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00多年前,李鸿章临终前:要想中国没后患,必须提防这个国家
迪丽瓦拉
2025-07-23 00:03:09
0

清朝末年,西方国家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民族存亡之际,清廷涌现了一批能力不凡的晚清重臣。

他们穷尽毕生所学,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希望能够帮助国家摆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扰。

由于长年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潮流,当八国联军侵华时,清廷才意识到了自己国家的不足和落后。在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侵袭中,李鸿章始终让光绪帝要警惕这个毫不起眼的国家。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一百多年前,李鸿章就曾语重心长地告诉后人:“要想中国没有后患之忧,必须提防这个国家。”这个国家是哪里?李鸿章为何会发出如此感慨?

一、日本的悄然崛起

这番话和清朝末年的战乱形势密不可分,在近代社会中,李鸿章和日本人有着斗智斗勇的长期经验,为了寻到救国之路,他带领其他大臣去往发达国家学习好的做法。

数百年的闭关锁国让他们思想局限,以至于李鸿章第一次坐电梯时感慨万千:日后中国如能造成电梯实乃民族之幸运。

在众多国家的观察中,李鸿章发现那个曾多次到中国学习的日本竟然在明治维新后一跃成为了不容小觑的强国。日本的崛起引起了李鸿章的关注和反思:同样都曾是封建社会,为何中国落后于日本。

尤其是日本的热武器和枪炮药更是领先世界,在清军用刀剑作战时,日本直接可以机枪扫射,李鸿章在看到巨大差距后。

不由得感慨:俄罗斯、日本从前不知炮法,国日以弱,自其国之君臣卑礼下人,求得英法秘巧,枪炮轮船渐能制用,遂与英法相为雄长。

李鸿章曾多次前往日本考察,对他们的管理制度、政治体系深思许久,“同治中兴”让日本不断崛起。

日本奉行帝国主义,他们的野心不容小觑,一旦打开了侵略中国的意图,偌大的清朝未必是它的对手。曾被唐朝打得节节败退的日本乃是近代史逆袭的黑马,它不漏声色地实现繁荣富强,怎能不令人震撼。

唐朝时期的白江口之战让日本对中国忌惮不已,《旧唐书·刘仁轨传》史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

那个不堪一击的日本如今掌握着先进的作战武器,看到了日本民族的学习能力后,李鸿章愈发担心光绪帝对日本的作战态度。

二、光绪的一意孤行

日本觉得时机成熟后,便开始蓄谋挑衅中国,他们以保护在朝的日本侨民为由,派军进驻朝鲜,开始光明正大地挑衅清军。

清朝的运兵船被日本击沉后,消息传回朝中,光绪帝暴跳如雷:“彼曲我直,理直者气壮,气壮者斗志昂扬!”

光绪帝上台之后,急于把权力收回手中,不再甘心做一个任慈禧摆布的傀儡皇帝。然而,光绪帝错误地估计了晚清所处的局面,这种局面让他做出了一系列错误决定,不仅连周边大臣对他的许多决定盲目顺从,甚至连慈禧都支持他开战日本、挽回颜面。

光绪帝本就一腔热血,加上大臣的助威,他更加自信这场战争的胜利,毕竟清朝之前可是赢得了不少的局部战争。

户部主事说:“日本偏僻处于东洋,全境不过中国一二省之大小,夜郎自大,辄欲奋螳臂以抗王师,此其自速灭亡”;御部主事说:“此次用兵,彼逆我顺,彼曲我直,彼吞噬小邦,以残暴逞,我救属国,由仁义行”……

一系列支持开展的声音环绕在光绪帝和李鸿章耳旁,李鸿章双眉深锁,他非常清楚这是日本给清朝设下的圈套,他们在朝鲜犯下的滔天罪行令人发指,如果战场蔓延到中国,将会“生灵涂炭”。

李鸿章上书光绪帝:“今日本军事实力不容小觑,清朝莫出兵朝鲜,否则会损失惨重,不如拒绝出兵朝鲜,趁机招兵买马……”

满心想要证明自己的光绪帝怎会放弃这个施展能力的“大好机会”,他斥责李鸿章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将李鸿章的劝告抛到九霄云外,下令军队出兵朝鲜,结果如李鸿章所料:长期没有训练的清军在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节节败退,不少清兵还没杀敌就战死沙场。

清军退到沈阳后,日本乘胜追击,尽管下了死守沈阳的命令,依然被日军打得往京城撤退。日军的进攻势如破竹,他们占领了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开启了“旅顺大屠杀。”

对于这样的局势,李鸿章惆怅万分,但他还是振作起来请求光绪帝:不要再投兵力到北方战场,使用持久战或许还有胜算。

三、鸿章的气绝身亡

光绪帝气急败坏地再次斥责李鸿章指挥不当、动摇军心,一心为光绪,却得到光绪的多次斥责,李鸿章内心怕是五味杂陈吧。

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为了祖国百姓,他忍住所有苦水,只能被迫按照光绪帝的意思去做。光绪帝看不到前线的惨烈状况,他一味地投兵引得百姓叫苦不迭,在对比悬殊的军事实力下,军心涣散,士气全无。

