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适逢国际古迹遗址日,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铜车马博物馆展陈大厅里,被誉为“青铜之冠”的秦始皇帝陵彩绘铜车马静静置于玻璃柜中。仿佛刚刚从历史的长廊中驶出,将千年前的故事向世人倾诉。驭手表情惟妙惟肖,铜马健美生动、昂首站立,车身彩绘隐现,每一处细节都镌刻着匠心独运,每一道纹饰都述说着工艺精绝。
历时三年精心保养维护后的秦陵一号铜车马,搬迁到在出土地附近建设的铜车马博物馆内,与2021年5月18日住进“新家”的二号车完成了在出土地的首次相聚。
一前一后,两乘铜车马就像44年前刚面世时那样,又恍若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巡游四海、安宇天下时的样子。
始皇御用马车面世
前有“立车”后有“安车”
秦陵铜马车被考古学家称为“人类古代文明史上一大奇观”,是世界马车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发现十分偶然。1978年,考古人员在对秦始皇帝陵周围区域进行系统考古勘探时,在封土西侧发现了一个精致的马头上的零饰件,后来经过详细的勘探,确认了这是一个面积有三千多平方米的陪葬坑,将其编为3号陪葬坑,后来改为铜车马陪葬坑。
1980年11月到12月,考古人员对其中的一部分区域进行了发掘,发现一个木椁内,一前一后放置两乘铜马车。由于经历了2000多年的时代变迁,木椁全部腐烂,上层的填土塌压下来,将两乘铜车马压成3000余块碎片。
铜车马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之一,象征着秦始皇銮驾的一部分。经复原,两乘铜车马是按秦始皇御用车队中属车二分之一的比例缩小制成的。制作年代至晚在陵墓兴建时期,即公元前210年之前。铜车马主体为青铜所铸,一些零部件为金银饰品,各个部件分别铸造,秦代工匠成功地运用了铸造、焊接、镶嵌、销接、活铰连接、子母扣连接、转轴连接等各种工艺技术,形成一个复杂而精密的整体。出土时,铜车马的车盖以及车舆内外彩绘着精美的纹样。两乘铜车马上的金银饰品重达14公斤,显示了铜车马高贵的等级。
据《后汉书·舆服志》中记载:“立乘曰高车,坐乘曰安车。”秦陵彩绘铜车马一号车为立车,也称“高车”。车前驾四匹铜马,车舆平面呈横长方形,前边两角呈弧形,舆宽74厘米,进深48.5厘米;四面敞露,车舆内竖立着一个高杠铜伞,伞具可360度调节,既能遮阳又能拆卸作为长矛使用;伞下有一立姿御官俑,车上配有铜弩、铜盾、铜箭镞等兵器;作为兵车,它担负着开道、警卫和征伐任务,是秦始皇威权的直接象征。二号车称为“安车”,是秦始皇出行时的座驾,车厢封闭且装饰华丽,显示了皇帝出行时的尊贵与安全需求。两车的配置与功能,生动再现了秦代严格的等级制度与礼仪规范。
铜车马是20世纪考古史上发现的结构最为复杂、形体最为庞大的古代青铜器。它们逼真地再现了秦始皇帝御用马车的原貌,不仅是古代艺术与技术的结晶,更是青铜文化的高峰之作,其系驾结构、彩绘艺术等无一不是对当时文明高度的生动诠释。它们的出土,使考古学界对秦代社会生活、礼仪制度、军事装备以及工艺水平等多方面的研究有了重大突破。
科学助力文物保护
一号铜车马焕发新生
两乘铜车马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完成修复,并公开展示。秦陵博物院的几代文物工作者从未间断对它的探讨研究和保管养护。2021年5月18日,秦陵出土二号铜车马搬进了“新家”,在新落成的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博物馆正式对观众开放。同时,秦陵博物院开展了对一号铜车马的保养维护工作。
为了让一号车顺利入驻铜车马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者对一号铜车马进行了系统地、全面地、科学地保养维护,以保障其在包装、运输和展陈中的稳定和安全。同时,还对铜车马博物馆的展厅环境进行了详细记录和分析研判,以提升和保障铜车马后续的保存环境的可靠性。
“我们利用X光探伤、超景深显微拍照、X荧光面扫等多种技术手段,对铜车马进行全方位检测,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一系列细致的诸如粘接、回贴、除锈等保养维护操作。X光探伤技术帮助我们准确的掌握了一号车结构、焊接、修复痕迹及早期修复报告中未能体现或描述的细节;超景深显微拍照技术主要是对铜车马的彩绘纹饰进行观察记录,了解病害详情;X荧光面扫分析表面彩绘分布情况;利用对早年修复痕迹进行观察以判断其稳定性。”秦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副研究馆员刘江卫在采访时介绍说:“我们还对秦始皇帝陵铜车马陪葬坑出土的彩绘木车车马器中的金银器、青铜器进行无损分析和加工工艺观察,结果发现这些器物呈现出铸造工艺特征,且经过了锉磨、打磨、抛光、焊接、钻孔、冲凿、錾刻等修整加工处理,银质器物的表面铸造缺陷有补缀痕迹,金银器表面有含义尚不明确的刻划符号等新的信息和结果。”
刘江卫表示,此次通过科学技术的介入,文保人员第一次细致的了解了铜马身上的万向绳构造,并对马身上金饰的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秦代,受冶炼技术的限制,这些金饰的金含量在80%左右,没有咱们现在这么高的纯度。”
铜车马“回到”出土地
数字技术助力文物活化利用”
“今天是国际古迹遗址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一二号车原件在这里展出,实现了我们建设铜车马博物馆的初衷,也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纪念‘国际古迹遗址日’举办的一项活动。秦始皇帝陵作为中国首批入选的世界文化遗产,我们遵循着《威尼斯宪章》里提到的‘古迹的保护与修复必须求助于对研究和保护考古遗产有利的一切科学技术’‘古迹不能与其所见证的历史和其产生的环境分离’的理念。在文物的保护修复上,我们秉承了最小干预原则,真实性、完整性等原则,开展包括铜车马在内的大量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展示、利用工作。”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李岗说。
记者了解到,每年4月18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国际古迹遗址日”,今年恰逢《关于古迹遗址保护与修复的国际宪章》诞生60周年。作为遗产保护修复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古迹遗址保护与修复的国际宪章》,即《威尼斯宪章》于1964年5月形成并通过,它对1931年《关于历史性纪念物修复的雅典宪章》和二战以来国际社会对遗产保护理念及各国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总结,明确回答了为什么要保护、保护什么、怎么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奠定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准则。
李岗表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博物院的展陈方式和内容,同时继续加大文物保护和研究的力度,深入发掘秦始皇陵、兵马俑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让这一具有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标识的珍贵遗产永续流传。
目前,秦陵铜车马博物馆通过序厅、三个主题展厅及观众互动区,全面展示了铜车马的发掘历程、艺术魅力、技术成就以及相关历史文化背景。配合历史影像、考古成果及专家访谈,立体呈现了铜车马的发现、发掘与修复过程,使公众得以深入了解这一历史瑰宝。博物馆还致力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让更多人领略秦代文明的魅力。
如今两乘铜车马重新回到出土地,肩并肩站在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犹如两卷凝固的历史画卷、用青铜铸就的诗行。它们以沉默的姿态,诉说着过去,启迪着现在,将那段尘封的岁月,以最生动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唤醒了人们对那个恢弘时代的深深向往。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
今天,我们需要一份什么样的报纸?
(点击查看)
责 编 | 高思佳
审 核 | 张建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