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他参与迫害岳飞,后与秦桧反目,却得以七十五岁高龄安详去世
迪丽瓦拉
2025-07-21 16:33:19
0

世人皆知岳飞冤死狱中,秦桧乃其罪魁祸首。然历史长河中,还有一人难辞其咎,他便是万俟卨。此人名字生僻,却因参与陷害岳飞而被后人铭记。万俟卨,字何等奇妙,既参与迫害忠良,又与秦桧反目,最终却能安享晚年,寿终正寝。他的一生,俨然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剧本。从湖南小吏到朝廷重臣,从秦桧心腹到被贬沅州,万俟卨的人生轨迹令人唏嘘。他是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官,一步步走上权力巅峰的?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与秦桧反目成仇?为何在犯下如此滔天罪行后,他还能安然度过晚年?

万俟卨的早年生涯

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万俟卨降生于开封府阳武县,今河南新乡原阳县一带。他的姓氏"万俟"源自鲜卑族,在当时并不常见。这个独特的姓氏为他日后的仕途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也为他的人生埋下了不同寻常的种子。

万俟卨自幼聪慧过人,深得父母喜爱。他的父亲万俟询是一名地方小吏,虽然官位不高,却十分重视子女教育。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年幼的万俟卨日夜苦读,为日后的科举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万俟卨逐渐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才华。他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对诗词歌赋颇有造诣。在当地的书院中,他常常以出色的文章和机敏的言辞引起师长们的注意。十五岁那年,万俟卨就以一篇《论治国之道》在当地文人雅士中名声鹊起,被誉为"少年俊才"。

政和二年(1112年),年近三十的万俟卨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举人,随后又被选入太学上舍,成为了一名生员。太学是当时最高学府,能够进入太学学习,无疑为万俟卨的仕途打开了一扇大门。

在太学期间,万俟卨如鱼得水,他不仅刻苦钻研学问,还善于结交同窗。他的才学和为人很快得到了师长和同学们的认可。其中,与他同窗的张浚日后成为了他仕途上的重要盟友,两人在太学期间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学成之后,万俟卨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先是被任命为太学录,负责管理学籍和考试事务。在这个位置上,万俟卨展现出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上级的赏识。不久之后,他又被调任枢密院编修官,开始接触到一些机密文件和重要政务。

在枢密院工作期间,万俟卨崭露头角。他对政务的敏锐洞察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肯定。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仕途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让他逐渐了解到朝廷内部的运作机制。

随后,万俟卨又被任命为尚书比部员外郎。比部是负责考核百官、管理人事的重要部门。在这个位置上,万俟卨开始接触到更多的朝廷重臣,也逐渐掌握了官场的生存之道。他善于察言观色,懂得如何在复杂的官场关系中游刃有余。

正当万俟卨的仕途蒸蒸日上之际,北方战乱爆发。为了躲避战火,他来到了湖南。命运的转折就此发生。绍兴元年(1131年),曹成趁乱在两湖一带大肆劫掠。当时担任鼎、澧路镇抚使的程昌寓急需一个能够主持沅州防务的得力助手。恰巧万俟卨此时正在湖南,程昌寓便委任他担此重任。

初到沅州,万俟卨面临的是一个几近瘫痪的城防系统。他迅速召集城中富豪和青壮年,统筹人力财力,加强城防。在他的统筹下,沅州很快形成了一个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当曹成的兵马来犯时,由于城防严密加上粮草不济,最终无功而返。

凭借成功守住沅州之功,万俟卨被擢升为湖北转运判官,不久又改任湖北提刑官。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万俟卨的军事才能,也让他在地方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命运的齿轮正悄然转动,一个将在日后与他产生重大瓜葛的人物即将出现在他的人生舞台上——这个人就是岳飞。

与秦桧结盟,参与迫害岳飞

绍兴二年(1132年),岳飞出任荆湖宣抚使,奉命平定曹成叛乱。此时的万俟卨正担任湖北提刑官,两人因公务有所接触。然而,由于岳飞全身心投入剿匪大业,对万俟卨这个地方官员并未过多关注。这一细微之处,却在日后酿成大祸。

