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祝父母诗》
慈禧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争议的一个人,有的人认为,她力挽晚清的局面,帮助清朝续了几十年的命,是有功劳的。也有的人认为,她独断专权,进一步促使了清朝的灭亡,她要对清朝的灭亡负历史责任。这一百多年来,这两种观点一直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这篇文章不谈慈禧在清朝做了什么事,谈一下慈禧在生活中的一件事。慈禧曾经写过一首诗,后来还被编进了课本,如今家长经常把它挂在嘴边。
一、慈禧的进宫
慈禧出生于1835年,是满清贵族叶赫那拉氏家的女儿,她的出身就决定了命运,在17岁的那年,她就进入了皇宫。慈禧的进宫,对于叶赫那拉氏来说,是家族的荣耀,但是对于她的父母来说,更多的是一种不舍。毕竟大家都知道皇宫里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虽然能得到最好的物质享受,但是却丧失了一生的自由。但这是无法阻挡的事,即便慈禧不去,同样会有其他的女子进宫。
如今的历史,对于慈禧进宫前的事,基本没有描写,大家只记得慈禧当太后权倾天下的那段时间,殊不知她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如果有的选择,或许慈禧当初是不会选择进宫的。当然了,历史没有假设,慈禧的还是成为了那位权倾天下的皇太后,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各种各样的骂名。
二、掌权的慈禧
由于出生于权贵之家,慈禧在皇宫中的生活,过得是比较顺畅的,在刚进宫时就被封为了“兰贵人”,两年后又晋升为了懿嫔,之后又过了两年,她生下了咸丰的第一个儿子,也是唯一的一个儿子——载淳。那时的慈禧,作为唯一一个生下了皇子的嫔妃,被封为了懿贵妃,成为了后宫之主,就此开启了她掌权的一生。
慈禧和武则天很像,在唐朝的时候,李治的身体很不好,于是就把武则天叫来,与自己一起相处理朝政大事,那段时期里,武则天逐渐掌握了大权,而慈禧也是一样的。咸丰的身体也一直不怎么好,那时他也经常把慈禧叫来,和自己一起处理朝政。咸丰对待慈禧的态度,和李治对待武则天的态度是一样的,对于慈禧几乎是无条件的信任,不管是国家大事,还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几乎是无条件听从慈禧的意见。
当时的大臣,自然对此是十分不满的,有不少大臣非常担心慈禧,怕不是要成为第二个武则天。不过咸丰并不在意朝堂上的这些声音,依旧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公元1861年,咸丰去世,26岁的慈禧,便以太后的身份临朝。那时反对的声音更大了,不过再多的反对也没用,在皇帝不在或者年幼的时候,太后就是至高无上的,所有反对的臣子,都被慈禧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决掉了。
时间就这样慢慢过去了,公元1875年,年轻的同治皇帝步了父亲的后尘,早早就去世了。之后慈禧就从皇族中,找了一个孩子来当新皇帝,这个孩子就是光绪。不过慈禧并不喜欢光绪,首先便是因为光绪只是她的侄子,两人没有亲情上的联系,其次光绪长大后,总有自己的想法,处处与慈禧对着干。特别是在后期的戊戌变法中,两人连表面的和睦都无法维持,双方都恨不得对方早点离开人间。
三、慈禧的诗词
纵观慈禧的一生,做过很多事,也犯过很多的错,在现在的历史记载中,终究还是负面评价占大多数。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当初慈禧没有进皇宫,她便是父母最为宠爱的女儿,而并不是那高高在上的皇太后。在历史中,很少有记录慈禧对于父母的态度,除了她写的那首诗,慈禧的一生只写过一首诗,那便是《祝父母诗》,从这首诗中,我们能看到慈禧心中的那一丝温情。
结语:
《祝父母诗》可能很多朋友没有听过,但是诗中的那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大家肯定是非常熟悉的。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这句简单但有富含深意的诗句,必然会长期留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大发展的年代,为了生活,为了理想,不知多少年轻人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父母总是说着自己并不在意,但真的不在意吗,可能只有当年轻人自己当了父母后,才可以理解父母心中的想法。我们要珍惜父母的时间,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
参考资料
《祝父母诗》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