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被推翻后,孙中山想把“大清门”的牌匾改刻“中华门”,然而工匠把牌匾拆下之后,一看背面傻眼了,无人敢下手!孙中山得知后却笑道:晚到了一步,背面刻了什么呢?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次年,中华民国成立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历史彻底结束。虽然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这一巨大的转变还是让人民雀跃不已。
封建旧社会已经消逝了,城中处处被清政府留下的“痕迹”自然也必须抹除,比如建筑、牌匾等。紫禁城的城门“大清门”更是亟待改刻,孙中山本想改刻上“中华门”,可是却失败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座不算高大的城门来头可不小,在明朝时就有极高的地位。因为它是第一座使用国号为名的城门,当时叫作“大明门”。后来李自成攻入京城后,第一时间就想把这座城门改名为“大顺门”,以示改朝换代。不过还没等他改好牌匾就被驱逐了。
满人入驻京城后,也迅速改掉了城门的牌匾,改叫“大清门”。可见这些“标志”,不但代表了一种权力的转移,更是象征着时代更替的符号。
于是在对紫禁城进行“改造”时,写着满文的牌匾被擦净,老旧的旗帜也被撤下,唯独这块牌匾让人犯了难。
首先,名称改换成什么好呢?既要读起来顺口,还要顺应人民的意愿。中华民国内务总长朱启钤找来了许多文学大家集思广益。
但事关重大,饶是学者们肚子里“墨水”再多也不敢轻易提议,纷纷推脱说“才疏学浅”、“后进末学”。
孙中山想到,不如按传统也以国号做名,就叫“中华门”。
接下来的问题是,用什么料子来镌刻呢?此时国内局势尚不稳定、百废待兴,如果兴师动众地拆除重建,工程太大劳民伤财。
尤其“大清门”作为如此重要的“象征符号”,牌匾的用料也十分考究,是由一整块青金石刻成的。青金石寓意吉祥安康,又是舶来品,价值不菲。再找一块代替品的话价格高昂不说,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孙中山便决定,将牌匾翻过来刻字。这样不但节约了开销,还寓意虽然历史的书页已经揭过,但历史不会被人们忘记。
所有人听了都觉得这是最妥当的方法,翻新牌匾的难题终于解决了。有了方案,工匠们也迅速开始了拆除牌匾的工程。在将沉重的石匾取下后,众人们合力将它翻了个个儿,却在看清了反面时彻底愣住了。
这“大清门”的背后,已经没有刻“中华门”的位置了,因为那里赫然刻着——“大明门”。工匠们泄气之余,只好无奈地将此事报告给了孙中山。孙中山听了也是一愣,随后笑道:“那没办法了,只好另做个新的了。”
看来这样省时省力的好办法,几百年前的顺治皇帝也想到了。这块牌匾已经被“二次利用”过了,孙中山笑的也是自己“晚到了一步”。最后这块青金石牌匾被收入博物馆,人们也没为“中华门”找什么名贵材料,而是制作了一块质朴的木匾。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天安门广场的改造工程,“中华门”也被拆除了。在1976年时,这个位置上盖起了另一座意义非凡的建筑——毛主席纪念堂。
这块“双面”牌匾的轶事背后,体现的正是不断地新旧更迭。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这座城门见证了数次时代的变迁。然而新中国已经成立,它的使命也就圆满地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