而这些举措也暗示了清朝接下来被日本侵略的命运,直到在威海卫战役时,清朝强撑体面的遮羞布被扯了下来,这场战役让光绪帝意识到了他的错误决定。

丁汝昌率领致远舰对抗日本军舰时,被日军围困,然而清军并没有前去救援,丁汝昌宁死不屈,带着全体将士自杀殉国。

在这场惨烈的黄海海战中,《英国海军年鉴》曾有记载:“当炮弹的发射速度是原后装炮的六倍,由此计算,日本舰队的火力实际上相当于北洋舰队的三倍。”

在万分紧急时刻,清廷还认为李鸿章身为汉人,这些军舰都是他一人所有,不愿出军援助,导致北洋军舰的北洋海军全部葬身海底。一心为救国耗尽心血,得到的却是这般猜疑,李鸿章在这次的失败中万分悲痛。

随后,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让光绪帝体会到了李鸿章当初的苦口良药,然而世上没有后悔药,即使他对自己的决定懊悔不已,也换不回已经成型的定居。

甲午条约的签订让中国陷入了丧权辱国的局面,不仅割地赔款,还开放通商口岸,这些赔偿都是在为日本后续侵略中国埋下了铺垫。也正是这笔巨额赔偿款让日本有了腾飞的资本,他们为此后的侵华战争开始部署。

笔下成释憾,卷中同补亡。这次战争后,李鸿章身体每况愈下,他代表清政府前去签署赔偿协议时万分痛苦,这种屈辱感让他回家后吐血倒地,不久后,李鸿章病入膏肓。

临终前,他告诉后人:要想中国平稳发展,必须提防日本。李鸿章带着遗憾和心痛离世,他没能看到日本在侵华战争时的惨绝人寰。

结语

李鸿章去世后,清朝很快也走向灭亡,在后来近百年的动荡局势中,仁人志士开始了救国之路,尽管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让中国满目疮痍,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最终赶走了这个毫无人道的侵略者。

清朝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俗话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国家存亡时候,慈禧还在忙着她的寿宴,将一己之私放于国家大事之前,这样的统治注定会被时代淘汰。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有不惧牺牲的爱国人士的付出,中国才逐渐强大且强壮。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吸取清朝灭亡的教训,积极打开国门与他国建交;积极发展经济升国民生活水平,今日之中国已非昔日之中国,国民不再饱受战争摧残,而日本侵华史也在提醒后人:落后就要挨打。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诸... 导语: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宁愿浪费十万支箭,也不射一发火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几...
原创 溥...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曜之,号浩然。清朝末代皇帝。是道光帝...
原创 这... 吴遵道是吴讷的父亲在沅陵县任职主簿,吴遵道在沅陵县还是比较得民心的,但造人诬陷被遣送到京城收押。年迈...
原创 顺... 一个国家省级行政区域的划分,要综合考量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地理位置、人口构成、税负收入、管理便捷等等...
原创 1... 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进入了屈辱与探索的近代化历程。晚清时期是战争不断的,是...
原创 美... 【历史】从世界历史来看,对于任何事物,起到关键作用的一定是内因,而不是外因。因为内因才是决定发展和灭...
原创 商... 根据史书记载,商契是帝喾与简狄之子,姓子名契,别称“阏伯”,因帝尧将他封在商地,主管观测大火星的火正...
原创 定... 古代皇帝建立国家之初,第一件大事就是选择和建设国都。其他万事都可暂缓,唯独定都之事刻不容缓。因为定都...
原创 古... 古埃及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起始于公元前5450年左右,结束于公元639年,这样漫长而又悠久的...
原创 作... 春秋战国时期到东汉这段时期内,四川省内生活着很多很多少数民族,其中賨人民族就在此生活,賨人民族也就是...
原创 杨... 说起我国古代的历史,相信大家能说出很多朝代,在这些朝代中,有的朝代强大无比,可谓是四方来朝,唐朝便是...
原创 刘... 《三国志·吴志·鲁肃传》注引《江表传》说: “方今曹公(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
原创 原... 要说到很多人都喜欢的朝代,相信除了大汉朝值得我们钟爱,剩下的想必就是唐朝了吧。其实看似很繁华的唐朝,...
理解自己的文明(16):华服锦... 文博时空/文 文博时空 作者 刘畅 文物摄影|杜广磊 制图|夏文瑾 明代急速发展的生产力和工商业人口...
原创 欧... 【历史】从世界历史来看,对于小国的发展来说,那是尤其的困难,因为国力的有限,必然陷入大国之间的博弈和...
原创 钱... 河东裴氏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望族,河东裴氏也走出来许多杰出的人才。直到今天东裴氏的发源地山西闻喜的裴家...
原创 揭...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蜀汉有五虎将,分别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然而翻遍史书,根本都找...
古代的男子为何喜欢娶13、14... 翻开历史,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许多古代女子嫁人时不过是个13、14岁的少 女。 独孤伽罗十四岁嫁给杨坚...
原创 隋... 隋唐第一武将是谁?随着这块碑的出土,终于有答案了 俗话说,英雄出生于乱世。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原创 为... 【历史】从世界历史来看,很多制度本身,在设计的时候,其实存在很多的缺陷。而一旦这些缺陷总爆发,那么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