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朝代更迭,古往今来,在我泱泱华夏漫长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无数的英雄儿女谱写下属于那个时代的恢弘篇章,而他们所处的朝代便是他们肆意挥洒的最好证明。而在这其中,唐朝以其繁荣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以及强盛的军力在历史上留下了极其浓墨重彩的一笔,那是个罕见的自由的时代,那是个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但同时它也是个不幸的时代。
随着太平盛世的不断延续,唐朝开始缓缓走向了低谷,直到唐玄宗天宝年间,大唐的风华彻底暗淡了下来。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安史之乱就此开始。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让大唐的气数损失殆尽,大唐开始在衰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至最后消亡。而我们今天要讲述的故事,便和这著名的安史之乱有着莫大的关系。
张通儒,初任安禄山幕府,后安禄山攻破长安任命张通儒为西京留守,后郭子仪带师讨伐,张通儒弃城逃跑,退守陕郡。后又在官军与回纥军前后夹击之下,张通儒弃城逃往邺郡。公元761年史朝义杀史思明,命散骑常侍张通儒等人杀掉史朝清和他的母亲极其一干党羽,后各派势力在幽州城内发生火拼,张通儒战死。
星辰流转,时光飞逝,大唐的烟云已成历史,但历史的遗物却得以保存。上个世纪80年代,山西一位老人在一次上山砍柴的途中无意间发现一处洞穴,放眼望去只见洞内漆黑一片甚是渗人。老人虽说对于这个之前从未见过的山洞好奇,但活了这么久的岁月也自知凡事不可乱为。然而就此离去心里似乎又有些不太对劲,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老人最终还是决定去那洞里走上他一遭。
随即点起火把,慢步进入。随着老人深入,洞内景象尽收眼底,正值惊讶之时,前方不远处的地上赫然躺着一大堆黄金。那黄金虽说因灰尘落下显得暗淡无关,但这丝毫掩盖不住那宝贵之气。老人惊喜之余又有些慌神,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的黄金,这要是拿出去一家人吃几辈子都吃不完,但这么多黄金如何将其运出去又不被人发现也成了问题。
思索了一阵平复好心情之后,老人从众多的黄金之中拿走一部分藏于身上,转身走出了山洞。回到家中老人将自己所见告诉家人,家人在惊奇之余也都暗自窃喜。很快,在黄金的诱惑下,他们再次来到洞中并将全部的黄金装到马车上,掩盖好之后回了家。然而当时的情况时黄金并不能直接拿来换钱,而且因为这些黄金的数量实在太大,他们也没法将其打造成首饰品。
终于,在经过苦苦思索之后,老人想到了一个主意。那便是去银行拿黄金换钱。是的,这是个好主意,只是没想到的是这一去就出了问题。主意既定,老人便带着一些黄金来到了银行,然而等待他的并不是大把的钞票,而是冰冷的铐子。原来,银行的工作人员在对黄金进行检查之后发现,无论是从制作工艺还是成色上来说,这些黄金都不像是这个年代的东西,反而更像是很久之前的。之后他们便叫来了警察将老人控制了起来 。
随后文物局的专家也赶来查看,经过清洗之后,专家在这些黄金的底部发现了刻着的一行字“柱国魏国功臣张通儒”。之后专家得出结论,这批黄金可能是古代一个叫做张通儒的人。而这张通儒便是前文我们所提到的这个人。至于他为什么会做这么多的黄金埋在这里,那可能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之后,专家和警察来到老人的家里将所有的黄金都收缴了起来,并去查看了那个山洞。而后老人因为侵占国家财产的罪名进入大牢。
历史总会遗落下一些物品作为曾经在岁月长河中存在过的证据,而这些物品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发珍贵。但珍贵的并不是这些物品可以值多少钱,而是它们身上所蕴含着的无限文化价值。通过这些物品,我们便将重新窥探到那些已经逝去的景象,通过这些物品,我们便将重新看到过去那些丰富多彩的画面,那些事件的真相。所以,如果在座的诸位某一天也得到了历史长河的遗物,那么记得将它们交给国家,让国家帮我们将属于我们华夏的历史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