随着岳飞平定叛乱,万俟卨也因功入朝觐见宋高宗,并被任命为湖南转运判官。就在万俟卨准备赴任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降临了。当朝宰相秦桧派人邀请他前去相见。这次会面,成为了万俟卨人生的转折点。

秦桧以笑脸相迎,称赞万俟卨在地方上的政绩。两人畅聊国事,秦桧对万俟卨的见解颇为赞赏。在谈话即将结束时,秦桧突然话锋一转,提及岳飞。他委婉地表示,朝中有人对岳飞的忠诚度存疑,希望万俟卨能够协助调查。这番话让万俟卨心中一震,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万俟卨当即表示愿意效劳。秦桧闻言大喜,立即安排将万俟卨留在朝中,出任监察御史。这一职位赋予了万俟卨弹劾百官的权力,为他日后参与迫害岳飞埋下了伏笔。

入朝不久,万俟卨便开始为秦桧效力。他以监察御史的身份,暗中收集岳飞的相关信息。同时,他也开始在朝中散布对岳飞不利的言论,为日后的大规模诬陷做铺垫。

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率军在中原连战连捷,战功赫赫。然而,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却极力主张与金国议和。在这个关键时刻,万俟卨适时地上书,声称"诸大将起行伍,知利不知义,畏死不畏法",暗指岳飞等将领不可信任,应当加以限制。这番言论正中秦桧下怀,也为日后夺取岳飞兵权埋下了伏笔。

绍兴十一年(1141年),形势急转直下。与岳飞同为"中兴四将"之一的张俊从楚州回京,开始协助秦桧弹劾岳飞。在张俊的唆使下,万俟卨再次出手。他上书弹劾岳飞,声称岳飞曾向部将表示"山阳不可守",意图动摇军心。这一指控虽然毫无根据,却成为了将岳飞投入大牢的导火索。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御史中丞何铸奉命调查此事,却发现岳飞是清白的。面对这一突发状况,秦桧当机立断,直接用万俟卨取代了何铸。万俟卨上任后,立即展开了新一轮的诬陷。他声称岳飞、岳云父子私下给张宪写信,让张宪谎报军情,以动摇朝廷。尽管这次诬陷未能成功,但万俟卨并不气馁。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万俟卨变本加厉,不断编造各种罪名来陷害岳飞。他甚至伪造了岳飞与张宪的通信,试图证明岳飞有谋反之心。这些诬陷虽然漏洞百出,却在秦桧的支持下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了岳飞的悲剧命运。

随着对岳飞的迫害不断深入,万俟卨在朝中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他从监察御史一路升至右正言,成为了秦桧的得力助手。在这个过程中,万俟卨不仅参与了对岳飞的诬陷,还协助秦桧打压其他反对派势力,巩固了主和派的地位。

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充满讽刺。就在万俟卨认为自己已经攀上权力巅峰之际,他与秦桧之间的矛盾也悄然滋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万俟卨逐渐意识到自己在秦桧的政治棋局中只是一枚可以随意舍弃的棋子。这种认知,使得他开始暗中调整自己的政治立场,为日后可能发生的政治风向变化做准备。

与秦桧反目成仇,被贬沅州

绍兴十二年(1142年),岳飞冤案告一段落,万俟卨作为秦桧的得力助手,理应继续平步青云。然而,命运的转折却悄然而至。这一年,万俟卨因为一系列政治失误,逐渐与秦桧产生了矛盾。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绍兴十一年底。当时,秦桧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开始大规模清洗朝中异己。在这个过程中,万俟卨过于积极地参与其中,甚至超出了秦桧的预期。他不仅针对秦桧指定的目标进行打击,还主动扩大了打击范围,将一些原本与秦桧关系不错的官员也牵连其中。

这种做法引起了秦桧的不满。秦桧认为万俟卨的行为可能会引起更多朝臣的不满,从而影响到他的统治。但秦桧并未立即表态,而是暗中开始疏远万俟卨。

与此同时,万俟卨在朝中的行为也越发放肆。他仗着秦桧的信任,经常越权处理一些本不该由他管理的事务。例如,在处理一起地方官员贪污案件时,万俟卨未经秦桧同意,就擅自加重了对该官员的惩罚。这种行为不仅引起了其他官员的不满,也让秦桧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绍兴十二年春,一个偶然的机会彻底改变了万俟卨的命运。当时,朝廷正在讨论如何处理与金国的关系。秦桧主张继续维持和平,但万俟卨却在朝会上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应该趁金国内部不稳,发动一次小规模战争,以此来提升南宋的谈判地位。

