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唯一一个以战争命名的时代,原因要从这几点看
【引言】每个朝代的开始与灭亡都与战争息息相关,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时代史,其实就是一部战争史。改朝换代时期,大大小小的混战不断,即使是在和平年代,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也不少。但只有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这段时间以战争命名。
春秋时期之后,各国林立,交战不断。战争频繁确实是战国的显著特点之一,但这并不是战国名字的主要由来原因。深究战国时期的特征,才能明白其内核。
战国时期的军队规模大,专业性也更强,各国都建立了自己的精锐部队,领导者也从原本的文武全才变成了更加专业的武将。
文武分工明确
春秋时期,百官们文武分工不明确。很多官员既要领兵打仗,也要做政治工作。战争中的领导者一般由各国贵族及士大夫兼任,比如说春秋时期的秦国。从亲身作战的秦献公,再到商鞅。大部分人对商鞅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他的变法,但他也同样领兵作战,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河西之战、固阳之战,都是由商鞅指挥的。《汉书·刑法志》将商鞅与吴起、孙膑以及孙武并称。除了商鞅之外,秦国的其他灵魂人物,张仪、魏冉以及甘茂等人,都是身兼数职,在战场与朝堂之间往来。
而说起吴起,第一次河西之战正是他率领一众将士将秦军赶到了洛水附近,阻止了秦国前进的脚步,壮大了魏国的势力。但吴起同样不能称作一个真正的军事家,大败秦军以后他留守河西,做了河西郡守。后又领导了楚国变法,比起军事家,他更像是一个多元工作的政治家。
这种情况在战国中后期得到了改变,文武分工逐渐明确。专业的武将阵前冲锋,文官则专注于国家的发展。越是在军事实力强的国家,越容易出现战争奇才,比如最著名的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廉颇、李牧、王翦。这四大名将中秦国、战国各占一半,其它五国却没什么出名的大将,这也是战国末期秦国雄起,其余国家没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专业化的四支强军
除了文武分工,战国后期许多国家还出现了专业化的军队。春秋时期,各国家军队储备量大,但是存在着重“量”不重“质”的问题。但为了应对战国时期强度高、频率也高的战争需求,许多国家都开始注重军队士兵的品质。
齐国在春秋时期就组建了一只专业化的军队,这给了其他国家灵感。秦国、赵国、魏国都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强军,后世统称为“战国四大强军”。这四支军队中的士兵不同于春秋时期从百姓中随机抽调的普通士兵,他们是国家的常备军,经过系统的训练,战斗素质极高。为了激励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各国都出台了战争奖励机制,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待遇。
说起战国时期,各国对待战场俘虏的方式,许多人都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残忍。春秋时期,各国对于在战场上中战败的敌军,一般都会用做祭祀,或者充入本国贵族家中,当作奴隶。更有甚者,会将这些俘虏送回敌国,以此换取金钱或者城池。
秦朝一扫六合之后抓到的俘虏大部分都收归己用,充入自己的军队,后世朝代也基本沿用这个方法。比如唐朝时李世民四处征战,就会将败军收入自己麾下,甚至是一些文官和武将,比如尉迟恭、罗成等人。有时这种收编甚至跨越民族,元朝时的蒙古军以及入关的清军都曾将汉人收为己用。
但战国时期却截然不同,公元前364年,石门一战,秦献公带领的秦军打败了三晋的联军,于石门斩首六万。后来又打败了魏军,同样就地斩首。俘虏成了士兵们屠杀的目标,战场再难有生还者。尤其是在战国的中后期,斩首人数成了战争输赢的一项重要指标。
而秦国的战神白起被启用后,他将战场的伤亡规模推向了一个高潮。公元前260年,白起凭借长平之战一战成名,他力克赵将廉颇、赵括,使赵国军队四十五万人全部殒命长平,无一人生还,这场战争创下了古代中国单场战争杀敌人数。的纪录。在长平之战后,势如破竹的秦军进一步推进自己的统一计划,每场战争的杀敌人数都在几万以上。这使得战国有别于任何一个朝代。
军事家们系统的整理战争,分析战争,由此得出军事思想,并将它们编录成册。不会有哪个朝代会比战国时的军事家更多了,所以战国时期就是中国历史研究、思考战争的集大成者。
《吴子兵法》正是诞生于战国时期的五大军事理论著作之一,《吴子兵法》又称《吴起兵法》,其中论述了军队训练的重要性及方式,首次提出对军人也要进行分工,让他们能够发挥所长。这一段也运用到了魏国自己的军队上,战国四大强军之一的魏武卒就是这样训练出来的。
除了《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墨子·备城门》以及《尉缭子》都诞于战国时代,极大的补充、完善了我国的军事理论。
【结语】战争的数量并不是战国名字的主要由来,战争的规模大小、军队和将领的专业化、以及军事理论的系统化才是它得名的主要原因。虽然残忍,但这正是推动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必不可少的一环。军事只是政治的手段之一,造成战国时期大规模战斗的是各国之间的对立和对国家利益的追逐。周王朝的分封制,导致各国林立。数百年的分离,是各国之间没有认同感,才会让战争肆虐。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战争命名的朝代就此诞生。
《史记》
《商君书》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