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也就是被誉为三国的“魔咒之年”——建安二十四年,对于关羽来说,半年时间,却让他深刻体会了“冰火两重天”的味道。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刘备攻取汉中,称“汉中王”,正式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当时刘备对四位将领进行封赏:关羽镇守荆州有功,封前将军;黄忠斩杀曹军主帅夏侯渊,封后将军;马超本就是以诸侯的身份来投靠刘备,再加上在攻取汉中之时也有功劳,封为左将军;张飞大破张郃,攻取汉中也有功劳,封为右将军。
然而此时,关羽却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他孤军北伐了。要知道,当时魏、蜀、吴在荆州的势力处于胶着状态,而关羽势力最弱,可他北伐的对象却是实力最强的曹魏,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有人推断关羽此举是刘备授意的,可刘备当时刚刚占领汉中,离荆州远着呢,传消息也得好久;也有人觉得这是关羽的个人行为,因为被封的诸位将领中,关羽显然没有太突出的作用,却拿了“前将军”的封号,君子不食嗟来之食,关羽要强的性格最终让他下了这个决定。(这个争辩起来太复杂,还好不是咱们今天的重点,一笔带过吧)
不管是什么原因促使关羽北伐,但关羽北伐之初却异常顺利。先是围困曹仁,曹操派于禁、庞德携七军来援,恰逢连雨,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一时间名震华夏。可没想到东吴横插一脚,夺取荆州,断了关羽后路,大好形势瞬间就发生了逆转。之后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军杀害。从北伐开始到关羽败亡,仅仅半年时间。
关羽之死,有太多疑点,后人也给出许多截然不同的分析,但在昨日,看到一篇文章,却是指责马超在关羽败走、路过封地时见死不救,其依据就是将马超和关羽之间的不合无限放大,认为马超是借机公报私仇。本人对三国历史的了解十分浅薄,但实在无法赞同这个观点,不妨用有限的知识对此进行一个简单的阐述
首先来说,关羽和马超确实不怎么合拍,但还真没到“见死不救”的地步。
咱们现在可能更崇拜关羽,但说实话,以关羽的性格,在当时蜀国阵营里也很难找出与他投机的人(张飞除外),五虎上将中没有,谋士中也少之又少,为什么?因为关羽孤傲,用现在话说就是“高冷”,除了刘备,他对其他人根本就不屑一顾,这可能也和实力有关吧,爆表的战斗力在那放着呢,不服不行。
马超也是一位枭雄,战斗力不见得比关羽差太多。当时张飞和马超打了一天也没占到一丝上风,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张飞是关羽的三弟,关羽自然想会会马超,可马超归降了刘备,也是蜀国大将了,关羽就没了机会。关羽曾请求与马超比赛一场,被刘备直接拒绝了,后来关羽写信问诸葛亮:先生觉得我与马超谁更强?诸葛亮多聪明,他回答的简明扼要:马超乃乱世枭雄,但尚不及美鬓公!美鬓公是谁?关羽呗。这个马屁拍的关羽美滋滋的,也就断了与马超单挑的念头
马超怕关羽吗?未必,马超在战场上也从未遭遇对手,还曾将曹操打的落花流水,也是目空一切之人。虽然他并未对关羽的挑衅做出回应,但心里必定有所不满,碍于刘备的面子也没法发泄。两人之间的芥蒂是肯定有的
那为何马超会和关羽之死扯上关系呢?这就要说到那害人不浅的封号了
刘备平定西川时,封马超为平西将军,并命他督临沮。大家再回想一下关羽死在哪了?《三国志·关羽传》记载:“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也就是说,关羽和关平也就是死于临沮。关羽在马超的封地被杀,这也就是有些人指责马超“见死不救”的根源所在。但马超确实冤枉,因为当时的有些加封只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听上去“督某地”挺风光、挺荣耀,但根本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刘备让马超“督临沮”是不错,可马超压根就没有去过临沮,更谈不上扎根治理了。不单马超是这样,刘备还曾封关羽是襄阳太守呢,关羽去过襄阳吗?后来刘备又封马超为凉州牧,可凉州始终是曹操的属地,和马超有一毛钱关系?
这其实也是马超的悲哀,本为一方诸侯,在投奔刘备后虽然也加封了不少官衔,可实际上呢?马超从来都没有实权,全是虚职。因为刘备从来就没有真正信任过马超,反而处处掣肘、处处戒备。
马超这个人不但武艺高强,军事才能也十分出众。试想:如果马超真的镇守在临沮,不是小看潘璋,即便吕蒙去了,都未必能顺利拿下临沮!因此,单凭临沮是马超封地,就将“见死不救”的骂名强加给马超,这简直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另外再考虑一点,马超处处受到刘备的戒备,他本人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行事异常谨慎,彭漾让他谋反时,他不是第一时间报告了刘备吗?这样谨慎的马超,怎么会拿关羽的性命来开玩笑?这不是给授柄于人吗?马超断不会这么做;况且,刘备之后追究关羽之死的责任时,连刘封都能杀,对马超却没有任何责怪,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马超的无辜吗?
在蜀国阵营里,个人最同情的可能就是马超了,投奔刘备是为了建功立业,可没想到处处受制于人。与马超同等职位的将领哪一个不是大权在握,唯独马超,忠心耿耿,却依然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成为孤零零的悲情英雄。如今又强行将他和关羽之死联系起来,马超是真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