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是世所公认的伟大的外交家,面对任何复杂的形势都能游刃有余,处乱不惊,但是,在1973年发生的一件事,却让周总理大为震怒,生气地说:“真是周门不幸!”
这件事的主角,名叫周伯萍,与周总理都是宋朝理学家周敦颐的后代,算是本家。
1972年,中国与希腊王国建交,周伯萍被任命为第一任驻希腊大使。
1973年5月7日,周伯萍在雅典参加完一个活动后,坐车回到大使馆,让翻译看看有没有重要的资料。
正巧,捷克斯洛伐克驻希腊大使馆要在5月8日下午12点到13点30分举行国庆招待会,驻希腊大使科威克就给周伯萍发来一份请帖,邀请他去参加。
这个翻译可能是天生就马虎,也可能是刚参加完活动有点累了,竟然把驻希腊大使“科威克”的名字看成了“科威特”,以为是科威特大使馆发来的请帖。
这还不算完呢,请帖上写的时间是“5月8日下午12点到13点30分”,结果,翻译竟然看成了“5月7日”,也就是当天。
周伯萍大吃一惊,一看表,已经13点20分了,离庆祝活动结束只剩下10分钟了!
于是,周伯萍也没来得及核实,就立即跑了出去,让司机赶紧把他送去科威特驻希腊大使馆。
没想到的是,这个司机也是个新手,对雅典的路不熟悉,竟然把车开到了以色列驻希腊大使馆门口!
这样的工作人员,真该开除!
周伯萍下车后,发现大使馆门口没有几个人,以为活动已经结束了,就很抱歉地对站在门口的以色列外交人员表示歉意,说自己刚看到请帖,来晚了。
当时,中国与以色列还没有建交,因此,以色列外交人员还有点奇怪,不知道中国的大使为什么要来他们大使馆,不过,出于礼貌,还是热情地和周伯萍握了手。
如果只是这样就结束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顶多算是一个小花絮而已,但巧的是,当时正好有一位美国《纽约时报》的记者站在那里,发现了这个“非常敏感”的新闻,就立即问周伯萍:你到这里来,是不是意味着中国承认了以色列?
周伯萍不知道他这么问的深层原因,以为只是美国记者的好奇而已,就简单说了几句套话,然后就坐车离开了。
没想到,这个美国记者没有放过这个“爆炸性”的新闻,立即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这条新闻,引起了不小的国际反响。
要知道,当时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非常紧张,我国又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非常好,因此,发生了这种乌龙事件,可想而知会引起很多不必要的猜测。
周伯萍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立即决定采取三项补救措施:
第一,分别向希腊外交部和阿拉伯等各国使节说明周伯萍误入以色列外交代表官邸,纯系使馆工作上的差错,丝毫不意味着我国外交政策有任何变化,力求尽快最大限度地消除错误影响;
第二,立即向外交部报告错误情况,并作初步检查;
第三,向使馆全体同志通报情况,要求从周伯萍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改进使馆工作。
这件事传回国内后,周总理非常生气,立即让周伯萍回国,汇报详细情况。
在总结会议上,周总理亲自主持,语气非常严厉地说:“美国出了个‘水门事件’,主角是美国总统尼克松;中国出了个‘雅典事件’,主角姓周,真是周门不幸!”
会后,周总理把处理结果上报给了毛主席,毛主席看后,把报告上的“十分严重、极为荒唐的政治错误,成为外交界的丑闻,影响极坏”一段话划掉了,改成“是没有调查研究的结果”,而且,鉴于周伯萍的认错态度很好,对他免于处分。
事后,周伯萍感激地说:“我深感毛主席在这件事的处理上,体现了实事求是和宽厚待人的精神,深感是我莫大的幸运!”
(参考资料:《非常时期的外交生涯》《党史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