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各种战争连连。楚国在南方不断壮大,先后灭亡了几十个小国,一跃而成为响当当的南方大国。先后与中原的齐、晋等北方大国一争高下,谋求霸主地位,在晋国成为霸主之后,晋楚两国之间经历了长达百年的战争,各自拉着一帮小伙伴与对方争雄。
公元前519年,吴、楚之间的边界的百姓,因为采摘桑叶发生纷纷进而发生了两国村民的械斗,随后引发了两个国家间的战争,最初却是吴国吃了亏,损失了几百名士兵。吴国和楚国可谓是世仇,从吴国第一代国王寿梦开始,两国的摩擦就一直没有间断过。吴国第五代国王,吴王僚也不个愿意吃亏的主,总想找点胜利的感觉。 王僚传让公子光率领大军讨伐楚国。楚国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北方,对吴国的大规模进攻准备不足,被吴国军队成功偷袭,楚国的边境两城居巢、钟离及许多田地、人口也被吴国夺占。吴楚之间的仇恨越结越深,势同水火。这也是伍子胥为何在父兄被害后,弃其它大国不去,选择投奔吴国的原因。伍子胥投奔吴国后不久,选择投靠谋取吴国王位的公子光-阖闾。 公元前515年,吴王遣其弟掩余、烛庸率军攻楚国,公子光见吴国大军在外,国内空虚,于是宴请吴王僚。专诸置剑于炙鱼中以进刺死吴王僚,专诸被吴王僚卫士当场所杀。之后公子光即位吴国国君,即为吴王阖闾。阖闾又立专诸之子为卿,很快吴国政局稳定下来。对外与晋国保持友好关系,对内重用伍子胥、孙武等贤臣,经过几年的励精图治,吴国日益富强。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先后灭掉归附楚国的小国徐国和钟吾国。接着他采纳伍子胥的计策,将全国军队为三部,轮番偷袭楚国,“彼出则归,彼归则出”之计,以此疲劳楚军。公元前510年讨伐越国,以防备在伐楚之后会有越国偷袭。楚国采取筑城防守之策,另外联合吴国的仇敌越国以制衡吴国,但越国当时势弱,收效并不大。 吴国采用伍子胥的计策,几乎连年出动军队在边境骚扰楚国,伍子胥的战法开了小规模的游击作战的先河,令楚国军队疲于奔命。时间一长楚国就开始麻痹了,毕竟当时楚国的主要敌人是晋国,渐渐放松了对东边吴国的警惕。楚昭王年幼,当权的令尹子常是个专权贪吝之人,还时常欺负弱小的邻国,令楚国陷于被动孤立。 吴王阖闾在征伐楚国准备工作完成之后,于公元前506年,用三万兵力,再联合蔡国、唐国,三国联军打败二十万楚军,五战五胜,并攻入楚国郢都,楚昭王携其妹季芈仓皇逃亡。伍子胥为报父兄被杀之仇鞭尸楚平王。囊瓦逃到郑国避难,郑定公却逼死囊瓦,以请求大军压境的吴国退兵。 楚昭王落难逃亡至随,大臣申包胥不畏艰险,经过长途跋涉,远赴秦国乞求其派兵救助楚国。他依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七日勺水不进。秦哀公为之感动,决定派遣三万秦军出兵援楚,申包胥不愧为楚国的忠臣义士,否则,楚国当年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历来与楚国关系亲善的越国也及时出兵攻伐吴国,迫使吴国回头应对越国的进攻。 一场因边界纠纷械斗而结仇,进而在多年后爆发的吴楚战争,春秋时期并不强大的吴国差点将楚国灭亡,而原来貌似强大的楚国为何不堪一击?重要教训是楚平王在位后期忠奸不分,宠幸奸吝小人,陷害忠良,致使人才外流,国内动荡,对外又不广结诸侯,放弃积极进取的战斗精神,最终陷于被动挨打局面。楚平王死后,楚昭王年幼即位,令尹子常主政,他迫害忠良,还贪欲索贿,欺凌蔡国等小国,把楚国的对外关系搞坏。 楚国败于吴国,显然是执政者未能处理好国内与国际上的关键问题,导致内部混乱、外部交恶,才被吴国乘机偷袭成功,甚至几乎遭至覆灭的危机。其中,还有一条就是楚国对吴国的敌意与威胁,始终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之后吴国的灭亡,正是在重视其危险之后,楚昭王开始励精图治,对内讲求团结,对外结好盟友,大力扶持几乎被吴灭亡的越国。而恰恰正是越王勾践后来一举将吴王夫差给灭亡的。如今的阿三很像当年春秋时期的吴国,原本只是微不足道被人鄙视,但却一向自信是大国,总想获得大国的地位,四处征战扩张领土。一味地穷兵黩武,只能一向不认为它是大敌的邻国,转变调整战略,最好的策略是肢解它,令其陷入内乱之中。未来,它也终将如春秋吴国那样,消失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一个大国要实现真正的崛起,一定要认清所有的外在威胁,有所为、有所不为,若有此举,则国之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