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抗联师长身陷绝境:这个师长我不干了,大家各自逃命吧!
迪丽瓦拉
2025-07-22 06:32:33
0

1938年12月,黑龙江省东北部的桦川县双鸭山,白雪皑皑的山坡上,一群疲惫不堪的抗日联军战士正喘息着。他们是刚刚从日军的重重包围中突围出来的抗联第6军第2师。本应是庆幸逃出生天的时刻,却因师长陈绍宾的一句话,让所有人陷入了震惊。

"福厚同志啊,咱们人也回来得差不多了,我对大伙说句掏心窝的话,这个师长我不干了,大家各自逃命吧。"陈绍宾对白福厚团长说道,声音虽低,却让在场所有人都听得一清二楚。

这位抗联师长为何会说出如此令人不可思议的话?面对如此绝境,抗联将士们又该何去何从?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究竟是什么力量能够让他们在绝望中重燃希望?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将东北视为其大后方,为了巩固统治,他们开始对东北抗日联军实施残酷的围剿。抗联面临的困境可谓前所未有,其中最为致命的是日军实施的"集团部落建设计划"。

这一计划的核心就是将东北的农民从原有的居住地强行迁移到日军指定的"集团部落"中。1937年7月至1938年初短短半年时间内,日军就在黑龙江境内兴建了6000个集团部落。这些所谓的"部落"实际上是一个个戒备森严的定居点,每100户农民被划分为一个单位。

在这些集团部落周围,日军布置了密不透风的铁丝网,还建立了数量惊人的炮台和错综复杂的水沟防线。更为可怕的是,日军在定居点外围安排了大量治安队,严密监视着部落内外的一举一动。这种做法使得外面的人难以进入,里面的人更是无法逃脱。

日军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彻底切断抗联与当地百姓之间的联系,断绝抗联的补给来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日军对部落内的百姓实行了极为严格的食品定量供应制度。每天只发放一天的口粮,绝不允许百姓有任何剩余。即便是农民外出劳作,也只能携带一顿的食物。

不仅如此,在抗联活动区的城镇中,日军还对日用必需品实行了专卖制度。购买食盐需要"盐证",购买布匹需要"布证",就连购买棉花也要有"花证"。任何人如果无证购买或销售这些物品,轻则罚款入狱,重则可能被处以死刑。这种严苛的管控措施,目的就是要将抗联战士彻底困死在山林之中。

相较于内地,东北地广人稀、气候严寒的特点使得日军的这一计划更容易实施。尤其是在漫长的东北冬季,大雪封山,寒风刺骨,抗联战士们连野菜和野果都难以寻觅。而1938年的冬天似乎格外残酷,降雪量远超往年,积雪厚度甚至达到了一米多。

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抗联战士们不仅要面对日军的围剿,还要与饥饿和严寒作斗争。许多战士因缺衣少食而患病,更有甚者直接冻死或饿死在茫茫雪原之中。

就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日伪军趁着大雪天气,出动了大量先进的交通工具,对藏匿在深山中的抗联部队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讨伐"。1938年12月12日,抗联的被服厂和医院遭到日军突袭,四面八方都是黄压压的敌军。在这次突袭中,抗联损失惨重,许多战士和干部壮烈牺牲。

幸存下来的战士们在雪地里艰难跋涉,不仅要躲避日伪军的追捕,还要与严寒和饥饿抗争。有的战士因体力不支倒在雪地里,再也没能站起来;有的则因伤口感染而不得不被同伴们留在山洞中等待救援,但大多数时候,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在这样的绝境中,抗联战士们的精神备受考验。有的人开始动摇,甚至有人选择了投敌。但更多的人仍然坚持着信念,咬牙坚持着。他们相信,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要继续战斗下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陈绍宾师长说出了那句令人震惊的话。这不仅反映了当时抗联所面临的极端困境,也折射出了在这种艰难处境下,一些抗联干部内心的动摇和挣扎。

陈绍宾,这位曾经意志坚定的抗联师长,在1938年12月的那个寒冷的冬日,说出了那句令人震惊的话。他的动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在持续的压力和一系列打击下逐渐形成的。

