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南宋将亡,这位忠臣提出三条妙计,真的能保住南宋吗
迪丽瓦拉
2025-07-23 07:03:23
0

01

1267年,志在征服中国的蒙古铁蹄,向襄阳发动了进攻。面对蒙古人大兵压境,南宋进行了殊死抵抗,但战局到了1273年,南宋愈加不利。几年间,先是名将吕文德过世,接着范文虎等十万增援部队,也遭到了全歼。

就在襄阳危急存亡之时,权兵部尚书、荆湖安抚制置、知江陵府汪立信的人上书权臣贾似道,提出了对时局的看法。他指出:“今天下之势十去八九,而君臣宴安不以为虞。为今日之计者,其策有三。夫内郡何事乎多兵,宜尽出之江干,以实外御。算兵帐见兵可七十余万人,老弱柔脆,十分汰二,为选兵五十余万人。而沿江之守,则不过七千里,若距百里而屯,屯有守将,十屯为府,府有总督,其尤要害处,辄参倍其兵。无事则泛舟长淮,往来游徼,有事则东西齐奋,战守并用。刁斗相闻,馈饷不绝,互相应援,以为联络之固。选宗室亲王、忠良有干用大臣,立为统制,分东西二府,以莅任得其人,率然之势,此上策也。久拘聘使,无益于我,徒使敌得以为辞,请礼而归之,许输岁币以缓师期,不二三年,边遽稍休,藩垣稍固,生兵日增,可战可守,此中策也。二策果不得行,则天败我也,若衔璧舆榇之礼,则请备以俟。”

汪立信的策略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蒙古人通过围点打援战术,大量消耗了宋军有生力量,如果继续增援,也是于事无补的。其次现在宋朝已经失去了大片国土,不如收缩兵力,沿长江布防,这样可以抵消蒙古人的优势。而且南宋70万兵力,除去老弱病残,还有50万,沿江100里设立一屯,十个屯为一府,每个府都由忠心、善战的猛将来负责。平时在长江之间往来巡逻,一旦有危险,东西之间能迅速增援。这种方式,至少可以防御三到五年。最后蒙古人见无法过江,我们再去求和,就能保住现有的江山。

贾似道看完汪立信的上书后,非常愤怒,立刻对其进行了处理,他的策略也被搁置不用了。直到两年后,蒙元军压境,贾似道才想起汪立信的良言,于是重新起用他,任命其为端明殿学士、沿江制置、江淮招讨使,命他至建康募兵增援江上诸郡。

02

汪立信不敢推辞,他在临行前,将妻子、孩子交托给心腹金明,并对他说:“我不负国家,尔亦必不负我。”当他与贾似道在芜湖会面时,贾拍着立信后背哭着说:“不用公言,以至于此。”立信则回复:“平章、平章,瞎贼今日更说一句不得。”

不久,汪立信看到贾似道兵败,觉得大势已去,感慨地说:“吾今日犹得死于宋土也。”过了几天,他在悲愤中自杀,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后来元代名将伯颜攻入建康,得知汪立信的策略,不由感慨地说:“宋有是人,有是言哉!使果用,我安得至此。”于是找人厚待了汪立信的亲属,以忠臣之家的礼遇他们。

汪立信的结局可悲可叹,说明了南宋朝廷在昏君宋度宗、奸臣贾似道的把持下,早已腐朽,听不进忠臣的良言,其灭亡是必然的。不过问题来了,假如当年贾似道采纳了汪立信的策略,就真的能保住南宋的江山吗?

在蒙古铁蹄横扫欧亚大陆的13世纪,南宋的抵抗可谓是可圈可点,因为他们把不可一世的蒙古大军拖了四十多年。相比之下,花喇子模、东欧诸国、黑衣大食、大金国等等显得是如此不堪一击,这也说明了宋代军事并没有那么弱小。

当然蒙古军队用了这么长时间才征服南宋,也有诸多因素。首先从蒙古的战略大局看,他们更重视对西方的征讨,一共发起了三次西征,动用了最强大的军队。这自然影响了对南宋的兵力投入。其次蒙古贵族内部矛盾重重,先是窝阔台家族与拖雷家族的汗位之争,后又有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争权,这都极大分散了蒙古大汗的精力,无暇南征。最后南宋的地形以高山、水网为主,这让以骑兵见长的蒙古人感到难以适应。加上南宋善于守城,精于水战,抵消了蒙古人善于野战的优势,蒙古才无法像征服亚欧各国那样,对南宋军队进行大围歼。

