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
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Gaius Julius Caesar,前102或前100—前44)古罗马统帅,政治家,作家。早期支持平民派反对苏拉派。历任财务官、监察官、祭司长、大法官等职。
前三头政治联盟
庞培
克拉苏
公元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结成前三头政治联盟,旋出任山南高卢总督,前58至前51任内征服高卢全境(今法国、比利时一带),并东渡莱茵河攻袭日耳曼人,渡海侵入不列颠,权势迅速扩大。元老院和庞培联合,解除其军权并召之回国。
克娄巴特拉七世
公元前49年初,恺撒率军渡北意大利卢比孔河,进占罗马。法萨罗战役得胜,追庞培入埃及,助克娄巴特拉七世争夺王位,又转战小亚细亚。前46年经北非返回罗马,建立独裁统治。集执政官、保民官、独裁官等大权于一身,订定采用新历法——《儒略历》。
公元前44年被布鲁图和卡西乌为首的共和派刺杀。
“恺撒”之名在后世成为了罗马及欧洲帝王习用的头衔。
著有《高卢战记》《内战记》等。
高卢战记 恺撒 商务印书馆
成书于公元前51年的《高卢战记》是恺撒以记述体裁陈述其征服高卢和不列颠详细经过的一部实录,其中也穿插了这些地区从氏族公社逐渐解体,到国家逐渐出现这段时间里政治、社会风俗和宗教仪式等等的记载。这是一部最古老的战争史,也是古代高卢和日耳曼地区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更是研究古代社会和民族学的可靠资料。
“战记”分别记述了恺撒对厄尔维几人的战争、在高卢的外交活动、对日耳曼人的战争、对不列颠、对比利时人的战争、对文内几人的海战和对日耳曼人的报复,以及恺撒率军入侵并镇压高卢大叛乱和阿来西亚之战等等。
公元前58年恺撒同厄尔维几人之间爆发阿拉河之战。阿拉河水流并不湍急,所以厄尔维几人打算涉险过河。根据侦察人员的报告,厄尔维几人的部队四分之三已完全渡过,大约还有四分之一留在阿拉河这边,恺撒立刻率领罗马军团直扑尚未渡河的敌人,并消灭其中大部,其余的敌人都四散逃走,躲到最近的森林里。首战胜利后,为了彻底歼灭厄尔维几人的主力,恺撒迅速渡过阿拉河,追击厄尔维几人。“敌人尽管生还的希望已经微乎其微,却仍显示出非常的勇敢。当他们最前列的人阵亡时,旁边的人便马上站到倒下的人上面,在他们的尸体上战斗,当这些人也都倒下,他们的尸体积成一堆时,活着的人就把它们当做壁垒,站在上面向我军发射武器,或者拦截我军发出的轻矛,投掷回来。因之,我们完全有正当的理由称这些敢于渡过大河、攀登高岸、闯入形势不利的地方的人为英勇无比的人。”经过惨烈的战斗之后,厄尔维几人不得不派人求降,“他们在路上遇到恺撒,投身在他脚下,含着眼泪低身下气地恳求讲和。”在交出人质和武器之后,恺撒接受了他们的投降。
厄尔维几战役后,全高卢的使者都赶来向恺撒道贺。他们认识到厄尔维几之役给高卢人带来了好处,因为厄尔维几人迁移的目的在于向全高卢发动战争,建立霸权。因此,高卢各部在这场战争之后都约定在罗马领导下召开高卢大会。全部高卢使者在恺撒面前痛哭流涕,哀求恺撒出兵。于是恺撒决定干预此事,派遣使者到阿里奥维斯都斯那里进行斡旋,而阿里奥维斯都斯却以高卢战胜者的名义,要求同罗马平分高卢的统治权。并誓言决不归还爱杜依人的人质,还威胁说,“恺撒只要愿意,尽可一试,领教一下战无不胜的日耳曼人——武艺娴熟,十四年没在屋子里住过的日耳曼人,凭他们的勇敢,能干出点什么样的事业来。”
外交斡旋失败后,恺撒决定迅速采取行动,率军进攻阿里奥维斯都斯。恺撒首先抢占了塞广尼人最大的市镇维松几阿。恺撒在战前再次提出商谈的请求,谈判未果,阿里奥维斯都斯的骑兵突然向恺撒发动袭击。恺撒认为会谈已经没有必要,严阵以待。但阿里奥维斯都斯拒不出战,企图跟罗马军队打消耗战。恺撒果断采取了诱敌上钩的战术,除了每日在敌人营前叫阵之外,还在大本营外设置一个人数不多的小营。终于,阿里奥维斯都斯出战。在决战中,恺撒采用两翼包抄的战术,击败顽敌,追击日耳曼人直至莱茵河为止。大部分日耳曼人无法渡河而被歼,少数人包括阿里奥维斯都斯逃脱。通过这场战争,恺撒沉重地打击了日耳曼人在高卢的势力。“全军四周都用自己的四轮车和辎重车团团围住,使大家没有脱逃和幸免的希望。车上载着妇女们,她们伸出双手,痛哭流涕地哀求那些正在进入战斗的战士们,不要让她们落到罗马人手里去当奴隶。 ”因为“作为被征服者的下场,他们的妻子儿女会被拖去奴役,他们自己会被杀死。”“这场战事的消息传过莱茵河,已经到达河边的苏威皮人听到后,开始回家”。