1938年11月下旬,陈绍宾得知了一个令他深受打击的消息:抗联第2军军长李延禄投敌叛变。李延禄曾是东北抗联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的叛变对整个抗联队伍造成了巨大的打击。这一消息如同一记重锤,击碎了陈绍宾对抗联前途的最后一丝希望。

李延禄的叛变并非个例。事实上,从1938年下半年开始,东北抗联中已经出现了多起高级将领叛变的事件。除了李延禄,还有原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副军长李春龙、第1军1师师长刘振武等人相继投敌。这些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的背叛,让陈绍宾感到深深的失望和绝望。

在得知这些消息后,陈绍宾开始对抗联的未来产生了悲观的看法。他认为,在日军的高压政策下,抗联已经失去了生存的空间。特别是在"集团部落建设计划"实施后,抗联与群众的联系被切断,失去了补给来源,继续坚持下去似乎已经成为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陈绍宾的悲观情绪并非毫无根据。1938年冬天,抗联第6军第2师遭遇了一系列重创。11月中旬,该部队的被服厂和医院遭到日军突袭,大量物资和药品被缴获,许多伤病员和后勤人员惨遭杀害。紧接着,日军又对抗联展开了大规范的"讨伐"行动,第2师被迫连续转移,在茫茫雪原中艰难求生。

在这样的困境下,陈绍宾亲眼目睹了许多战友的牺牲。有的战士因伤口感染而不得不被留在山洞中等待救援,但大多数时候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有的则因体力不支倒在雪地里,再也没能站起来。这些惨烈的场景深深地刻在了陈绍宾的脑海中,让他对继续战斗下去的意义产生了怀疑。

1938年12月初,陈绍宾在一次遭遇战中负伤。虽然伤势不重,但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伤口很快就开始化脓。身体上的痛苦加剧了他内心的煎熬,使他更加倾向于放弃抵抗。

就在这种身心俱疲的状态下,陈绍宾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决定分钱劝降。12月10日,在一次短暂的休整中,陈绍宾召集了几名亲信干部,提出要将部队剩余的经费分给战士们,让大家各自逃生。

这一决定立即遭到了一些干部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样做无异于解散部队,是对抗日事业的背叛。但陈绍宾坚持己见,他认为继续战斗下去只会导致更多人牺牲,不如给战士们一些钱,让他们有机会逃出生天。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陈绍宾开始悄悄地向一些战士透露他的想法。他告诉这些战士,抗联已经没有希望了,继续战斗只会白白送命。他建议战士们带上武器和分到的钱,各自寻找出路。

然而,陈绍宾的这些行为并没有得到广泛响应。大多数战士仍然选择坚持战斗,他们认为放弃抗争就意味着背叛祖国和人民。这种坚定的信念让陈绍宾感到更加孤立和绝望。

终于,在12月中旬的那个雪天,当部队刚刚突围到双鸭山时,陈绍宾说出了那句震惊所有人的话。他的这番言论,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动摇,也折射出了在极端艰难的处境下,一些抗联干部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陈绍宾的动摇,是当时抗联所面临的巨大压力的一个缩影。它揭示了在看似无望的困境中,即便是意志坚定的革命者也可能产生退缩和放弃的念头。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坚持与放弃的抉择才显得尤为重要。

就在陈绍宾师长表现出动摇的同时,抗联第3路军总指挥赵尚志却展现出了坚定不移的意志和顽强的斗志。面对日军的围剿和严酷的自然环境,赵尚志不仅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继续抗战的决心。

1938年冬季,赵尚志率领的抗联第3路军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日军的"集团部落建设计划"使得抗联部队失去了物资补给和群众支持,加上严寒和饥饿的双重打击,部队的处境日益艰难。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赵尚志却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坚韧和智慧。

为了应对日军的围剿,赵尚志采取了一系列灵活机动的战术。他将部队分散成小股,采取游击战术,在广大的东北林区穿梭。这种战术不仅减少了被日军发现的风险,也使得部队能够更容易获得食物和补给。

赵尚志还特别重视对战士们的思想教育。他经常召开小型会议,向战士们讲述抗日斗争的意义和必要性。在一次会议上,赵尚志说道:"我们现在虽然处境艰难,但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我们的抗战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这样的话语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

