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古代封建时期,皇帝是整个国家的主人,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可能哪里惹皇帝不高兴就掉了脑袋,因此有一样东西,比金银财宝,加官进爵更重要,那就是“免死金牌”。
免死金牌是古代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又叫“丹书铁券”,最早始于汉高祖刘邦,是其为笼络功臣发明的一种方式。
丹书铁券有了免死的权限,最早在南北朝时期,从最开始的三次到后来的不断增加,唐代后期,持有丹书铁券者的子孙还能受到庇护。
唐朝在制度上做了明文规定,形制历代不一,后世基本上仿唐制。宋元明清时期,铁券的颁赐逐渐趋于完备。《野荻编》: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然免后革爵革薪,不许仍故封,但贷其命耳。
皇帝赐给大臣免死金牌,无非就是让功臣放心,是对他们的一种拉拢,但是不难发现,那些有免死金牌的大臣,大部分都没得到善终,这是为什么呢?一切皆因11个字。
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是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将其奉为“兵仙”、“神帅”等。
秦末大乱之际韩信曾投奔项羽,但未能得到重用,后来经过举荐,得到刘邦重用,其战功赫赫,对汉朝有巨大贡献。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吕后与萧何合谋,将韩信诱杀于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韩信被杀死,其实是刘邦默许的,而韩信纯粹就是跟错了人,加上太单纯。
刘邦称帝之初,对韩信很不错,给了他一块免死金牌,韩信非常激动,以为自己能从此高枕无忧,但他功高盖主,一定会死。那么为什么有免死金牌也要死呢?因为他“谋反”,至于是真的还是被诬陷,恐怕刘邦最清楚。
李善长是明朝开国功臣,从小就喜爱读书,很有智谋,投靠朱元璋后,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但洪武二十三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朱元璋称帝后,也曾效仿前帝,赐予功臣免死金牌,据说李善长一人就有两块,他收到这份“大礼”非常开心,然而最后还是被杀满门。
虽然朱元璋是出名的残忍嗜杀,但他肯定也有“正当理由”,李善长会死,主要是因为“隐瞒不报”。
胡惟庸也是开国功臣之一,因为被疑叛乱,而被朱元璋处死,后来有人告发李善长:将军蓝玉率军出塞,到捕鱼儿海时,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绩,李善长却匿而不报。
意思就是说,李善长跟胡惟庸关系亲密,知道其有叛逆之心却不揭发检举,心怀叵测,大逆不道,因此全家被株连。
李怀光是唐朝时期将领,他少年参军,勇猛无双,曾经跟随名将郭子仪,功勋卓著。李怀光为了保护皇上不顾性命,受到皇帝赞赏,并赐他一块免死金牌。
但其功勋日盛,引发宰相卢杞妒忌与构陷和唐德宗的猜忌,遂联合朱泚反叛朝廷。李怀光受到猜忌,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选择反叛朝廷,免死金牌也没用,他最终还是被杀。
原本众人都以为,有了免死金牌,就等于得到皇帝不杀的承诺,但这些大臣几乎没几个善终的,免死金牌反而是一种“催命符”。
皇帝非常聪明,留了一手,免死金牌上有11个字:“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也就是说,如果谋反,那么免死金牌就失效了。
但是否谋反,最终解释权归皇帝所有,只要他认为臣子“谋反”,臣子又去哪里申冤呢?他们也只能百口莫辩,引颈受戮。
纵观历代持有免死金牌却被杀死者,无疑不是因为“谋反”之罪,所谓的免死金牌,不过是君主用来收买人心的工具罢了。
大臣的性命,在王权面前,其实完全不值一提,毕竟“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有了免死金牌的人,相当于看到了自己的死期。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