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地处西南的南诏国,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说他们好吧,他们打过很多次仗,而且有几次大战,尸堆成山,血流成河;说他们不好吧,南诏又主动和唐朝搞好外交关系,称臣朝贡,派遣留学生,联手打吐蕃,跟穿一条裤子似的。
南诏的命运似乎是天注定,就是要和大唐同生共死。唐朝建立的时候,南诏也开始建立;唐朝国力达到最顶峰,八方来贺之时,南诏也是威风凛凛,傲视四方;唐朝灭亡前,南诏作为兄弟,也是先走一步灭亡。简直就是同年同月生,同年同月死,真正的难兄难弟。
公元652年,南诏在唐朝的大力扶持下,消灭了白子国,建立了“大蒙国”。经过南诏上下接续奋斗,唐朝始终强力支持,南诏终于在公元738年,消灭了其他5诏,正式统一了洱海地区,变成了响当当的南诏国。
这时候,南诏高兴,终于统一变成了真正的西南小霸王;唐朝也高兴,终于有人帮忙从南面牵制吐蕃了,这个讨厌鬼不断骚扰大唐。
可惜,好景不长,南诏建国后,由于唐朝决策特别是用人上的重大失误,以及南诏一时得意忘形,双方关系恶化,终于在公元750年,即天宝九年,爆发了大规模战争,史称“天宝战争”。这一打,唐朝伤亡了几十万人,也把南诏推向了吐蕃。
南诏虽然背离唐朝,但心里是后悔的,他们认为唐朝才是正宗的娘家,念念不忘回归。直到公元793年,事情有了转机,南诏的国王变成了异牟寻,此人一心想归唐。
此时的唐朝也没有闲着,他们在关键时刻,选出了一个极为优秀的人才,名叫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谋求改善与南诏的关系,另外再选派出一个优秀外交官叫崔佐时,在三人的共同努力下,南诏于公元794年终于又回归唐朝。
南诏和唐朝又回到了蜜月期,南诏除了继续开拓疆域、发展经济外,还按照唐朝的要求,共同袭击吐蕃,把吐蕃搞得焦头烂额,20多年不敢侵犯唐朝和南诏的边界。
韦皋为了维持好唐朝与南诏的友好关系,主动提出把属国南诏派出子弟到京城长安充当人质的制度废除,但南诏不答应,坚持要派出,以表忠心。双方谦虚地推来让去,有点像“君子国”做生意。
推让了5年,到了公元799年,实在不能谦虚了。最后,韦皋提出,干脆在四川成都办一所学校,专门让南诏的王室、大臣子弟、优秀人才去学习,每年100人左右,一年一批,费用大唐全包。异牟寻大喜,立马同意了。
就这样,南诏与大唐的“留学”制度创建并实施了,这一搞,就是50年。在这50年间,大约有5000人到成都及长安留学,学习深厚的汉文化。这些优秀“留学生”学成归来后,在南诏推行先进的中原文化,对南诏、大理以及云南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公元805年,最具战略眼光的西川节度使南康郡王韦皋去世,三年后,英明无比的南诏王异牟寻也去世了。双方的继任者都是平庸无能之辈,南诏和唐朝的关系再次恶化,战端又起。
最让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双方开始打仗后,但是留学生制度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照样每年由南诏派出100人到成都学习。除了学生学习,南诏每年还有使团到成都短期培训,吃喝玩乐费用全部由大唐公款支付。整个你打你的,我学我的。
到了公元859年,时任西川节度使的杜悰,对南诏留学生和使团产生的巨额资金头痛无比,国库快要没钱了。思考再三,他写了个奏折给朝廷,说我们四川的财政受不了了,请求将南诏的留学生缩减三分之二甚至一半以上,使团也没有必要年年来,人数也要减少,同时降低超国民待遇。最终是减少财政压力。
当时的唐朝皇帝是唐宣宗,也不大管事,加上大唐过了黄金期,钱也紧张了,就同意了缩减留学生和使团的奏折,正式通知南诏,以后的留学生和使团数量就减少半数以上,待遇也降了。
南诏的国王叫丰祐,也是一个敢想敢为、特立独行之人,接到这个通知后大怒,本来双边关系就已经危险,你还居然缩减我的留学生人数和考察团人数,这不是主动挑事吗?干脆不去了。
于是,作为反击,南诏下令,全部召回在成都和长安学生的南诏子弟,以后再不去了,南诏也不去唐朝朝贺和进贡。加上后来的礼仪之争,南诏和唐朝关系彻底断绝,双方又开始打仗,人民又开始受难,双双走入王朝末期下坡路。
公元902年,南诏灭亡。五年后,公元907年,伟大的唐朝也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