03

可汪立信提出策略时,其实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当时忽必烈战胜了各方势力,统治地位十分稳固。而且1371年,他登基为皇帝,建立大元,俨然以中国之主自居。其征服南宋、统一中国的决心显得非常强烈。稳固的国内局势,强大的军事实力。南宋成了忽必烈志在必得的目标,是战略首要打击对象,必然发重兵攻击南宋,因此当时南宋面临的,将是空前的蒙元压力。

而且汪立信的策略也存在缺陷。首先是沿江布防,这等于放弃了对襄阳的防御,让蒙古军队直接饮马长江。加上由于精通水战的刘整的投敌,加上襄阳之战中,不少南宋水军被蒙古人俘虏。让元军得以建立起强大的水军,从而抵消了之前南宋的军事优势。一旦元军来到长江边上,顺江而下毫无问题。

其次,汪立信全面固守长江的防御体系能否得到严格执行还是个未知数,要知道南宋末期整个军政已经是腐败透顶,难保在某个环节出差错。而在历史上的一些“渡江战役“中,失败往往是防守方自己的错误造成的,防线在顷刻间被突破。

至于汪立信所说的求和,那更是异想天开。忽必烈志在必得,岂会接受求和呢?就像在北宋末年,朝廷一再向金人求和,最后还不是造成了“靖康耻”的悲剧。

因此,汪立信的爱国之心虽然令人赞叹,但他的策略最多只是延缓南宋灭亡的时间,而无法力挽狂澜,保住赵宋王朝最后的半壁江山。至于贾似道、伯颜之言,那只是事后诸葛亮的感慨而已。

策划:鱼羊史记监制:鱼公子

撰文:鼓浪隐士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瀛寰新谭|谁才是“第三罗马”?... 自公元15世纪起,莫斯科大公以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继承人自居,试图夺取君士坦丁堡,打造“第三罗马”。沙...
原创 潼... 潼关大战是曹操为平定关中地区,与马韩等关中联军的最后决战。 此次战役中,马超作为防守方,又占据地理优...
原创 亚... 武王姬发推翻商朝的统治后,实行分封制度,把疆域土地划分给诸侯,而诸侯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
原创 反... 前言:反间计是《三十六计》中的一条计谋,在三国演义中被多人使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反间计主要的特点就...
6卷《荆楚文化史》构建荆楚文化... 6卷近300万字《荆楚文化史》 构建荆楚文化全景图 这是一部“十年磨一剑”的学术著作——共6卷、近3...
黎明“七问”之一:谁研制了开国... 本文转自【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 1949年10月1日15时,北京的开国盛典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
原创 武... 摘要:武田信玄麾下的真田幸隆,是山本勘助引荐的?逻辑上说不通 真田家并不是什么强大的大名,提别是在始...
浙江古代为越国地盘,为何不简称... 清朝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前曾落第,自勉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
原创 开... 开隋九老,战力排名 1、定彦平 武器:绿沉四尖枪。 特点:枪法精绝,神鬼莫测,被称为“双枪无敌将”。...
原创 赵... “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俊)、韩(世忠)远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宋孝宗 ...
原创 关... 公元219年,也就是被誉为三国的“魔咒之年”——建安二十四年,对于关羽来说,半年时间,却让他深刻体会...
原创 春... 霸者,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诸侯之长,即诸侯国总盟主。东周末年王室衰弱,各诸侯国国力强盛,有雄心壮志的君...
原创 英... 引言 荆卿重虚死,节烈书前史。我叹方寸心,谁论一时事。至今易水桥,寒风兮萧萧。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
原创 曾... 曾经挽救中华文明的七位伟人,没有他们,就没有华夏文明的复兴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曾有无数英雄豪杰为民...
原创 毛... 在中国历史上,李自成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这位陕西米脂县出来的“闯王”,带领农民军刮起席卷全国的起义风...
原创 老... 老祖宗说过:“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从古至今,有许多令人不解之事,比如韩信,自己的腰间明明挂着剑...
原创 罗...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3170期。1943年3月,山东根据地的主要军事将领、八路军115师代师长陈光...
原创 二... 1946年3月,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而这也就标志着美苏冷战拉开了序幕。在此以后,美苏...
原创 明... 少读三国,对诸葛亮六出祁山,既感钦佩,又觉惋惜,尤其对上方谷那场大雨忿忿不平。及至年长,洞悉当时魏蜀...
原创 诸...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出神入化,用兵如神,没有诸葛亮这位优秀的谋士,蜀国恐怕早就奄奄一息了。历史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