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导视】
【标题】探秘秦始皇的“地下王国”
【记者出镜】新华社记者 林胜概
现在我身边的这个是绿面跪射俑。这个俑最大的不同呢,是它的淡绿色面孔尤其引人注目。绿面俑的出现,让神秘的兵马俑更增添了一分神奇的色彩。
【同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 李岗
我们过去看到的一些青铜制品,一些动物俑都是象征意义的,这种原大的青铜水禽一方面表现出和兵马俑相同的造型艺术风格,同时它的青铜的铸造工艺,又表现出和铜车马相近的一些因素。
【正文】
【标题】探秘秦始皇的“地下王国”
【解说】今年是秦始皇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50年前,沉睡2000多年的秦始皇地下军团——兵马俑,一经发现就震惊了世界。栩栩如生的陶俑、气势磅礴的军阵,无不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宏阔、灿烂历史的悠长。目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正在举办“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展览通过230件(组)文物精品全方位、多角度呈现秦始皇陵的面貌、内涵和价值。今天的节目,我们一起走进兵马俑,探秘秦始皇的“地下王国”。
【记者出镜】新华社记者 林胜概
近距离观看兵马俑是什么样的感受?如果能看到它们身上的颜色,又是怎样的体验?现在我们来到“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一探究竟。
【记者出镜】新华社记者 林胜概
现在我身边的这个是绿面跪射俑。这个俑最大的不同呢,是它的淡绿色面孔尤其引人注目。绿面俑的出现,让神秘的兵马俑更增添了一分神奇的色彩。
【记者出镜】新华社记者 林胜概
我身边的这个就是铠甲御手俑。这个俑双手残留大片粉色彩绘,双袖彩绘为紫色,是中国古代人工制备的一类无机颜料,又称“中国紫”。“中国紫”颜料的制作和使用,丰富了中国古代绘画颜料的种类,增强了彩绘艺术的表现力,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中独树一帜的文明成果。
【同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副主任 惠娜
【同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陈列展览部副主任 叶晔
我们也展出了各个兵种的兵马俑,步兵俑、骑兵俑、立射俑、跪射俑,观众在兵马俑遗址坑可以领略到兵马俑军阵的恢弘气势,走进我们这个展览,观众就可以更加近距离、更加细节地欣赏到秦俑之美。
【解说】秦始皇帝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74年,在西安临潼,当地农民杨志发等人在打井时发现一些陶俑碎片,这些陶俑就是后来震惊世界的秦兵马俑。历经半个世纪的探寻与追问,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坑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秦兵马俑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的总面积达到2万多平方米,埋藏着约8000件陶俑、陶马,以及数以万计的铜镞等兵器。
【记者出镜】新华社记者 林胜概
除了兵马俑之外,秦始皇的陪葬物还有一些珍贵的水禽,到底有哪些动物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解说】秦始皇陵发掘出土的珍贵水禽,包括青铜雁、青铜鹤、青铜天鹅等。
【同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 李岗
这些青铜水禽也是原大的,我们过去看到的一些青铜制品,一些动物俑都是象征意义的。这种原大的青铜水禽一方面表现出和兵马俑相同的造型艺术风格,同时它的青铜的铸造工艺,又表现出和铜车马相近的一些因素。
【解说】此次“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 以秦始皇陵考古发掘成果为基础,分为秦始皇帝、丽山为陵、宫观百官、地下军团等八个单元,展出的诸多精品文物中,丽山园铜锺是第一件证实文献上秦始皇帝陵园原名为“丽山园”的实物证据;石胄及石铠甲对研究防护装备发展具有重要科学价值;错金银乐府钟原刻有“乐府”二字,证明了乐府最早设立于秦代;出土于百戏俑坑的青铜大鼎体型硕大,花纹繁复,被称为秦陵第一鼎。
【同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陈列展览部副主任 叶晔
其中有不少重要的遗址的发掘成果是首次跟观众见面,比如说我们在飤官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了三枚两诏文铜权,这个铜权也是秦统一度量衡有力的一个物证。直径61公分的夔纹大瓦当,在陵寝建筑遗址发现的,是目前发现的体量非常大的瓦当,也被称为“瓦当王”。瓦当的体量都如此之大,就可以想象当时建筑的恢弘程度了。
【同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 李岗
包括兵马俑在内的这些文物,反映出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包括人的思想、审美,社会的方方面面,等于我们用我们的考古资料,重现了那个时期的古代人的社会。
【解说】1980年,在秦始皇陵车马坑中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经过近8年修复,它们终于重现了始皇銮驾的风采。
【记者出镜】新华社记者 林胜概
我现在是在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博物馆,我身后的两辆铜车马,是按照真实马车的二分之一制作的,大多数部件都是由青铜铸造,车器、马饰多用金银制作,御手和马生动传神。一号铜车为立车,车前架弩,车内装盾,车上树立能够拆卸的伞盖,具有戎车的特点,在乘舆队伍中有征伐的象征,可作为皇帝狩猎的马车。
【解说】秦陵铜车马结构完整、装饰华丽,雕塑精美,铸造工艺精湛,被誉为“青铜之冠”。
【记者出镜】新华社记者 林胜概
二号铜车为安车,舆分前后室,主舆四周帷蔽,三面设纱窗,通风透光,私密有度,应是乘舆车队中用于坐乘的马车。安车车窗有“开之则凉,闭之则温”之誉,秦汉时期称其为“辒辌车”。
【同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 李岗
【解说】截至目前,秦始皇帝陵区发现的各类陪葬坑已经达到180余处。一系列考古成果,勾勒出两千多年前古代中国的磅礴画卷。
【解说】近年来,文物工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攻克秦始皇帝陵出土的兵马俑等珍贵文物在考古发掘、保护修复中的道道“难题”。近期,兵马俑一号坑搭建的现场应急保护实验舱、二号坑建设的考古现场发掘与保护平台相继投入使用。珍贵文物实现了从发掘现场“一步到位”进入实验室,同步进行保护、修复与研究。同时,图像数字虚拟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新技术,也让这里珍贵又脆弱的文物正以数字模型或复制品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解说】半个世纪以来,作为展现中华文化多彩魅力的“使者”,兵马俑先后在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个城市展出,海外观众超过2000万人次。2023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接待游客超过1100万人次,创建馆以来年观众数量最高纪录。
统筹:李杰、王健
编导:刘瑞娟
记者:孙正好、林胜概
包装:夏勇
配音:李昌隆
新华社音视频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