这个提议立刻引起了秦桧的强烈不满。在秦桧看来,万俟卨的这个建议不仅违背了他一贯主张的对金和平政策,更是对他个人权威的公然挑战。当天下朝后,秦桧立即召见万俟卨,严厉斥责了他的行为。

然而,万俟卨并未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他认为自己只是提出了一个建议,并未实际影响到朝廷的决策。因此,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仍然我行我素,继续在朝中横行霸道。

就在这个时候,一封来自湖南的奏折引起了秦桧的注意。奏折中提到,万俟卨在担任湖南转运判官期间,曾有贪污受贿的行为。虽然这个指控并无确凿证据,但秦桧却看到了一个除掉万俟卨的机会。

秦桧立即命人秘密调查此事。虽然最终没有找到万俟卨贪污的直接证据,但调查过程中却发现了一些其他不利于万俟卨的信息。例如,万俟卨在湖南任职期间,曾多次干预地方司法,为一些商人开脱罪责。这些行为虽然不至于构成严重罪行,但却足以作为处置万俟卨的理由。

绍兴十二年夏,秦桧终于出手了。他在朝会上公开指责万俟卨在湖南任职期间有失职行为,并建议将其贬官外放。高宗虽然对万俟卨印象不错,但在秦桧的坚持下,最终还是同意了这个处置方案。

就这样,万俟卨被贬为沅州通判。这个任命可以说是充满了讽刺意味。多年前,万俟卨正是在沅州开始了他的仕途;如今,他又要以一个低级官员的身份回到这个地方。

消息传出后,朝野震惊。许多人都没想到,曾经呼风唤雨的万俟卨,会如此迅速地失势。一时间,各种猜测纷纷出现。有人说万俟卨是因为得罪了秦桧而遭到报复,也有人认为这是高宗为岳飞平反的开始。然而,无论外界如何猜测,万俟卨的命运已经注定。

在前往沅州的路上,万俟卨一路沉默。他深知,自己的政治生涯可能已经走到了尽头。然而,他并未就此认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开始谋划东山再起的方法。

到达沅州后,万俟卨很快适应了新的角色。他开始认真处理地方事务,努力赢得当地百姓的支持。同时,他也没有放弃与朝中故旧的联系,经常通过书信与一些还在朝中的官员保持沟通。

就这样,万俟卨在沅州度过了几年平静的日子。虽然失去了往日的权势,但他却获得了难得的喘息机会。这段时间也让他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

秦桧倒台后复起,继续参与朝政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政坛风云突变。秦桧因病去世,一时间朝野震动。对于远在沅州的万俟卨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然而,多年的贬谪生活已经让他学会了谨慎行事。他并未立即有所动作,而是静观其变,等待合适的时机。

此时的朝廷,因秦桧去世而陷入短暂的权力真空。各派势力蠢蠢欲动,都想在新的政治格局中占得一席之地。高宗为了平衡各方势力,开始重用一些曾经被秦桧打压的官员。就在这个时候,万俟卨的名字再次进入了高层的视线。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春,一封来自湖南的奏折引起了高宗的注意。奏折中提到,沅州近年来政绩显著,民生大为改善,这都归功于通判万俟卨的努力。高宗对此颇为赞赏,认为万俟卨或许已经改过自新。在一些老臣的建议下,高宗决定给予万俟卨一个重返朝廷的机会。

就这样,在被贬近十五年后,万俟卨终于等来了东山再起的机会。他被召回京城,任命为右谏议大夫。这个职位虽然不如他曾经担任的右正言显赫,但已经足以让他重新进入朝廷核心圈子。

回到京城后,万俟卨表现得异常谨慎。他不再像以前那样锋芒毕露,而是低调行事,努力修复与各方的关系。在朝会上,他常常保持沉默,只在必要时才发表意见。这种谨慎的态度让许多人感到意外,也让一些原本对他有所戒备的官员放松了警惕。

