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难道忠诚已不再是美德吗?那为国捐躯,何曾有过善终?为了捍卫王朝的尊严,曾经有过多少人拼尽全力血战到底?
可是最终他们得到的回报却只有冷遇和背叛。
在明朝走向覆亡的最后岁月里,
一位名叫孙传庭的将领挺身而出
,他用臂膀和生命为王朝力争最后的喘息。身旁的同袍或被杀或被困,就连先前的功勋也无人过问。
然而,
他那颗赤诚的心难道就应该被永远掩埋吗?
让我们再次追溯这个不平凡的人物,看看他是如何在那个动荡年代中谱写了传奇的一生,看看他的忠诚和勇气是否值得我们永世铭记。
叛乱狂潮中的明珠
大明王朝建立300多年,一度辉煌灿烂,可是到了崇祯年间,当朝紧锣密鼓之声在京师不绝于耳。农民起义如同燎原野火一般在全国各地燃烧蔓延,
每每都让朝野人心惶惶
。
就连曾经作为固若金汤的边陲重镇陕西,此时也风雨飘摇了。流寇成群肆虐,连陕西巡抚都被杀害,形势危急到了极点。面对这种危机,崇祯帝也着实捉襟见肘,当世已然人才凋零。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
一个叫孙传庭的人物主动请缨
,要求出任危机四伏的陕西巡抚职位。崇祯帝见他如此勇气可嘉,内心不免一振,居然拿出6万两白银作为"丧葬费"付给了他。
对啊,外人看来,这不过是在送孙传庭去陪葬罢了。但谁也没想到,
短短几个月后,孙传庭就已经在陕西组建了一支两万人的精锐大军
,更是出其不意地击溃了当地最凶悍的农民军头领高迎祥,将其生擒并囚赴京师。朝野震惊,莫不认为孙传庭乃是奇迹之人。
卓越智勇下的殊绝身手
后人总是觉得奇怪,孙传庭到底靠什么法宝,才能在陕西如此迅速地集结重兵?不少人听信了谗言,认为孙传庭不过是养寇自重罢了。但实际上,孙传庭用的是一个绝招,
那就是在当地施行了
"打土豪分田地"
的政策。
从前陕西一带曾是明朝重要的镇守边疆的根据地,那里的军户虽已解体,却留下了大批曾经久经战阵的老兵。他们多年未领俸禄,被迫只能在家乡的农庄落草为民糊口度日。
孙传庭一到任,就立即拿出重金,买通了富户手中的田产
。接着,他将这些土地和物资重新分给了那些久困农庄的老兵,手起家钱换取了他们对自己的拥护。更有一批在地儿的彪悍农夫汉子也被招收编入军队,经孙传庭短期锻炼就成了精锐。
有了这支天然优秀的军队在手,孙传庭对付农民军头领轻而易举,不过是如反手乾坤。短短两年时间,不仅肃清了陕西境内的流寇,更是在几次遭遇巷战时,每每都是以精悍的枪法,打得敌众我寡之下还是大获全胜。后来更是会同洪承畴,把当时最为淫威的"闯王"李自成在战场击溃,只剩下18人遁入重围。
这实在是一段了不起的战绩。当时孙传庭没有一件精良的军备,也无任何宦官显贵手下指令,他只是依靠自身的智勇和谋算,发挥出了最大的战斗力。这正如同《明史》所赞叹的:
"前无代师之资,后无权贵之赖,独尽心力于是役。"
短短数年,陕西大区就成为这位忠臣的巍巍战功。
昏君独裁下的冤孽深重
在外人眼中,这位
"奇才"
显然已经赢得了皇帝的信任,接下来准会被重用起来。可是孙传庭自己却清楚,在崇祯朝那特殊的环境中,等待着他的只有更多的冤屈和迫害。
事实上,在崇祯十一年孙传庭入援北京解围之时,虽然他和洪承畴两人同样立下赫赫战功,却惹来了当权者杨嗣昌的艳羡和嫉忌。杨嗣昌是个心术不正的奸佞小人,看不惯孙传庭的名声在朝野扬扬,就想方设法陷害他。
最终,在杨嗣昌的诽谤诬蔑之下,孙传庭被无端下狱,整整关了三年之久。
身陷囹圄,他也曾在黑暗中无数次痛苦地反问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他的勇猛精忠岂不正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是面对朝纲萧规的纷乱混战,他又有什么资格来评判是非呢?
幸运的是,崇祯十五年李自成起义军占据中原,朝廷已无可用之人,这才命人打开地牢,把因遭酷刑早已失聪的孙传庭重新释放出来。可是即使重见天日,崇祯对他的态度还是一如既往的不信任和猜忌。
当孙传庭上书陈说手下新募这支军队尚缺乏战阵历练,打算先严加训练时,崇祯置之不理。
他是个慷慨的暴君,头脑发热般强令孙传庭速战,结果让这支新军很快就在汝州一战中被击得溃不成军。
看到孙传庭如此狼狈失败,朝野中人更是纷纷加入攻讦的行列,认为他是在陕西养兵自重、铸起私怨。
壮烈一决,了却孤勇
面对如此怀疑和压力,即使把心中每一个郁结都挚诚吐露,恐怕也难以改变命运的乖戾。孙传庭深知自己的处境,但作为一个将军,他终究还是咬牙选择了最后的殊死一搏。
崇祯十六年十月,农民军大举逼近潼关。此时孙传庭已是一无所有,就连那支曾经令诸敌胆寒的新军也在前阵残破不堪。眼看局势已然无可挽回,他对战事前程心知肚明,却仍旧矢志不渝。
"大丈夫岂能再对狱吏?"
在临阵之际,铁骨铮铮的孙传庭是这样透露心中所想的。于是,这位遍体鳞伤的将军只带领着自己亲随的那几百骑兵,临危奋勇,亲自入阵与农民军决一死战。
他是拼尽了全力,可惜力有未逮。就在孙传庭的腰身被一支长矛穿腹,一蓬热血淌下的刹那,潼关失守了。
农民大军如同洪水般汹涌向京师,冲决了大明王朝最后的堤坝
。孙传庭的爱马在纷飞的箭雨中仆倒,他整个人被深深地掩埋在了战火的硝烟里。就这样离开了人世,谁也不知道他最后时刻是一副怎样的神情。
结语
孙传庭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帝国最后的余燄拼搏到底,可怜崇祯帝注定是个昏君,不懂得珍惜这颗明珠,反而予以猜忌和冷落。当孙传庭英勇殉国的消息传来朝野时,那昏君竟然认定他是诈死逃走,不但不追封其功勋,反而连最后一点人道尊严也没给予。
而这种幽怨和悲凉,正是大明王朝覆亡前最后的景象。传闻当时朝野将士见此无不为之扼腕痛惜,因为孙传庭的悲剧正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他们自己在明朝的凄惨命运。于是再也无人甘心站出来为这个王朝效死了。
这位明末最可歌可泣的将领啊,他的一腔孤勇和忠心被人刻意无视和亵渎。
但终有一天,他的事迹和精神将在大明覆亡的历史长河里熠熠生辉,绽放出不朽的光芒。那一刻,他就是永恒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