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少年献十条攻城计策,曹操仅用一条就破城,曹操:此人不宜久留
迪丽瓦拉
2025-07-20 09:02:47
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在曹操征战四方的岁月中,一位少年献上了十条攻城计策。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曹操仅用了其中一条便轻松破城。这个少年到底有何过人之处,让曹操如此重视?

而更令人费解的是,曹操在赞赏之余却说出了一句令人不寒而栗的话:

“此人不宜久留。”究竟是怎样的智慧和才干,让曹操既欣赏又忌惮?少年献策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政治斗争和人性博弈?

曹操攻城受阻,少年献攻城计策

208年的夏日,炎热的天气下,曹操率领着强大的军队向荆州进发。当时的荆州之主刘表在8月不幸因病去世,他的少子刘琮在谋士的劝说下,最终选择投降于曹操。

按照常理,曾经投靠刘表的刘备,也理应被迫成为曹操的属下。然而,刘备心怀帝王大志,并不愿轻易屈服于曹操。他匆忙逃出荆州,只是来不及通知在刘表手下的好友周不疑。

周不疑,这个名字或许对很多人来说并不太熟悉。但在曹操眼中,他疑是一个极为难得的人才。周不疑出身刘表的外围,自幼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才智,连刘表手下的名将刘先都对他寄予厚望,想要让同样出色的刘巴去帮助他成长。

不过,即便是刘巴也认为自己的才学远不及周不疑,因此婉拒了刘先的安排。可见,这个少年的才能是何等的非凡。究其原因,恐怕还要追溯到他的家世背景。

周不疑出身湖南,家族虽然并非世家,但也算是小有名望。加上他本人的聪慧过人,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培养,难怪会展现出如此惊人的才能。

在刘琮投降曹操后,周不疑也就跟着加入了曹操的阵营。曹操对他的才华早有耳闻,见到本人后更是感叹不已。有一次,曹操见到了一只稀有的白色鸟,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便让手下的儒生写颂。

可等到周不疑写的文章一出,全都相形见绌。曹操由衷地为之赞叹,觉得这个年轻人必定能为自己的大业有所贡献。为了拉拢这个才俊,曹操甚至提出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周不疑。

不过,这个年轻人谦逊地回绝了,说自己的地位还太低,还没有资格享受如此的殊荣。对此,曹操虽然沉默了片刻,却也没再多说什么,只是暂时搁置了这件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对周不疑的才华是由衷地欣赏和赞誉的。他能够识得人才的价值,并且主动拉拢想要将其纳入自己的阵营。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曹操作为一个统治者,确实具有一定的目光和格局

他能够超越常人,看到一个年轻人身上的无限潜力。相比之下,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人,又有几个能及得上曹操的眼光呢?

不过,曹操这种收纳人才的做法,也有其必然的弊端。他虽然看重人才,但同时又防范于心,生怕那些出色的人才会成为对自己统治地位的威胁。

所以,即便曹操再欣赏周不疑的才华,也还是难免对他产生戒备心理。这一点在于曹操的儿子曹冲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曹冲也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少年,在五六岁时就已经展现出"成人之智",深得曹操的宠爱。

曹冲除了聪慧过人,还怀揣着仁爱之心,对身边的小人物也会充满同情。可以说,他具备了统治者所需要的诸多美德。

然而,就在208年,曹冲不幸因病去世了。这对曹操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于这个儿子的去世,那些含沙射影的描述也让人不由得去猜疑,是否也与权力之争有关。

曹冲的去世,也为周不疑的处境埋下了隐患。毕竟,曹冲是他唯一在曹操阵营中的连结。眼看着这重要的联系人消失,曹操也再难对周不疑的才能放心。

再加上,曹操通过调查发现,周不疑曾与刘备关系密切,刘备还给他寻找过师傅。这让曹操愈加猜忌,认为这个少年难以驯服,不宜久留。

在曹操看来,周不疑虽然才能卓越,但却难以完全掌控。尤其是在曹冲去世后,能够压制住周不疑的人已经不在了。他担心,如果自己死后,这样一个难以驯服的人才会对自己的家族事业构成巨大威胁。

就在此时,曹操的大儿子曹丕却想要把周不疑拉拢到自己的麾下。曹丕虽然也是个聪明人,但在曹操看来,他还远不及曹冲那般出色,恐怕根本无法控制住周不疑。于是,他大发雷霆,斥责曹丕断然否决了这一计划。

"十计沦落,曹操杀害周不疑"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操又想起了当年周不疑为自己献策攻占柳城的那件事。那10条计谋无疑展现了这个少年超乎寻常的才智,曹操自然也对他刮目相看。

然而,曹操心中的猜忌却也随之而来。他开始担心,若是自己死后,这样出色的人才岂不是会对自己的家族事业造成极大的威胁?