然而,万俟卨并未放弃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开始暗中观察朝中各派势力的动向,寻找可以依附的对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宰相王淳罕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王淳罕虽然没有秦桧那样的权势,但在朝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万俟卨开始逐渐靠拢王淳罕。他在朝会上多次支持王淳罕的提议,并在私下里与王淳罕频繁接触。这种做法很快引起了王淳罕的注意。王淳罕认为万俟卨是个有才干的人,可以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在王淳罕的推荐下,万俟卨的仕途再次开始上升。他先是被任命为礼部侍郎,不久又升任为吏部侍郎。这个位置让他有机会参与朝廷的人事安排,从而逐渐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然而,万俟卨的复起并非一帆风顺。朝中仍有不少人对他心存芥蒂,特别是那些曾经被他陷害过的官员的后人。他们时刻关注着万俟卨的一举一动,寻找可以攻击他的把柄。

绍兴三十年(1160年),一场政治风波险些让万俟卨再次失势。当时,有人向高宗举报,称万俟卨在担任吏部侍郎期间,曾经收受贿赂,为一些不合格的官员谋取升迁。这个指控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还是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面对这场风波,万俟卨表现得异常冷静。他没有像以前那样激烈反驳,而是主动请求彻查此事。同时,他还向高宗上书,详细列举了自己近年来的政绩,表示愿意接受任何处罚。

这种态度让高宗颇为感动。经过调查,举报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无法得到证实。高宗最终决定不予追究,但还是对万俟卨进行了口头警告。

这次风波不仅没有影响万俟卨的仕途,反而让他在朝中的地位更加稳固。许多人都对他的处事方式表示赞赏,认为他已经变得成熟稳重。

隆兴元年(1163年),高宗决定禅位于太子赵昚。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万俟卨再次展现了自己的政治智慧。他积极参与新朝廷的筹备工作,为新皇帝孝宗的即位做出了不少贡献。

孝宗即位后,万俟卨被擢升为尚书右丞。这个位置让他再次成为朝廷的重要人物之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继续参与朝政,为南宋的治理出谋划策。

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万俟卨仍然精力充沛。他每天都早早来到朝堂,处理各种政务。在一些重大决策上,他的意见常常得到孝宗的采纳。就这样,曾经的"奸臣"万俟卨,在经历了起起落落之后,最终又回到了权力的中心。

晚年功过与身后评价

乾道元年(1165年),年近七旬的万俟卨依然活跃在朝政舞台上。作为尚书右丞,他在朝中的地位稳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历史定位和身后名声。

这一年,万俟卨主导了一项重要的改革。他提议重新审视科举制度,认为当时的科举过于注重文辞,而忽视了实际治理能力的考察。在他的建议下,朝廷开始在科举中增加策论科目,要求考生针对实际政务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一改革虽然在实施初期遭到了一些保守派的反对,但最终还是得到了孝宗的支持。

乾道三年(1167年),万俟卨又提出了一项关于地方治理的建议。他认为,许多地方官员因为任期短暂,往往只顾及眼前利益,不愿意进行长远规划。为此,他建议延长地方官员的任期,并建立一套更为完善的考核制度。这个建议得到了孝宗的赞同,并在随后的几年里逐步实施。

然而,万俟卨的这些改革并非都取得了成功。乾道五年(1169年),他力主推行一项新的赋税政策,试图通过调整税率来增加国库收入。这项政策在实施后不久就引发了民间的强烈不满。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小规模的骚乱。最终,孝宗不得不下令停止这项改革,这也给万俟卨的声誉带来了不小的打击。

尽管如此,万俟卨在朝中的地位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乾道七年(1171年),他又一次展现了自己的政治智慧。当时,金国派使者来宋,要求增加岁贡。许多朝臣主张拒绝,认为应该采取强硬态度。但万俟卨却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表面上同意增加岁贡,但暗中减少其他方面的贸易往来,以此来平衡损失。这个建议最终被孝宗采纳,不仅避免了与金国的直接冲突,还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宋朝的利益。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万俟卨的精力也在逐渐衰退。乾道九年(1173年),他向孝宗提出了致仕的请求。孝宗虽然不舍得失去这位老臣,但还是尊重了他的意愿,准许他致仕。作为对万俟卨多年来贡献的肯定,孝宗特赐他"太师"的荣誉头衔。

退休后的万俟卨并未完全远离朝政。他经常在家中接待各路官员,为他们提供建议。同时,他也开始着手整理自己的文集,希望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