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赵尚志带头节俭。他和普通战士一样,吃野菜、啃树皮。有一次,部队找到了一些玉米,赵尚志坚持将大部分分给了伤病员和年轻战士,自己只留下了很少的一部分。这种以身作则的行为,赢得了战士们的敬重和爱戴。

赵尚志还十分注重与当地群众建立良好关系。尽管日军实行了严格的管控,但赵尚志仍然想方设法与群众保持联系。他指示部队在行动时要严格遵守纪律,绝不能伤害群众利益。在一次行动中,一名战士因饥饿偷吃了农民的粮食,赵尚志得知后立即严肃处理了这名战士,并亲自向农民道歉。这种行为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1938年12月中旬,赵尚志得知了陈绍宾师长动摇的消息。他立即意识到这种情绪可能会对整个抗联队伍产生负面影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赵尚志决定亲自前往陈绍宾所在的部队进行慰问和鼓励。

在前往的路上,赵尚志遭遇了日军的伏击。在激烈的交火中,赵尚志的警卫员不幸牺牲,他本人也受了轻伤。但这并没有阻止他继续前进的决心。经过三天三夜的艰难跋涉,赵尚志终于到达了陈绍宾部队驻地。

见到陈绍宾后,赵尚志并没有直接批评他的言行,而是首先询问了部队的情况。在了解了部队面临的困难后,赵尚志开始向陈绍宾和其他干部阐述他的看法。

赵尚志说:"同志们,我知道我们现在面临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但是,我们要记住,我们是在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战。每一个中国人都在盼望着我们能够战胜日本侵略者。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过是胜利道路上的一个小小的障碍而已。"

接着,赵尚志向大家介绍了其他抗联部队的情况,以及全国抗战的最新进展。他说:"我们虽然暂时被困在东北,但全国各地的抗日力量正在不断壮大。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等到胜利的那一天。"

赵尚志的到来和他的这番话,极大地鼓舞了陈绍宾部队的士气。许多原本有些动摇的战士重新燃起了斗志。陈绍宾也深受触动,他向赵尚志保证,一定会带领部队继续坚持抗战。

在离开之前,赵尚志还特意找了几名普通战士谈心。他耐心地听取了战士们的困难和诉求,并尽可能地给予解决。这种亲和力和关怀,让战士们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更加坚定了继续战斗的决心。

赵尚志的这次慰问,不仅挽救了一支濒临崩溃的部队,也为整个东北抗联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1940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指挥杨靖宇正带领着最后的几名战士,在白雪皑皑的茫茫林海中艰难跋涉。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抗联领袖,如今已经被日军围追堵截了数月之久。

杨靖宇的处境比起陈绍宾和赵尚志更加艰难。日军为了彻底消灭这位抗联的核心人物,不惜动用了大量兵力,展开了一场持续数月的"大讨伐"。杨靖宇和他的部下被迫在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不断转移,食物和弹药几乎耗尽。

尽管如此,杨靖宇仍然没有放弃抗战的决心。在这段时间里,他依然在寻找机会打击敌人。1月下旬,杨靖宇带领仅存的十几名战士,成功伏击了一支日军小分队,缴获了一些武器弹药和食物。这次小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

然而,这次行动也暴露了杨靖宇的行踪。日军随即加大了搜索力度,派出了更多的"讨伐队"。为了摆脱追击,杨靖宇不得不带领战士们深入到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中。

在这片茫茫林海中,杨靖宇和战士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食物几乎完全耗尽,他们不得不以树皮、草根充饥。有的战士因饥寒交迫而倒下,再也无法站起来。杨靖宇强忍着饥饿和寒冷,依然坚持照顾每一位战士,给他们鼓励和希望。

2月13日,杨靖宇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为了增加生存的机会,他决定将仅存的几名战士分散开来。在分别之前,杨靖宇对战士们说:"同志们,我们虽然暂时分开,但抗日的决心永远不会改变。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坚持到底。"