赶走阿里奥维斯都斯之后,高卢的局势看似稳定,但内在隐患依然存在。公元前57年,当恺撒的军队在高卢的冬令营休整时,突然传来消息:整个比利时人结成联盟,反对罗马。主要原因是他们害怕罗马会征讨他们。恺撒一方面迅速进兵,直抵比利时人边境,并迅速地与惧怕罗马的比尔及近邻雷米人建立联盟关系。另一方面,又要求罗马的盟友爱杜依人设法吸引和分散比利时联军的力量,他用计谋让爱杜依人把军队开进稗洛瓦契人的领地,迫使稗洛瓦契人同爱杜依人开战。这样,既加强了自身力量,又分散了敌人的力量。恺撒率军在阿克松奈河北侧与敌人展开第一次会战,罗马人初战告捷,稗洛瓦契人投降罗马。三天之后恺撒军队在萨比斯河边同以纳尔维人为首的高卢联军遭遇,恺撒的先头部队刚刚渡过河就遭到比利时人的袭击。敌人同时对罗马的辎重部队发起攻击,使得恺撒军队仓促应战,右翼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在危机之中,恺撒亲自指挥右翼第十二军团作战,“他从后军的一个兵士手中抢过了一面盾——因为他自己来的时候没有带——就向阵线的第一列赶去,一面叫着百夫长们的姓名,鼓励着其他兵士,吩咐他们把连队标志移到前面去,连队与连队之间拉开,以便更自由地运用剑。他的到来,给士兵们带来了希望,他们的精神重新振作起来,各人都想在统帅的亲眼目睹之下,表现出自己即使身历险境时还骁勇善战到何等程度。”在恺撒身先士卒的鼓舞下,罗马军队奋力杀敌,终于全歼纳尔维部。“这场战斗结束后,差不多就把纳尔维人这个民族连带他们的名字都消灭掉了。”
在萨比斯河之战后,恺撒又攻占了阿杜亚都契人要塞,整个比利时联军的主力被完全消灭,外高卢北部的反抗被彻底镇压了下去。
公元前56年,外高卢西北部濒临大西洋和英吉利海峡的文内几人发动了叛乱。恺撒对文内几人的战争是罗马在高卢的第一次大规模海战。由于天然的原因,文内几人的战船由橡木造成,结实坚固,船头和船尾都比较高,锚用铁链拴牢,船帆是用毛皮或薄革制成,可以抵御咫风的冲击。面对文内几人的海上优势,恺撒发明了钩刀战术。罗马人在一根长竿上绑缚锐利的钩刀,先用钩刀钩住敌船帆上的绳索,然后用力划动船只与敌舰分离,敌船上的绳索就会被割断,船帆也必定落下来,这样罗马军队的格斗优势就发挥出来了,文内几人找不出更好的对付方法,只能匆匆逃跑。罗马人趁势追击,彻底打败文内几人的海上力量。“当我军士兵主要因为海水太深,还在迟疑不前时,持第十军团鹰帜的旗手,在祷告了神灵,请求他们垂鉴他的行动,降福给他的军团之后,叫道:‘跳下来吧,战士们,除非你们想让你们的军鹰落到敌人手中去,至于我,我是总得对我的国家和统帅尽到责任的!’他大声说完这番话后,从舰上跳下来,指着鹰帜向敌人冲去。于是,我军士兵们互相激励着说:千万不能让这种丢脸的事真正发生。他们一下子全都从舰上跳下来。离他们最近的舰上的士兵看到之后,也同样跟着跳下来,接近了敌人。”
公元前55年,由于受到日耳曼苏威皮人多年以来的侵扰,日耳曼人中的乌西彼得族和登克德里族大批渡过了莱茵河,抢占高卢门奈比人的领土,威胁到高卢边疆的安全。恺撒用他自己想出来的建造方法在莱茵河上架桥,罗马军队第一次渡过莱茵河,向日耳曼诸部落展示罗马人的军事实力。
恺撒在巡行日耳曼之后,认为高卢和日耳曼的边界问题得到暂时的缓解,于是决定入侵不列颠,进一步扩大罗马的疆界。恺撒军队在登陆作战中遭到不列颠战车阵的顽强阻击,在付出了一定牺牲的情况下,罗马军队终于成功登陆,由于恺撒运送给养的十八艘大船受到风暴袭击而被冲毁淹没,恺撒在击溃不列颠人之后撤回高卢。
