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唐朝缩减南诏的留学生人数和降低待遇,带来什么后果?
迪丽瓦拉
2025-07-20 10:03:09
0

唐朝和地处西南的南诏国,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说他们好吧,他们打过很多次仗,而且有几次大战,尸堆成山,血流成河;说他们不好吧,南诏又主动和唐朝搞好外交关系,称臣朝贡,派遣留学生,联手打吐蕃,跟穿一条裤子似的。

南诏的命运似乎是天注定,就是要和大唐同生共死。唐朝建立的时候,南诏也开始建立;唐朝国力达到最顶峰,八方来贺之时,南诏也是威风凛凛,傲视四方;唐朝灭亡前,南诏作为兄弟,也是先走一步灭亡。简直就是同年同月生,同年同月死,真正的难兄难弟。

公元652年,南诏在唐朝的大力扶持下,消灭了白子国,建立了“大蒙国”。经过南诏上下接续奋斗,唐朝始终强力支持,南诏终于在公元738年,消灭了其他5诏,正式统一了洱海地区,变成了响当当的南诏国。

这时候,南诏高兴,终于统一变成了真正的西南小霸王;唐朝也高兴,终于有人帮忙从南面牵制吐蕃了,这个讨厌鬼不断骚扰大唐。

可惜,好景不长,南诏建国后,由于唐朝决策特别是用人上的重大失误,以及南诏一时得意忘形,双方关系恶化,终于在公元750年,即天宝九年,爆发了大规模战争,史称“天宝战争”。这一打,唐朝伤亡了几十万人,也把南诏推向了吐蕃。

南诏虽然背离唐朝,但心里是后悔的,他们认为唐朝才是正宗的娘家,念念不忘回归。直到公元793年,事情有了转机,南诏的国王变成了异牟寻,此人一心想归唐。

此时的唐朝也没有闲着,他们在关键时刻,选出了一个极为优秀的人才,名叫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谋求改善与南诏的关系,另外再选派出一个优秀外交官叫崔佐时,在三人的共同努力下,南诏于公元794年终于又回归唐朝。

南诏和唐朝又回到了蜜月期,南诏除了继续开拓疆域、发展经济外,还按照唐朝的要求,共同袭击吐蕃,把吐蕃搞得焦头烂额,20多年不敢侵犯唐朝和南诏的边界。

韦皋为了维持好唐朝与南诏的友好关系,主动提出把属国南诏派出子弟到京城长安充当人质的制度废除,但南诏不答应,坚持要派出,以表忠心。双方谦虚地推来让去,有点像“君子国”做生意。

推让了5年,到了公元799年,实在不能谦虚了。最后,韦皋提出,干脆在四川成都办一所学校,专门让南诏的王室、大臣子弟、优秀人才去学习,每年100人左右,一年一批,费用大唐全包。异牟寻大喜,立马同意了。

就这样,南诏与大唐的“留学”制度创建并实施了,这一搞,就是50年。在这50年间,大约有5000人到成都及长安留学,学习深厚的汉文化。这些优秀“留学生”学成归来后,在南诏推行先进的中原文化,对南诏、大理以及云南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公元805年,最具战略眼光的西川节度使南康郡王韦皋去世,三年后,英明无比的南诏王异牟寻也去世了。双方的继任者都是平庸无能之辈,南诏和唐朝的关系再次恶化,战端又起。

最让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双方开始打仗后,但是留学生制度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照样每年由南诏派出100人到成都学习。除了学生学习,南诏每年还有使团到成都短期培训,吃喝玩乐费用全部由大唐公款支付。整个你打你的,我学我的。

到了公元859年,时任西川节度使的杜悰,对南诏留学生和使团产生的巨额资金头痛无比,国库快要没钱了。思考再三,他写了个奏折给朝廷,说我们四川的财政受不了了,请求将南诏的留学生缩减三分之二甚至一半以上,使团也没有必要年年来,人数也要减少,同时降低超国民待遇。最终是减少财政压力。

当时的唐朝皇帝是唐宣宗,也不大管事,加上大唐过了黄金期,钱也紧张了,就同意了缩减留学生和使团的奏折,正式通知南诏,以后的留学生和使团数量就减少半数以上,待遇也降了。

南诏的国王叫丰祐,也是一个敢想敢为、特立独行之人,接到这个通知后大怒,本来双边关系就已经危险,你还居然缩减我的留学生人数和考察团人数,这不是主动挑事吗?干脆不去了。

于是,作为反击,南诏下令,全部召回在成都和长安学生的南诏子弟,以后再不去了,南诏也不去唐朝朝贺和进贡。加上后来的礼仪之争,南诏和唐朝关系彻底断绝,双方又开始打仗,人民又开始受难,双双走入王朝末期下坡路。

公元902年,南诏灭亡。五年后,公元907年,伟大的唐朝也灭亡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老...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临汾车辆段在“七一”党的生日来临之际,举办了一次歌唱共产党的歌咏比赛。 当我在...
原创 唐... 唐朝第一大墓被盗,里面挖出一盘英语磁带,考古专家:都是我的错 众所周知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
原创 诸... 众所周知,蜀汉后期,蜀中人才凋零,后主刘禅不思进取。只有诸葛亮仍然心系兴汉大业,年年北伐。然而此时的...
原创 雍... 前言 能做皇帝的“宠臣”可不简单,在雍正朝更甚。 但如果真要我们说出来几个的话也不是没有,甚至雍正帝...
包拯的官阶究竟有多大?换算成今... 包拯,这名字几乎是人尽皆知。 包拯,“包青天”,清官的代表。 相传他手握三口铡刀,走到哪,刀就跟到哪...
原创 第... 谁是第一抗战名将从始至今都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我们纵观抗战历史,最值得且最切合这个头衔的莫非是薛岳...
原创 秦... 秦始皇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的陵寝的地位和价值不言而喻。无论出于考古研究还是单纯的好奇心,许...
原创 除... 导语: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的女皇帝,她建立了武周,在治国上颇有建树,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成功的...
原创 1... “朕必啮雪穷追,绝不回师”这句话是康熙大帝在讨伐噶尔丹、西征漠北时说的。在讨伐的过程中,由于敌人的猖...
原创 韩... 《被遗忘的臣服:洪水冲刷出的尴尬历史》 一场特大洪涝灾害无情地席卷了韩国首都,城市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
原创 印... 印度当初执意吞并锡金,如今却后悔不已,究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历史的脚步总是引人...
故事中的威海丨“一代完人、千秋... 在人杰地灵的文登,一提起历史上的名人,人们十有八九会说起徐士林。这位被文登人津津乐道的徐士林是什么人...
原创 隋...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我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其地理位置独特,民族众多,据史料记载,...
原创 让... 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北面冒出一个战斗力强到爆表的新兴势力——契丹。 这个坐拥数百万人口的游牧民族,将...
原创 诸...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 自古以来,诸葛亮的都是“忠...
原创 “...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众多帝王将相留下了他们的传奇故事。而毛主席在评价古代帝王时,有着独特的标准,其中...
原创 他... 历史课上,小郑聆听着老师述说着戊戌变法和维新运动,心中涌起一股感慨。 翻开历史书,他的目光落在一个...
原创 李... 《病起自叙》曾言:“报应似无徵,苍苍意难悉。”千百年间,世间因果报应不断循环,凡现错误行径,将因如此...
原创 为... 前言 朱元璋也是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帝王,当然称帝之路也是十分危险的。在与陈友谅的决战中,朱元璋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