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民国史上,有这样一位人物,他是蒋介石身边的“首席智囊”,曾提出
“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将红军逼上了长征之路。
他曾多次献计,深受重用,他的话语权重大到让蒋介石几乎达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还称他为“
当代卧龙
”。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为国民党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却遭到刺杀,血染江汉关轮渡码头,死于自己人的手中。
那么,他究竟是谁?又为何会遭到刺杀?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局呢?
结识蒋介石,献计“削藩策”
他就是杨永泰,早早便涉足政坛,最先在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国会议员,那时的他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政治新人,对权力的追求尚未显露。
杨永泰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政治立场。
此时的他,遇到了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他开始追随,并投身民主革命。
孙中山也对他的才华给予了高度评价,甚至有意让他出任护法军政府财政厅厅长这一要职。
这时杨永泰却表现出了令人费解的政治短视。在别人的劝说下,他认为孙中山的力量尚不足以支撑起他的雄心壮志。
于是,他对于孙中山的邀请迟疑了,他的这一做法也引起了孙中山及其周围的国民党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反感。
随后,在西南军阀的排挤下,孙中山被迫离开,而杨永泰则选择留在了他们的阵营中。
正当他以为自己将迎来大展宏图的机遇时,粤系的回师广东又使他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出路。
于是,他又一次倒戈,投向了北洋军阀。
随着旧国会的解体,他也只能无奈离去。
北伐战争开始后,杨永泰看到了新的机会,
他看到李宗仁、白崇禧的庞大势力,又开始想向他们倒戈。
一份万言书展示出自己的政治智慧。虽然李宗仁和白崇禧对他的才能表示敬佩。
但他们也知道他之前反复无常的倒戈并且认为他缺乏忠诚度,因此并未接纳他。这让杨永泰深感愤恨,他对李宗仁和白崇禧怀下了深深的怨恨。
而后,在挚友熊式辉的引荐下,他得以结识了蒋介石。
杨永泰接触过西方近代教育,又学习过律法,且还担任过报纸的编辑,这两年辗转于各个势力,在政治方面也有自己的见解。
而杨永泰在见到蒋介石便直指出了当前令其头疼不已的核心问题——
各派系割据一方所带来的潜在威胁。
如果任由这种局面发展下去,不久的将来必将引发难以控制的纷争。于是,他向蒋介石献上了
“削藩之策”
。
在他的策略中,每个派系都对应着不同的瓦解方法:
对阎锡山的第三集团军,应从其经济命脉下手;李宗仁的第四集团军则应以军事手段为先导;
而对于张学良的东北军,则应运用外交手腕来逐步削弱。
这一策略使得蒋介石对杨永泰的才智刮目相看,当即决定采纳他的建议。
随后,在北平的那场会议上,各路军阀首领齐聚一堂。蒋介石提出了重新整编军队、裁减兵员的大计,实则意在削弱各派的实力。
这一试探性的举措遭到了强烈的抵制和反对,会议最终在不欢而散的氛围中结束。
随后蒋介石首先拿桂系开刀,不久后便爆发了蒋桂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杨永泰展现了他高超的“劝说”技巧。
经过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的游说,桂系军团的俞作柏和李明瑞竟然在战场上倒戈相向,迫使桂军只能退守广西,从而平定了桂系的势力。
而在与冯玉祥交战之时,采用经济手段,冯玉祥的部将韩复榘、石友三被收买,冯军也不战自败了。
中原战争爆发后,阎锡山与冯玉祥联手,意图与蒋介石对抗。在这场看似势均力敌的较量中,杨永泰却以其深谙人心的策略,为蒋介石出谋划策。
他提出了一个大胆而精明的计划——运用“银弹”外交手段,来瓦解冯玉祥的西北军,并试图将观望的张学良拉入自己的阵营。
杨永泰通过一系列秘密金钱操作,将冯玉祥部将韩复榘、石友三等人成功收买。
这些将领的背叛使得冯玉祥的部队不战自溃。同时,他还利用金钱和游说手段,成功地让张学良站在了蒋介石的一方,最终选择了与蒋介石结盟。
在杨永泰的巧妙布局下,冯玉祥的部下刘茂恩等人也纷纷被收买,这使得冯玉祥的军队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裂。
就这样,阎锡山和冯玉祥的联盟在短短三年内便被彻底击败,全国各地的军阀势力也基本上被蒋介石所收服。
“三分军事,七分政治”,逼迫红军长征
中原大战后,蒋介石便调转枪口,开始围剿中央红军,但三次的“剿共”都失败了,未能撼动红军分毫。
这时杨永泰为蒋介石分析的战败的原因,红军与其他的军阀不同,红军是一支不畏惧生死、紧密团结的部队。
杨永泰明确指出:
红军之所以强,在于其深厚的群众基础与坚定的政治信仰。所以要击败这样的军队,单纯依靠武力是远远不够的,不能向对待其他军阀部队那样打。
