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启修:生命的守护神
邓启修
(1917-2004)
筑牢制药防控的生命长线
新中国成立后,邓启修进入中国医科大学学习。毕业后,他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就是担负起血清疫苗的研究、生产、防疫,后来又承担起放射医学,核安全防护以及中央的医疗保健等的组织管理工作。
淡去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邓启修的世界前所未有的安静祥和。他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其实也是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的新领域。对于邓启修来说,每一次的挑战都是艰难的,陌生的,从无到有的,都是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只是,今天的邓启修,早就在战火烽烟的磨砺下,拥有坚强的内心,坚韧的毅力。他有信心,为百废待兴的中国筑牢制药防控的生命长城。
1952年1月2日,美帝国主义公然在朝鲜战场发动大规模的惨绝人寰的细菌战,连续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前线及后方和我国东北地区投撒各种含有鼠疫、霍乱、伤寒及其他传染病菌的苍蝇、蚊子、跳蚤和虱子等带菌昆虫。针对美帝国主义实施的丧心病狂的细菌战,上级主管部门给大连卫生研究所下达任务,希望能通过一次接种,同时达到预防霍乱、伤寒和破伤风等传染疾病的目的。
时任大连卫生研究所所长的邓启修无条件接受这个任务。当时大连所的技术人员还有许多日本人。邓启修决定延续所里“技正、技佐、技师、技士”的等级制,对技术人员分别评定了技术等级,以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他重用拥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功底,良好的技术水平和突出的科研成绩的王怀成,由他负总责,主攻霍乱、伤寒、破伤风五联菌苗的研究试制。那时候菌苗都是粗制的全菌体,破伤风类毒素也是未经精制的原制品。混合时,不仅要有合适的比例,而且还要加佐剂明矾。经过多次试验,并上人体观察,结果有百分之二到三左右的接种者,注射部位出现红肿或无菌脓肿,破后结痂,痂皮脱落也就好了。按当时的技术条件,百分之二三的副反应,比例不算大,于是所里决定正式出品五联菌苗,先后制作出数以百万人份计的制品,用于朝鲜前线部队接种。随后,在吸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之后,经过改进加工后,投入市场,推广运用。邓启修和他的同事们,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筑牢制药防控的生命长城 。
1956年大连生物制品研究所撤销建制,邓启修服从调令,担任中央卫生司司长,开始直接指导核安全防护工作。1959年,在钱三强、钱信忠部长直接领导下,由邓启修亲自率领,王瑞发担任组长,组织了20名专业人员的调查组对铀同位素气体扩散分离厂进行辐射安全卫生防护的调查研究与评价,并参与制定和起草了我国核工业生产厂矿的一些早期的辐射卫生防护规程和条例,对推动我国核工业发展,保护职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起到了有力的推动的作用。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周总理在听取了卫生部有关领导及专家汇报我国核试验放射性灰尘扩散情况后,要求卫生部党组尽快组建一支专业技术队伍,加强对我国核试验放射性灰尘扩散情况的调查并做好放射卫生防护工作。十年前未雨绸缪的研究起到作用,已经担任卫生部司长的邓启修参与成立了 “放射卫生防护大队”,并任命王瑞发为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副所长,他们一起圆满完成了中央、国务院交给的每一项重大任务。
来源| 《红色通贤》
编辑| 杨晓兰
审核| 钟巧玲
监制| 李堃泉
长按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