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对联文化,是历史悠久的,并且是一种很高雅的艺术表现形式。对联的应用方面也是非常之多,比如在拜寿用的寿联、结婚用的喜联、哀悼用的挽联、过春节用的春联等等。古人的对联文化,相比当下更是受到大众的喜爱,而且在民间广泛的流传。
一个完整的对联分为上联和下联,还要加上一个横批,但是一般文人墨客对对子,往往只有上下联,横批通常是不加的,只有在正规的场合才会加上横批,以示隆重。根据历史的记载,早在周朝时期,我国就出现了春联。那时候的人们把桃木板挂在门的两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桃符。
宋朝时期的对联文化更是极度的盛行,那时候造纸术已经很普及了,人们不需要把文字刻在桃符之上,取而代之的是写在纸张上。而过年贴春联,在明朝开始已经是大家默认的一项过年活动,并且这种风俗习惯一直保留至今。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前是一个乞丐,也当过和尚,从小并没有什么文化,连饭都吃不饱的朱元璋,也自然不会想到学习一些诗词歌赋,在说也没那个条件去私塾跟着先生学习。等到后来推翻了元朝当了皇帝,朱元璋要治理天下,才慢慢地开始学习起文化来。传说朱元璋曾经还给一位屠夫写了一副春联,但是屠夫竟然没贴上,朱元璋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还赐给这个屠夫很多赏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年临近春节,朱元璋换上便装出宫,想了解一下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朱元璋是非常爱护百姓的,看着千家万户热热闹闹,门前都贴着喜气洋洋的春联,十分的开心。看来看去,只有一家的大门前没有贴春联。
朱元璋询问为什么这家没有张贴对联,手下当差的就回禀朱元璋,原来这家住着一个屠夫,因为过节事情繁忙,就错过了去官府领对联的时间,自己家人又不会写,所以就没春联可贴了。朱元璋听到这个回答,当场就表态,要亲自为这个屠夫写一副对联,这幅对联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我们看这幅对联,和屠夫这个职业非常的吻合,可见朱元璋是十分用心的,朱元璋写好后就叫人把这幅对联送给了这位屠夫。
朱元璋转过天又去了这个屠夫的门前,这户人家居然还是没有张贴出春联。朱元璋一开始是很生气的,莫非是嫌弃我的春联不好吗?回去打发下属去问,那个屠夫却受宠若惊,说皇帝写的这幅对联实在是太好了,我担心如果把这幅御笔亲赐的春联挂出去,长久的风吹日晒,就保存不了多久,因此我已经裱起来放到供桌之上,日夜朝拜供奉。
朱元璋听到这段回答,龙颜大悦,马上又赐给了这个屠夫很多的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