陆还没有由于地壳运动而分裂,但大陆经历了一场气候异常期。这对大自然来说,是弹指一挥间的事,但却给人类降下了无穷的灾难。

当时的气候异常类似于现今的夏季温度过高,冬季又异常温暖。当时的异常造成了大面积的干旱,却又在短时间内产生了强降雨气候,让人民苦不堪言。

大旱使得作物颗粒无收,短时间的强降雨又引发了河流水位激增,淹没了众多村落与城池,死伤众多。频繁的旱涝灾害便是大禹发挥才能的一个机会。

人总要活下去,既然中原地区气候不再适宜居住,人们便收拾行囊出外讨生活,这样集体的迁徙便形成了文化族群的转移。

考古人员们所发现的夏商遗址之间存在着距离差异便是有这个原因。

从历史上来看,古中国若是发生迁徙的现象,一般是北方向南方迁徙的概率居多。上古时期的这次迁徙,或许是最早的一次北方人南迁。

南迁就必不可少的出现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战争、攻伐也必然应运而生,大禹为人王,挑起了守卫国民的责任。

夏朝真实的建立过程

这一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趁中原空虚便趁虚而入,烧杀抢掠。而且如今大概位处河南中部地区的部落也开始袭击其他的民族。

混战产生,史称“禹征三苗”。气候异常,三大文明部落的日子都不好过,彼此之间为了争夺资源产生了许多矛盾。大禹带着国民不得不在南迁的过程中出历诸多艰辛,与其他几家势力爆发激烈的斗争。

考古遗址也证实了大禹南迁,因为原有的遗址与南部的新遗址相比,直线距离相隔达到了400多公里。

在南迁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古文献有极为玄幻的描述:“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

这里描写了极为恐怖的异常天象,青龙生,更是代表着天有不测风云等着人们。

总之,如今在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不能算作是夏朝的正式遗址,从时间上来推敲,这里只是夏朝的一个都城。其实大家把夏朝溯源的源头搞反了。夏朝最初的源头还有待考察。

但中山大学的学者们都觉得有些遗憾,因为二里头遗址相比于其他遗址中所出土的文物,都更为细致,而且也更为完整,这代表着二里头所形成的的文化其实是由更深的底蕴的,这里估计在以前曾作为重要都城来发展。

专家学者们决定到另一座相近的遗址,甚至是更早的文化遗址中去寻找答案。

龙山文化遗址大概是处于夏朝早期,并且曾作为王城的重要发展点,面积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小县城。

比起文化群,专家学者们深入到了发展较为完善的古城中进行研究。根据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存考古显示,公元前20世纪左右,也就是南迁迁建。

江汉平原及其附近地区的石家河文化全部被王湾三期文化所取代,专家们提出的依据是遗址所遗留下的城垣残破不堪,似乎有发生了激烈械斗的迹象。

而且原本应属于中心的遗址从文明兴盛时期的60余处被削减到了仅剩10处,这说明当时大概是发生了激烈的战争后,居民们背井离乡离开了这里。

由此看来大禹曾以中原多个诸侯国的势力与南方多重复杂的部落一较高下,是有当时的历史原因的。

气候异常的时代局限使得各地的部落生活都较为艰辛,从中原而来的大禹,虽也实力不济,但饿死的骆驼也比马大,且文明开化的程度也较周边民族来说较高。先进的文化存在着总是以吞没其他低等的文化作为趋势。

经过最近的考古材料的相互印证,证明了龙山文化遗址中,人们还是以普通的耕种作为生活的主要方式,当地出土了众多的耕种工具,包括石制的锄头等。但器具的形态都较为原始,像秦代那种乘车交通工具,肯定还没能发展起来。

即便大禹有治理九州之水患的能力,困于时代、工具的局限,也很难实现,故而南方或其他地区的部落彻底顺服大禹,从现实角度来考量,不太可能。

但大禹治水确实得到了印证,但从已有的材料来看,大禹当时所治理的水患,应该只是局限于中原的某个区域。

而且从历史遗址的规模上说,大禹当时也不可能横跨九州治理水患,哪怕是面积广大的三湾文化遗址,其发展水平都不如二里头文化,故而大禹的王权不会囊括整个九州。

结语

大禹治水固然是有真实性的,但若说大禹使得相当于如今全国的国民都顺服于他,显然是史书中夸大了这一点。

我们针对历史的理解,最终最好还是要归于真实考古材料的印证,民族文化错综复杂,让历史回归真实,也是后代中国人的责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魏忠贤臭名昭著,为何在三年得势... 魏忠贤臭名昭著,为何在三年得势期却能帮助大明压制皇太极? 先说结论:当然压着打说不上,但总体来说,大...
原创 他... 作为封建时代的畸形产物,太监没有人权没有尊严,他们服侍那些贵族,每天都要看脸色行事,一个不小心可能就...
原创 日... 引言 吴音娇软带儿痴,无限闲愁总未知。自古佳人多命薄,闭门春尽杨花落。——《薄命佳人》 古时候女子社...
原创 大... 人生的路很长,但决定你命运的,就是关键那几步,走好了人生便会一帆风顺,走不好磕磕绊绊一生不舒坦。 人...
金庸:为什么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 作者简介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市,武侠小...
原创 美... 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从贸易到科技,从人权到台湾,从南海到香港,几乎没有一个领域不发生摩擦...
解放军有多少个山头? 上世纪七十年代,毛主席在见到陈士榘时,笑着打趣了一句:“要说山头,我们还是一个山头的哩,都是井冈山的...
原创 “... 清朝末年,因为清政府无能导致国人被列强践踏,因此后世人对晚清的腐败非常痛恨。 溥仪作为满清最后一个皇...
诗歌背后是活泼泼的生命 如果中国也有桂冠诗人,我想,那个人必定是白居易。 翻阅他的年谱,有一个时期格外引人瞩目,那就是令当时...
原创 毛... 让猫吃辣椒的智慧:新中国初期的经济策略大揭秘 咱们来聊聊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的事儿。那时候啊,咱们国...
原创 原... 只要有文化的地方,都无可厚非的出现了各种不一的政权,而多数政权都存在着诸多差异。如政权寿命的不等,有...
原创 “... 历史爱好者们,你们可能对清朝最后割让的领土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面积相当于1.3个香港的土地。清朝,这...
原创 毛... 我党官方对于毛主席的身份定论是: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
原创 正...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原创 春... 导语:郑桓公仍然实行的是“工商食官”政策。商人仍处于奴隶地位,是在监视看管下经商的,总监就是世子掘突...
原创 建...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的消息传来,全中国人民沉浸在了民族解放的狂欢之中。然而,这场胜...
原创 他... 在清代,除爱新觉罗家族外,最著名的姓氏可能是满洲的八个姓氏。在汉族中,有许多大家族,但只有两个家庭可...
原创 卢... 我从来不认为中国的问题是资本供给问题,中国的问题是分配的问题。资产的分布决定了人民的幸福。听听卢先生...
原创 李... 晚清时期,由于清朝奉行“闭关自守”,错过了西方的工业革命,西方列强迅速崛起,而此时的晚清还在认为西方...
原创 大... 大名鼎鼎却臭名昭著的“锦衣卫”,从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设立它到洪武二十六年裁撤它仅仅存在11年,就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