于是,曹操下定决心,在208年亲手谋杀了年仅17岁的周不疑。这个曾经为曹操建功立业的少年,就这样被他用暗算的方式所杀害。

从表面上看,曹操这么做似乎有些

"杀鸡取卵"

。毕竟,周不疑已经为自己立下了赫赫战功,如果善加培养,他未来必定能为曹操的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可是,曹操却宁可杀害这个人才,也不愿意让他存活下去。

这其中的原因,恐怕还要追溯到曹操自身的性格特点。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一个既有军事才能,又擅政治操作的枭雄人物。但与此同时,他又有一些非常显著的负面特点。

首先是性格上的阴险多疑。曹操在权力的追逐过程中,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心理。他总是担心身边的人会有什么不轨之心,

因此时刻都充满了戒备

。这也使得他对于一些才华出众的人才,总会存有防范和猜忌。

另一方面,曹操也是一个相当残酷冷血的人。在他眼中,实现自己的帝王大业,才是最重要的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哪怕是牺牲一些有用的人才,他也毫不手软。

我们从曹操对一些重要人物的处置手段就能看出这一点。比如他曾经活捉关羽,但最终却又将其放走。在曹操看来,关羽虽然也是一个能人,但只要对自己的统治地位不构成真正的威胁,他也无需轻易除之而后快。

然而,对于像周不疑这样的人才,曹操却绝不会手下留情。因为他深知,这个少年一旦长大,必定会成为自己难以驾驭的存在。所以,为了防患于未然,他宁可在周不疑年仅17岁时就亲手将他杀害。

可以说,曹操这种对人才的处置方式,正是他复杂性格的集中体现。一方面,他能识贤纳才,欣赏和赞赏那些出色的人才;但另一方面,他又因为自己的阴险多疑和残酷冷血,对这些人才视为眼中钉,

最终也将他们一一剔除

这样的做法,虽然能够暂时维护住自己的统治地位,但却也必然为自己的家族事业埋下了隐患。曹操也许以为,通过这样的手段,就能永远掌控天下,但他却无法预知,自己的这些做法,最终会成为他家族覆亡的祖宗。无论是曹操自己,还是他的子孙,都逃脱不了这个无情的历史车轮。

结语

曹操的这一番作为,无疑让人痛心疾首。一个本应该珍视和培养的出色人才,最终遭到了这样的下场。生命的逝去,更多地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和残酷。

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吧。一个人再出色,最终也难逃这个时代的黑暗与残酷。

周不疑的遭遇,也给后世的统治者们敲响了警钟,提醒他们要正视人才的价值,珍惜那些难能可贵的天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英... 1856年的美国是当时“国际秩序”的新玩家,当时的国际秩序是以英国为主体的,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沙俄...
原创 清...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近代化海防十余年的努力成果付之一炬,但战后不久清朝就启...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刚刚,成都...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居安思危 9月18日 成都全市拉响防空警报 记者了解到,今年警报试鸣于9月18日...
原创 满... 想要知道满清十二帝谁的功绩最高,那么,首先你就要知道满清十二帝都是谁?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分别为努尔哈...
谁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 今天讲的题目是“谁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我先不直接把答案拿出来,先从其他地方讲起。 01 “文无第一...
原创 我... 姓氏对一个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点毋庸置疑。 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之后,我国人民的姓氏越来越复...
原创 我... 前言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领土变迁的事情,其中一块曾经是我国的领土,却因为某种原因流失,成为了我国流...
原创 蒋... 1931年的7月23日,中国国内局势紧张,就在这个时候,一封名为《告全国同胞书》的公开信震惊了整个国...
原创 日...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被带入了一段残酷而深刻的历史画卷,一幅由战火和血泪交织而成的画卷。在这个...
原创 美... 美国战争之谜:为何总能避开与强敌的直接对决? 嘿,各位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点刺激的!美国,这个全球...
原创 秦...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秦始皇陵,这座...
原创 在... 先说一下,这篇文原本2022年在头条上发布过,不知为何被机器人封杀。最近,随着安徽淮南武王墩大墓考古...
原创 朱... “要作主人不作客,甘为民仆耻为官。”这是董必武同志在祝贺《朱总司令六秩荣寿》中的两句诗。朱总司令一生...
原创 孙... 前言 难道忠诚已不再是美德吗?那为国捐躯,何曾有过善终?为了捍卫王朝的尊严,曾经有过多少人拼尽全力血...
原创 现... 揭秘!四川新发现撼动现代人起源理论,非洲起源说受冲击 长久以来,非洲起源说一直被视为现代人起源的权威...
原创 元... 蒙古族统治下的元朝哪里看出宽松自由。后世学者一定要提防陷入历史迷惑主义,不要把落后文明的治国无方、束...
多地纪念九一八事变爆发93周年 央广网北京9月18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今天(18日)是九一八事...
原创 古... 经常看戏曲的朋友们相信都对武将的形象并不陌生。在很多戏曲中,古代的武将出场的时候,背上基本上都会插上...
原创 慈...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虽出自女人的口中,但是女人一旦狠毒起来男人应该也是相当惧怕的!慈禧就做到了“女人...
原创 比... 在我们的印象中,比干只是商朝的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但实际上他的身份一点都不简单。 比干原名子干,因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