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清朝历史,谈到清朝后宫,就绕不开一个闻名中外的女人——慈禧太后。
传闻在慈禧晚年时期,她曾在深夜让一名俊秀戏子入宫,结果这名戏子第二天却被抬着出了宫,只剩了一口气,到底是因为什么呢?这还要从慈安说起……
慈禧与慈安的争斗
咸丰二年,十七岁的慈禧被选入宫中,赐号兰贵人。机智聪慧的慈禧一入宫便得到了咸丰皇帝的宠爱。
当时身为皇后的慈安怎么也想不到,慈禧诞下的皇子竟会变成皇帝唯一能继承大统的皇子,也想不到未来的慈禧将会和她平起平坐。这个小小的秀女进宫以后一步一步地爬上高位,渐渐与她分庭抗礼。
咸丰皇帝驾崩以后,慈禧和慈安两人垂帘听政,各不相干。
慈禧太后身边有一个得力心腹,
太监安得海
,他深得慈禧恩宠和信任,利用慈禧对自己的喜爱与器重,横行朝野、目中无人,还能够轻易挑拨慈禧与同治皇帝的母子关系,让同治皇帝恨毒了他。
如此偏心的宠信让传闻中慈禧和安得海的关系变得微妙,甚至有传闻提到安得海其实并未净身,在咸丰皇帝在世期间,慈禧和安得海就已经眉来眼去了,事实真假尚未可知。
安得海日益嚣张、无法无天,终于在一次奉命行事的时候被抓住了把柄,慈安立即下令诛杀安得海,满朝文武顿觉大快人心。
自此慈安与慈禧两人更是心生嫌隙,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可为了国家政事,有时也不得不拧成一股绳,一致对外,确保皇室安宁。
慈安本人从始至终都严守宫规。而慈禧管理朝政的同时也过着自己的快活日子,在宫中无拘无束。
慈禧不甘寂寞,宫廷生活奢靡无度,除了喜好美食之外,还有个爱听戏曲的爱好。
爱听戏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自古以来王公贵族都以此作为消遣,可慈禧太后看戏却有着自己的一套规矩。
慈禧看戏要求严格避讳。古代很多君王的名字需要避讳,父亲、长兄的名字有时也要避讳,慈禧为了表现自己的威仪,不许任何唱词提到自己的名字、属相等。
此外,任何戏曲绝不容许出现有辱骂女性的唱词,在她生日前后也容不下任何不吉利的字眼,这各式各样的避讳无处不在,一不小心就会犯错,可是苦煞了戏班的戏子。
幽幽深宫,晚夜寂凉,慈禧时常因处理政务忙到深夜,才可以松口气,不甘寂寞的她偶尔会召戏子入宫唱戏,放松一下。
有一次,一位长相俊秀的戏子入得宫来,声音、身段、面容都深得慈禧之心,慈禧很是满意,听他唱戏听了一天还不尽兴,于是满心欢喜地将他留在宫中,到了深夜也不放人。
慈安听说了此事,向来以德闻名的她气得浑身发抖,绝不容忍慈禧做出如此离经叛道之事,当下就决定要去抓个现行。匆忙赶往慈禧宫中,看到慈禧与戏子共处一室,言笑晏晏,不知礼义廉耻为何物,藐视后宫规矩,实在是不可饶恕。
慈安当即下令把戏子拖出去毒打一顿,慈禧自知理亏,也不敢妄加阻拦,只能胸中憋闷,眼睁睁看那戏子受刑,一直打到快天亮的时候,这戏子早已奄奄一息,只凭一口气吊着了。
慈禧的高光时刻
慈禧太后作为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太后,身居高位、垂帘听政,重用洋务派,开启封建王朝自救运动;发动戊戌政变,镇压维新派,有着强硬的政治手腕。又因自身的守旧思想、奢靡生活遭到了很多人的批判。
但世间之事并非都是非黑即白的,人也并不是只有好坏之分,人无完人,看完了慈禧的缺点,我们也发现了她的优点。
早年咸丰皇帝在位期间,清政府与英法联军签订了《北京条约》,慈禧曾劝谏咸丰皇帝奋力反抗、废约再战,中华几千年的传统都是后宫不得干政,慈禧因此差点招来杀身之祸。如此看来,慈禧也曾有过不堪受辱,力争保家卫国的赤子之心。
清朝晚期,清政府一改中华数千年的传统,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慈禧太后也支持君主立宪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她想要改变封建社会的心态转变。
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王朝开始兴办女学,这一举动普遍被开明人士所接受、赞许。不仅如此,慈禧太后还下令废除缠足的陋习,给予了广大女性对自己身体的控制权,给了她们自由。
虽然这些小小的改变,与世界各国的女权运动相比,还不算什么,但这仍然是与中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相背离,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抵制。
清王朝经历过备受欺侮的鸦片战争,中国人民饱受鸦片的戕害,英国每年要向中国输送5万箱鸦片,毒害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慈禧似乎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下旨禁鸦片,试图恢复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这一位试图效仿武则天的末代太后,被后人骂成中华民族的罪人,有人说她不配与武则天相提并论,确实她的后半生几乎都在卖国求荣,这是她一生的污点,但她的“高光时刻”也不该被直接抹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