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在曹操征战四方的岁月中,一位少年献上了十条攻城计策。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曹操仅用了其中一条便轻松破城。这个少年到底有何过人之处,让曹操如此重视?
而更令人费解的是,曹操在赞赏之余却说出了一句令人不寒而栗的话:
“此人不宜久留。”究竟是怎样的智慧和才干,让曹操既欣赏又忌惮?少年献策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政治斗争和人性博弈?
曹操攻城受阻,少年献攻城计策
208年的夏日,炎热的天气下,曹操率领着强大的军队向荆州进发。当时的荆州之主刘表在8月不幸因病去世,他的少子刘琮在谋士的劝说下,最终选择投降于曹操。
按照常理,曾经投靠刘表的刘备,也理应被迫成为曹操的属下。然而,刘备心怀帝王大志,并不愿轻易屈服于曹操。他匆忙逃出荆州,只是来不及通知在刘表手下的好友周不疑。
周不疑,这个名字或许对很多人来说并不太熟悉。但在曹操眼中,他疑是一个极为难得的人才。周不疑出身刘表的外围,自幼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才智,连刘表手下的名将刘先都对他寄予厚望,想要让同样出色的刘巴去帮助他成长。
不过,即便是刘巴也认为自己的才学远不及周不疑,因此婉拒了刘先的安排。可见,这个少年的才能是何等的非凡。究其原因,恐怕还要追溯到他的家世背景。
周不疑出身湖南,家族虽然并非世家,但也算是小有名望。加上他本人的聪慧过人,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培养,难怪会展现出如此惊人的才能。
在刘琮投降曹操后,周不疑也就跟着加入了曹操的阵营。曹操对他的才华早有耳闻,见到本人后更是感叹不已。有一次,曹操见到了一只稀有的白色鸟,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便让手下的儒生写颂。
可等到周不疑写的文章一出,全都相形见绌。曹操由衷地为之赞叹,觉得这个年轻人必定能为自己的大业有所贡献。为了拉拢这个才俊,曹操甚至提出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周不疑。
不过,这个年轻人谦逊地回绝了,说自己的地位还太低,还没有资格享受如此的殊荣。对此,曹操虽然沉默了片刻,却也没再多说什么,只是暂时搁置了这件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对周不疑的才华是由衷地欣赏和赞誉的。他能够识得人才的价值,并且主动拉拢想要将其纳入自己的阵营。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曹操作为一个统治者,确实具有一定的目光和格局
。
他能够超越常人,看到一个年轻人身上的无限潜力。相比之下,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人,又有几个能及得上曹操的眼光呢?
不过,曹操这种收纳人才的做法,也有其必然的弊端。他虽然看重人才,但同时又防范于心,生怕那些出色的人才会成为对自己统治地位的威胁。
所以,即便曹操再欣赏周不疑的才华,也还是难免对他产生戒备心理。这一点在于曹操的儿子曹冲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曹冲也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少年,在五六岁时就已经展现出"成人之智",深得曹操的宠爱。
曹冲除了聪慧过人,还怀揣着仁爱之心,对身边的小人物也会充满同情。可以说,他具备了统治者所需要的诸多美德。
然而,就在208年,曹冲不幸因病去世了。这对曹操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于这个儿子的去世,那些含沙射影的描述也让人不由得去猜疑,是否也与权力之争有关。
曹冲的去世,也为周不疑的处境埋下了隐患。毕竟,曹冲是他唯一在曹操阵营中的连结。眼看着这重要的联系人消失,曹操也再难对周不疑的才能放心。
再加上,曹操通过调查发现,周不疑曾与刘备关系密切,刘备还给他寻找过师傅。这让曹操愈加猜忌,认为这个少年难以驯服,不宜久留。
在曹操看来,周不疑虽然才能卓越,但却难以完全掌控。尤其是在曹冲去世后,能够压制住周不疑的人已经不在了。他担心,如果自己死后,这样一个难以驯服的人才会对自己的家族事业构成巨大威胁。
就在此时,曹操的大儿子曹丕却想要把周不疑拉拢到自己的麾下。曹丕虽然也是个聪明人,但在曹操看来,他还远不及曹冲那般出色,恐怕根本无法控制住周不疑。于是,他大发雷霆,斥责曹丕断然否决了这一计划。
"十计沦落,曹操杀害周不疑"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操又想起了当年周不疑为自己献策攻占柳城的那件事。那10条计谋无疑展现了这个少年超乎寻常的才智,曹操自然也对他刮目相看。
然而,曹操心中的猜忌却也随之而来。他开始担心,若是自己死后,这样出色的人才岂不是会对自己的家族事业造成极大的威胁?
于是,曹操下定决心,在208年亲手谋杀了年仅17岁的周不疑。这个曾经为曹操建功立业的少年,就这样被他用暗算的方式所杀害。
从表面上看,曹操这么做似乎有些
"杀鸡取卵"
。毕竟,周不疑已经为自己立下了赫赫战功,如果善加培养,他未来必定能为曹操的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可是,曹操却宁可杀害这个人才,也不愿意让他存活下去。
这其中的原因,恐怕还要追溯到曹操自身的性格特点。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一个既有军事才能,又擅政治操作的枭雄人物。但与此同时,他又有一些非常显著的负面特点。
首先是性格上的阴险多疑。曹操在权力的追逐过程中,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心理。他总是担心身边的人会有什么不轨之心,
因此时刻都充满了戒备
。这也使得他对于一些才华出众的人才,总会存有防范和猜忌。
另一方面,曹操也是一个相当残酷冷血的人。在他眼中,实现自己的帝王大业,才是最重要的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哪怕是牺牲一些有用的人才,他也毫不手软。
我们从曹操对一些重要人物的处置手段就能看出这一点。比如他曾经活捉关羽,但最终却又将其放走。在曹操看来,关羽虽然也是一个能人,但只要对自己的统治地位不构成真正的威胁,他也无需轻易除之而后快。
然而,对于像周不疑这样的人才,曹操却绝不会手下留情。因为他深知,这个少年一旦长大,必定会成为自己难以驾驭的存在。所以,为了防患于未然,他宁可在周不疑年仅17岁时就亲手将他杀害。
可以说,曹操这种对人才的处置方式,正是他复杂性格的集中体现。一方面,他能识贤纳才,欣赏和赞赏那些出色的人才;但另一方面,他又因为自己的阴险多疑和残酷冷血,对这些人才视为眼中钉,
最终也将他们一一剔除
。
这样的做法,虽然能够暂时维护住自己的统治地位,但却也必然为自己的家族事业埋下了隐患。曹操也许以为,通过这样的手段,就能永远掌控天下,但他却无法预知,自己的这些做法,最终会成为他家族覆亡的祖宗。无论是曹操自己,还是他的子孙,都逃脱不了这个无情的历史车轮。
结语
曹操的这一番作为,无疑让人痛心疾首。一个本应该珍视和培养的出色人才,最终遭到了这样的下场。生命的逝去,更多地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和残酷。
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吧。一个人再出色,最终也难逃这个时代的黑暗与残酷。
周不疑的遭遇,也给后世的统治者们敲响了警钟,提醒他们要正视人才的价值,珍惜那些难能可贵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