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于现状是人性,吃饱了的人是不会反抗的。
教员领导的秋收起义很特殊,不同南昌起义撸起袖子就干,秋收起义有滞后性。
秋收的主力军是农民,农民以土地为生。秋收后,农民要交租。
交租后还有余粮过冬的人,不会铤而走险干革命。
只有那些手里没粮,没了希望的人才造反找出路。
得出结论,上位者压榨底层,一定要留条后路,竭泽而渔是愚蠢的行为。
众人都知,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现实却是,一棵树上会吊死很多人。底层备受压榨,又无上升空间,不妨换条赛道。
自愿是事业起步的基本前提。
秋收起义败了,部队垮了。教员率众来到一个叫三湾的地方。
教员重整队伍,提出革命凭自愿,愿意走的发路费。
这是破天荒的事。
旧时代拉起一支队伍有多难,坑蒙拐骗,强拉壮丁,无所不用其极。
教员反其道行之,表面上是自废武功,其实暗合人性。
革命是高度机密又极度危险的事,立场稍微动摇的人,随时可能叛变革命。
与其生瓜强扭,不如去其糟粕,保留精华。
只有自愿的人,才有主动性。一支出于自愿建成的队伍,从来不乏凝聚力。
这支队伍可能发展慢,但一定走的远。
成功模式的共性,成本低,可复制。
后来,教员带队伍来到井冈山,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打仗当然是大事,但教员更注重土地革命。
红军打下地方,镇压地主,把土地分给农民。
这件事有难度,农民不相信,不敢要土地。即便要了土地,收粮食的时候,红军反悔了怎么办,又或者红军败了,地主回来了怎么办。
这些都是赤裸裸的现实问题。
于是,教员建了农村政权,稳定社会秩序,做好宣传,鼓励农民种田。
同时,教员又率领红军继续作战,保护根据地。
秋收时节,农民收获了粮食,所有的疑虑打消了。
新生的农村政权开始反哺红军,提供兵源,保障给养,传递情报。
红军,政权,土地,农民,形成了完美循环,这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成功模式。
成本低——几条枪就可以,专打地主,抢到土地和财物分给农民,然后把农民组织起来。
可复制——当时中国,漫山遍野都是饥寒的农民,只要红军能站住脚的地方,就存在革命的可能。
星星之火,真的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