因此,杨永泰提出
“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的策略,这一策略的核心思想是:
对匪区民众进行精细化管理,加强宣传教育,面对当地的腐败现象,严厉打击土豪劣绅的横行霸道行为;
同时,对生活在贫困线下的百姓伸出援手,给予必要的救济和帮助。
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众们将会逐渐认识到共产党并非他们唯一的依靠,而是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军事手段,军事上再大力派兵对共产党实施“围剿”,同时对于主动投诚的人,不应一杀了之,而应给予宽恕和新的出路。
这一策略得到了蒋介石的赞赏,杨永泰也被委以重任,出任“剿共”司令部的秘书长。这一策略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也见效颇深。
1933年5月,在第五次“围剿”行动中,杨永泰亲自下场,负责宣传单的撰写和分发。
他还大张旗鼓地开展赈济活动,严惩那些欺压百姓的劣绅,试图用金钱和利益来收买人心。
一张《欢迎投诚告红军官兵书》迅速传播,也成功动摇了不少军心。在杨永泰的精心策划下,还对苏区进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这场激烈的“政治战”、“经济战”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红军被迫放弃了根据地,开始了长征之路。
1934年底,当蒋介石“追剿”红军来到四川之时,在杨永泰的建议下,撤销在南昌的行营,设立了重庆行营。
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针对红军进行追剿,还能拿下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四川军阀刘湘得知蒋介石派遣中央军进入四川时,极力反对。之后刘湘在与红军激战多日而毫无进展的情况下,不得不向蒋介石低头求助。
但刘湘是个精明的家伙,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实力,
只愿意接受武器装备方面的援助,而对于军队的支援则坚决不要。
听到刘湘的回答后,蒋介石的脸上露出了不悦之色。这时,杨永泰站了出来。便对蒋介石献策:
“可以答应他只提供武器,不派军队。但我们可以换一个方式,派一个参谋团进去,表面上协助作战,实际上我们的势力就已经渗透进去了。”
这个计策深得蒋介石的心意,立刻得到了实施。杨永泰亲自随同前往,为了取得刘湘的信任,甚至帮助他筹建起了四川省政府,打破了过去的防区划分。
在任命专员的时候,杨永泰挑选的都是忠于蒋介石的中央人士,这样一来,国民党的势力在四川逐渐渗透。
经过这一系列的布局,四川最终也被蒋介石牢牢控制在了手中。
“首席军师”杨永泰,终遭CC系暗算
作为蒋介石身边的“首席军师”,杨永泰的地位与权力可谓如日中天。一些重要文件或者求见蒋介石的人都要经他的手过目。
这样的权势自然引来了不少嫉妒与敌意,其中以CC系为最。
该派系以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为核心,长期把持国民党党务工作,甚至有
“蒋家天下陈家党”
的流传之说。
在CC系眼中,杨永泰不过是一个靠“投机”上位的政客,他们私下里常对他嗤之以鼻,认为他没有什么实力。
在1934年南昌机场发生的那场大火上,烧毁了10多架从意大利购入的飞机,蒋介石命邓文仪彻查,调查结果却说火灾是一场意外事件。
但杨永泰觉得事有蹊跷,经过深入调查发现邓文仪被CC系用10万美金贿赂,而这场纵火案的主谋徐培根也被刻意隐瞒。
蒋介石知道后大为恼怒,邓文仪被撤职,徐培根则被枪毙。杨永泰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CC系的垄断局面。
他的这一做法无疑是在狠狠扇了CC派系一记耳光,也使他从此被视为该派的眼中钉、肉中刺。
汪精卫遇刺后,杨永泰野心膨胀看上了他的位置,但CC系哪能如他愿,坚决反对。
蒋介石虽然心知肚明杨永泰对自己的忠诚,但在权力的博弈与权衡之下,他不得不进行深思熟虑的考量。最终,杨永泰被调任至湖北省担任主席一职。
为了不让杨永泰好过,CC系却并未就此罢手,他们在杨永泰尚未踏足湖北之际,便在学校中散布谣言、煽动情绪。
大肆宣传杨永泰是“卖国贼”和“亲日派”,引发了学生和群众的强烈反感,他们群起而攻之,誓言要“打倒杨永泰”。
这一事件引起了蒋介石的极大愤怒,他严令彻查此事,CC系眼见事态严重,迅速撇清关系,声称这些口号与他们无关。
经过这番周折,蒋介石才逐渐平息了怒火,杨永泰也得以顺利上任。1936年的一天,他在江汉关轮渡码头,遭遇了刺客谭戎轩的伏击。
数声枪响后,杨永泰应声倒地,享年56岁。
戴笠负责调查此事,不久案件侦破,据查实,杀害杨永泰的刺客谭戎轩,其行动背后受到了刘庐隐的指使。刘庐隐随后也被逮捕,最终被判处10年徒刑。
结语
关于杨永泰的死一直存在有争议,有人说刘庐隐是替罪羊,背后真正的主使是CC系的二陈策划的。
不过杨永泰为国民党立下了汗马功劳最终却落得个死于派系斗争的悲剧下场,难免令人唏嘘。
参考资料
谁把红军逼上长征路:蒋介石身边的“诸葛亮”
杨永泰:蒋介石身边的“诸葛亮”.《同舟共济》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