分散后,杨靖宇只身一人在林中穿行。没有了战友的陪伴,孤独和绝望不断地侵袭着他。但杨靖宇依然坚持前行,他相信只要自己还活着,就能为抗日事业贡献力量。

2月23日,杨靖宇来到吉林省濛江县(今吉林省靖宇县)境内的雪岭。他已经连续几天没有进食,体力已经到了极限。就在这时,一支日军"讨伐队"发现了他的踪迹。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杨靖宇没有选择投降或逃跑。他抱着最后一挺机枪,占据了有利地形,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尽管寡不敌众,杨靖宇仍然凭借着精湛的枪法和丰富的战斗经验,给日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随着弹药的耗尽,杨靖宇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而是利用地形的优势,与敌人进行着艰苦的周旋。

到了傍晚,杨靖宇的体力已经到了极限。就在这时,一颗流弹击中了他的腹部。尽管身受重伤,杨靖宇仍然坚持战斗。他用最后的力气,向敌人投掷了最后一枚手榴弹。

最终,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杨靖宇壮烈牺牲。当日军搜查杨靖宇的遗体时,发现他的胃里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这一发现让即使是日军也不得不对杨靖宇的意志和坚持表示敬佩。

杨靖宇的牺牲,标志着东北抗日联军一个重要时期的结束。但他的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了这片他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上。杨靖宇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坚持,他的事迹成为了激励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杨靖宇牺牲后,日军以为东北抗联的斗志会就此消亡。然而,他们错了。杨靖宇的牺牲非但没有击垮抗联战士的意志,反而激发了他们更加强烈的抗日决心。许多原本动摇的战士重新坚定了信念,立志要继承杨靖宇的遗志,将抗日斗争进行到底。

杨靖宇的事迹很快在抗联部队中广为流传。他面对绝境依然坚持斗争的精神,成为了激励所有抗联战士的力量源泉。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只要想到杨靖宇的坚持,战士们就能重新燃起斗志。

在杨靖宇牺牲后的1940年至1945年间,东北抗日联军经历了最为艰难的岁月。然而,正是在这段时期,抗联战士们展现出了最为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1940年春,日军在东北地区展开了更为猛烈的"讨伐"行动。他们不仅增加了兵力,还采用了更加残酷的手段。日军实行"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企图彻底切断抗联与当地群众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抗联部队被迫转入深山老林,开始了长期的艰苦斗争。

赵尚志继续领导第3路军进行抗战。为了应对日军的围剿,他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战术。抗联队伍被分成许多小股,分散在各个地区进行游击战。这种战术虽然增加了生存的机会,但也使得各支部队之间的联系变得极为困难。

在一次行动中,赵尚志的部队遭遇了日军的伏击。激烈的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在弹药即将耗尽的情况下,赵尚志带领着剩余的战士突围。这次战斗虽然让部队损失惨重,但赵尚志的英勇表现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

与此同时,陈绍宾也在带领着自己的部队继续战斗。经过赵尚志的开导,陈绍宾重新找回了斗志。他带领部队深入到长白山区,利用复杂的地形与日军周旋。在一次行动中,陈绍宾的部队成功伏击了一支日军运输队,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食物,这极大地改善了部队的处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抗联部队的处境越来越艰难。食物短缺成为了最大的问题。有的部队被迫吃树皮、草根充饥。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战士出现了动摇的情绪。但大多数人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一位年轻的战士在日记中写道:"虽然肚子很饿,但想到我们是在为中国的解放而战,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1941年冬天,一场罕见的大雪让本就艰难的处境雪上加霜。积雪很快达到了膝盖深,严寒让许多战士患上了冻疮。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抗联战士们依然没有放弃。他们利用积雪作为掩护,多次成功地突袭了日军的哨所。

1942年,日军加大了对抗联的围剿力度。他们采用了"蚕食"战术,逐步压缩抗联的活动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抗联部队被迫转移到苏联境内。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没有放弃抗日的决心。在苏联期间,这些战士接受了进一步的军事训练,为日后重返东北做准备。

留在东北的抗联战士则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为了避免被日军发现,他们不得不经常更换藏身之处。有时候,一个藏身点只能待上几个小时就必须转移。在这种情况下,抗联战士们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生存技能。他们学会了如何在野外辨认可食用的植物,如何利用树叶和树皮制作临时的庇护所。

