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混在森林深处的小灌木则是最安全的,有树荫可以遮蔽又不需要承担风险。西晋末年,皇室内讧,多少皇亲贵胄身首异处、血流满地,司马炎一系的近支子弟更是损失殆尽。而作为皇室远支疏宗的琅琊王司马睿幸存了下来,并发展壮大,在西晋灭亡、北方沦陷以后建国江南,开创了东晋王朝。
琅琊王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和晋惠帝、晋怀帝同一辈分。司马睿在皇室中的地位很低。他的爷爷司马伷(zhòu)是司马懿的小妾伏夫人所生(八王之乱中的汝南王司马亮也是伏夫人所生),是庶出的少子,被封为琅琊王。琅琊大约在今天山东临沂地区,是诸葛亮的老家。司马伷就娶了诸葛亮的族孙女为妻。
当时社会上流传“牛继马后”,司马懿正在篡夺曹魏政权,认为这是在预示牛氏将取代司马家族,于是对朝廷中的牛氏大臣起了疑心。恰好有个大将叫牛金,不幸被司马懿给毒死了。想不到,“牛继马后”的预言应在琅琊王这一支血脉上,第三代琅琊王司马觐的王妃夏侯氏私通小吏牛氏,生司马睿。后来司马睿成了东晋皇帝,不正是“牛继马后”吗?司马睿的身世之谜虽然对皇室不敬,却被正经八百地记录在了《晋书》中。
司马睿十五岁承袭了琅琊王的爵位,整个少年时代和大半个青年时代都是在默默无闻中度过的。他既没有血缘优势,又无权无兵,是一系列政治活动的看客。如果说他的过人之处,就是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全自身,一直安然无恙。八王之乱前夕,司马睿“每恭俭退让,以免于祸”。
到永兴元年(304),政治斗争愈发尖锐,司马睿终是被牵涉其中,不能再独善其身。当时晋惠帝被挟持到邺城,司马睿也跟着去了。东安王司马繇劝掌权的成都王司马颖对晋惠帝客气优待,司马颖不仅不听,还把他杀了。司马睿是司马繇的亲侄子,怕遭牵连,赶紧化装逃走。成都王司马颖下令一切关口、渡口都不准贵人通过。司马睿到达黄河渡口时,就被拦住了。情况紧急,幸亏有一个叫宋典的随从急中生智,拿马鞭朝司马睿身上一拂,笑道:“舍长(指看管房子的小吏),官府把你当作达官显贵拘留了,看来你很有贵相啊!”守渡口的官兵信以为真,就把司马睿等人放行了。
司马睿逃亡后,坚定地站到了东海王司马越的阵营。永兴二年(305),司马越授意司马睿去守下邳(pī),并派自己的参军王导给司马睿当助手。王导出身琅琊王氏,是世家大族的子弟,眼光独到,看到天下已乱,决心寻找一个可靠的盟友开创新局面,而他找到的这个盟友便是司马睿,他看中了司马睿的低调和没有历史包袱的清白背景。司马睿的封地是王导的老家,他也因此对王氏很有好感,刻意笼络。史称王导“倾心推奉”,司马睿“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司马睿跟着司马越在洛阳,王导不断劝他脱离洛阳,借口回封国而去东方开辟新局面。于是司马睿决定出镇下邳,王导也跟他一起,两人的搭档生涯正式开始了。王导和琅琊王司马睿同龄,当年都是三十岁。
中原之乱愈加激烈,王导和堂兄弟王敦、王旷(王羲之的父亲)三人关在小屋子里,嘀咕了半天,觉得中原局面混乱,无可作为,不如去相对安定的南方东吴古地开辟新局面。于是,王导建议司马睿去东南地区独当一面。司马睿很赞成,向司马越申请移镇南方。朝廷中的王氏兄弟王衍、司马越的妃子裴氏二人被司马睿和王导做通了工作,都鼓动司马越同意司马睿的请求。司马越也想给自己在南方安排一个后路,万一北方不济还可以去东南地区栖身,就答应了。没想到司马越很快身死,生前安排的后路成了司马睿的飞来横财。永嘉元年(307),司马睿出任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和王导拉上一众人马,搬到了建邺。
司马睿前往东南,名义上是移镇,其实类似逃亡,带动了北方官民的南逃浪潮,史称“永嘉南渡”。
上一篇:听,来自恩施州革命老区的深情告白
下一篇:书籍史视角下的黄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