淳熙二年(1175年),年届八旬的万俟卨在家中安详去世。消息传到宫中,孝宗表现出了深切的哀悼。他下令为万俟卨举行隆重的葬礼,并亲自为他撰写了谥文,给予他"文献"的谥号。

万俟卨的去世在朝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许多人开始回顾和评价他的一生。有人称赞他晚年的政绩,认为他为南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有人无法忘记他早年参与陷害岳飞的罪行,认为他的所作所为玷污了忠烈之士的名声。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关于万俟卨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有的史官在记载时,称他为"奸臣";而另一些史官则更多地关注他晚年的功绩,给予了相对正面的评价。

直到南宋末年,著名史学家李心传在其《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对万俟卨的一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记载。李心传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褒贬,但他详细记录了万俟卨生平的起起落落,为后人了解这位复杂的历史人物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元朝建立后,关于万俟卨的讨论逐渐平息。但在民间,特别是在岳飞的家乡,人们仍然将他视为不齿的奸臣。一些地方戏曲中,常常将万俟卨塑造成反面角色,以此来表达对他的批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万俟卨在历史上的形象逐渐固化。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他始终无法摆脱"秦桧同伙"的标签。然而,一些历史学者开始尝试从更加客观的角度来评价万俟卨的一生,试图还原这个复杂人物的真实面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南... “墨染深云犹似瘴,丝来小雨不成泥。更无骑吹喧相逐,散淡闲身信马蹄。”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衡山观赏...
原创 江... 日本有一种家族文化叫“通字”,即家族世代成员的名字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字,比如织田家和武田家的“信”、毛...
原创 赵... 公元960年,陈桥兵变的号角吹响,赵匡胤黄袍加身,一朝登上帝位。这位新晋皇帝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棘...
原创 左...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中有5秒免...
原创 辛... 中华民族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包容、和谐及团结才能真正促进各民族的独立和发...
原创 诸... 文|敏锐霍普5V5 编辑|敏锐霍普5V5 听说点赞关注的人,都能心想事成,财源广进哦!想要梦想照进现...
原创 公... 汉水之战,赵云单枪匹马营救黄忠,结果张郃徐晃二人竟然不敢迎战,令人大跌眼镜!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张郃徐...
明清时期,支山禅寺曾与雪窦寺等... 支山禅寺肇创于晋代,兴起于北宋,鼎盛于明末万历至清乾隆年间。始于东晋建元二年(公元344年),东晋高...
原创 卧... 在刘备手上有五虎上将,陪他东征西战,最后建立了蜀汉,他手上的名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都能...
原创 俄... 文|小城枕本寄 编辑|小城枕本寄 想拥有锦鲤般的好运气?那就快关注我吧!点赞关注,财运亨通,福气满满...
原创 八... 导读: 1938年4月,为了壮大八路军抗日武装力量,晋察冀军区根据中央要求,成立了下属的二级军区——...
方城检察:举行“庆国庆重走长征... 为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干警的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9月24日,方城县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政...
原创 晋... 鲍靓是晋朝的一位传奇人物,自幼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天赋。据说他在年仅五岁的时候,就对父母说:“我原本是...
当初李世民想杀武则天,李淳风说... 李淳风(602-670年),道士,岐州雍县人。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易学家,精通天文、历算、阴阳、道...
原创 陈... 大将陈赓有两个最怕的人,也有两个最尊敬的人。很多人都觉得,陈赓怕的人很有可能是许世友,因为此人被邓公...
原创 袁... 民国初年,袁世凯、孙、黄在京会面后,孙曾这样评论袁世凯: “袁之为人,甚有肩膀,其头脑亦甚清楚,见天...
原创 昔... 前言 1992年4月,一位93岁高龄的抗日老将军,在芝加哥受到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接见。 她紧紧握住...
原创 明... 看过倚天屠龙记的小伙伴可能都知道明朝是由明教而来的,其实这只不过是小说而已,但是小说却离不开历史,为...
原创 他...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人的祖先是黄帝颛顼...
原创 徐... 徐达醉酒后被朱元璋抬上龙床,醒来后的机智做法,救他一命 世人皆知徐达是明朝开国功臣,却不知他曾险些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