1943年,赵尚志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这对东北抗联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赵尚志的牺牲并没有击垮抗联战士的意志。相反,它激发了更多人的斗志。一位年轻的战士在得知这个消息后说:"赵司令用生命践行了他的誓言,我们更要坚持下去,不能辜负他的期望。"

1944年,随着苏联红军开始反攻,东北的形势开始出现转机。一些在苏联接受训练的抗联战士开始陆续回到东北。他们带来了新的武器和战术,为东北抗联注入了新的活力。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红军开始向东北进军。这个消息极大地鼓舞了仍在坚持斗争的抗联战士。他们纷纷从藏身之处走出来,配合苏军对日军展开攻势。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抗联战士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熟悉当地地形,为苏军提供了宝贵的情报支持。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这个消息传到东北各地时,幸存的抗联战士们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了十几年,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在抗战胜利后,许多抗联战士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了地方政府的领导,有的则继续在军队服役。无论在什么岗位上,这些经历过艰苦岁月的抗联战士都将那段难忘的经历铭记在心,成为激励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为什么刘邦能放过萧何,朱元璋却... 一个是君臣共治,一个是君主独治。 一 我们分正史记载和个人推论两个角度来看下萧何和李善长的不同下场。...
原创 清... 公元1691年,古北口总兵蔡元向给康熙皇帝上了一个奏折,提出,他所管辖的古北口长城一带,很多城墙都倒...
原创 明... 历史上无论哪个王朝的灭亡,一定有其自身的原因,明朝期间一共历经了十六个皇帝,共传十二世,且明朝作为历...
原创 徐... 她是中国最杰出的女声乐教育家,以及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她的家族非富即贵,父亲是著名的理论家蒋百里...
原创 年... 《甄嬛传》是近几年最火热的电视剧了,其中蒋欣饰演的嚣张跋扈的华妃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中华妃之...
原创 夷... “火烧连营”的故事几乎让陆逊一战封神,后来很多小说、评书等文学会将蜀汉遭到如此大败的症结归于刘备安营...
原创 他... 他是军校毕业,被老蒋任命为总司令,授陆军一级上将,却总打败仗 在我军中,担任总司令的人都是会打仗、能...
郎溪:实干实为立潮头 扬帆搏浪... 五年,对于历史来说不过弹指一瞬;但对一个不断跨越赶超、加速崛起的城市而言,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过去...
原创 世... 从世界历史来看,因为民族和历史,以及经济的原因,世界各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分裂和闹独立的问题。这也是...
世界历史|东条英机上台后,日本... 东条英机,1884年12月30日生于日本东京的一个军阀家庭,自小便受到军国主义思想以及武士道精神的熏...
原创 如...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中原大地上,曾先后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游牧民族,很多人都在历...
原创 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说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要有一间趁手的工具。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传说中,几乎...
原创 原... 文/寂寞的红酒 青岛,位于中国山东半岛东南部,是我国沿海的一个重要港口、著名的经济强市,素有“东方瑞...
原创 胡... 在东方大国革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为国家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这其中,有一位人物或许...
2000年前的一封判决书中却藏... 中新网兰州9月26日电 (王牧雨)2000多年前的汉代居延边地,匈奴来犯,驻守的汉军该发出怎样的警报...
用55000多首唐诗,拼出一个... 40多年来,陈尚君一直在整理唐代文献和唐诗,但决心开始纂修一部全新的唐诗总集时,他已60岁。要对清代...
原创 原... 明英宗朱祁镇:总有刁民想害朕! 也先:咋滴,不服再来! “瓦剌”之称的来源 蒙古各部落分为两大块,...
原创 龙... 文/ 井人 原福州军区副司令员龙飞虎将军,自1936年12月西安事变起,调任周恩来的卫士长,在长达十...
元宇宙赋能秦朝文明,金鸡湖畔刮... XR技术赋能、VR沉浸视觉、5D全感交互,“真实”体验数千年前华夏先民的生活!10月1日,今年以来火...
原创 与... 在清朝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女子如同开挂般崛起,她就是咸丰皇帝的生母——孝全皇后。出身钮祜禄氏的她,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