公元前54年,在安排好高卢的事情及做好一切准备之后,恺撒第二次入侵不列颠,意外的情况再次出现:风暴将罗马舰只全部撞坏,给罗马人造成极大的损失。恺撒急令停止追击敌人,修理船只,准备后援。不列颠人吸取了上一次作战失败的教训,首先利用步兵吸引罗马的骑兵队,然后排出战车阵冲击罗马的步兵军团,同时还安排散兵出来骚扰罗马人。不列颠人的这种迅速集结而后又迅速撤离的战法,让罗马人吃尽了苦头。就这样,由于无法支撑长时间的消耗战,恺撒第二次远征不列颠还是无功而返。总之,恺撒两次入侵不列颠都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公元前53年,外高卢发生反抗罗马统治的叛乱,由于日耳曼人曾派军队帮助叛军,恺撒决定出征日耳曼,于是恺撒第二次渡过莱茵河,由于苏威皮人躲到森林里企图伏击罗马人,恺撒恐因粮草缺乏、孤军深入而遭失败,遂领兵撤回高卢。 同年,高卢再次发生小规模叛乱,恺撒在镇压叛乱后,严惩了森农内斯人和卡尔努德斯人,并处决了阿克果。这一事件激起了高卢人普遍的不满,进而导致高卢大起义的爆发。
公元前52年,当恺撒在意大利处理政务时,高卢人趁机发难,掀起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反抗运动。这场起义的发起人是卡尔努德斯人,他们首先攻克钦那布姆城,把那里的罗马公民全部杀死,进而引起高卢各部纷纷响应。在阿浮尔尼人维钦托列的煽动与游说下,森农内斯人、巴里西人、庇克东内斯人、卡杜尔契人、都农耐斯人、奥来尔契人、雷穆维契斯人、安得斯人以及所有其他毗邻大洋的各族,都聚集到他的麾下,组成联军,掀起了反对罗马的最大规模战争。恺撒接报之后,经再三考虑决定马上出兵平叛。战争初期,凯撒接连获得胜利。维钦托列在遭到几次失败之后,采取坚壁清野的作战方法,跟罗马军队打消耗战。恺撒在后勤补给极为不利的情况下,穷追猛打,攻占阿凡历古姆,进行粮草补给和休整。休整之后,恺撒率领六个军团进攻及尔哥维亚镇,由于爱杜依人的反叛,罗马军队遭受了严重的挫折,恺撒与副将拉频弩斯合兵一处,对维钦托列进行了最后的打击。此后,绝大多数的高卢部落在毕布拉克德召开高卢大会,一致同意由维钦托列担任统帅,继续抵抗罗马。但此时的高卢联军已是强弩之末,被罗马军团击败后,退守到孟杜皮人的城市阿来西亚。
阿来西亚之战是整部《高卢战记》中最为精彩的一个章节,也是全书的高潮。初战双方骑兵冲杀,恺撒果断派出日耳曼骑兵,击败高卢骑兵,维钦托列战败后,闭门不出。恺撒在城外构筑防御工事,严密封锁阿来西亚。高卢各邦在得知维钦托列在阿来西亚被围后,组建了一支联军,共八千骑兵和二十五万步兵,驰援阿来西亚。高卢人企图通过内外夹击,消灭恺撒的军队。罗马人面临被两面夹击的困境,恺撒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他把全部军队分别布置在工事的两面,进行前后两面防守,然后再次使用日耳曼骑兵,击溃高卢人,形势逐渐形势好转后,开始追赶撤退下去的外围敌军,使敌人无法重新集中,从阿来西亚城中出来的人只能重又退回城中。此后恺撒再次击退了外围高卢援军的进攻。高卢人两次被打退,损失惨重,于是他们寻找罗马军队防御工事的薄弱之处,发动绝地偷袭。此役战线太长,双方陷入胶着,关键时刻,恺撒身先士卒,投入战斗。士兵们在恺撒勇敢精神的鼓舞下,奋力拼杀,终于彻底击溃高卢人。维钦托列看到外援基本被歼,败局已无法挽回,只好向罗马人投降。这场艰苦的围困战最终以罗马人的胜利告终。至此,高卢战事基本结束。
《高卢战记》继承了罗马史学写作的政治传统,将为国家荣誉征战的历史过程展现在了罗马人民的面前,同时,恺撒也不忘宣传自己的军事功绩,把在高卢的军事成就转化为登上政治顶峰的强大资本。
因为《高卢战记》是恺撒在政治前途不明朗的情况之下写作的,语气和写作的风格都比较委婉,因此,也最能体现凯撒的文学才能。由于其文体简洁,而享有拉丁文典范之称。
西塞罗
古罗马时期的雄辩家西塞罗评价道:“它们值得最高称赞,因为它们文风简朴不事雕琢,直率而优美。它们不需任何演说术修饰,就像不穿衣衫的裸体显露其天生丽质那样。在历史记述体裁中没有比这种纯净清澈、简明扼要的叙述更令人满意了。”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些《战记》写得既不认真又缺乏真实性。因为,关于许多别人做的事,凯撒太轻信他们说的,而关于许多他自己的事,则不是出于有意就是由于记不清而受到篡改。”
恺撒说:“不朽的神灵因一个人的罪孽要给予惩罚时,常常先给他们一时的兴旺和比较长期的安宁,这样,他们才能在命运突然转变时感到格外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