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德不配位
德不配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话,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的德行才干与拥有的地位不相同。德不配位一语还有后文。孔子注释《周易·系辞下》:“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孔子认为德行才干与所在的位置不同的话,必有灾祸惹上身,同时孔夫子将德不配位的情况分为三种: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和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是说,如果有人身上有这三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很少有灾祸不上门的。笔者以为,可当至理名言了,这与俗语“有多大碗吃多大饭”意思相近。难不成你吃不了,还想兜着走?
秦末乱世正有这么一大批人“德不配位”,下场凄惨,与孔子老先生预言的灾祸上身是一致的。鸿门宴结束,项羽开始大封天下诸侯。大封之前,项羽先派人请示了自己名义上的顶头上司楚怀王熊心,熊心有拒绝选择吗?当然没有,手下无兵无将的,孤家寡人一个。得到王命后,项羽便开始分封了。项羽首先向麾下各诸侯军的统帅说:“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於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
大封天下诸侯
各诸侯军的统帅不是各路诸侯王,而是各诸侯王派遣的统兵大将;项羽跟这些统兵大将说这些话的意思是,大家为那些假诸侯出生入死三年,灭秦定天下的也是我们,楚怀王(升级为义帝,依旧无实权)没什么功劳,我们把他的地给分了称王吧。那些统兵大将听到开心极了,天下还有这等好事?其实这话里面的义帝不只是说楚怀王一人,还有那些其他诸侯王。既然统兵大将同意此事,项羽便立他们为诸侯王。
刘邦为汉王,巴蜀、汉中为封地;关中之地一分为三,由与秦人苦大仇深的三位秦军降将统治;魏王豹改为西魏王,坐河东地;张耳宠臣申阳为河南王,坐洛阳地;韩王成,坐阳翟;赵将司马印为殷王,坐河内地;迁赵王歇为代王;赵相张耳为常山王,坐赵地;黥布为九江王,坐九江;吴芮为衡山王,坐衡山;共敖为临江王;迁燕王韩广辽东王;燕将臧茶为燕王;迁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齐将田都为齐王;原齐王建的孙子田安为济北王;项羽为西楚霸王,有九郡之地。不包括自己,项羽共分封了十八位诸侯,九州大地被瓜分干净了。
地盘最大的项羽,而其霸王之名,盖因春秋时期诸侯联盟的盟主为霸。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职。西楚霸王的意思就是项羽是管理天下诸侯的王者。这样分封,得好处最多的自然是项羽;损失最为惨重的则是最初的那些诸侯王,领地大幅度缩水不说,自己以前那些大臣和自己平起平坐了,有的地盘比自己还大,还有些诸侯王从富庶之地分封到苦寒之地,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跟项羽说了抗议也是无用的。而那些原本为将为相如今被分封为诸侯王的人可开心坏了,简直是青云直上,到达了人生巅峰。
战争!毁灭!失去!
可是分封完,天下就会真正安定下来吗?不,正因为分封结束,天下陷入春秋战国时期那般的大乱。韩王成无军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侯,已又杀之。臧荼之国,因逐韩广之辽东,广弗听,荼击杀广无终,并王其地。田荣闻项羽徙齐王市胶东,而立齐将田都为齐王,乃大怒,不肯遣齐王之胶东,因以齐反,迎击田都。田都走楚。齐王市畏项王,乃亡之胶东就国。田荣怒,追击杀之即墨。荣因自立为齐王,而西杀击济北王田安,并王三齐。荣与彭越将军印,令反梁地。因遣兵之赵。陈馀悉发三县兵,与齐并力击常山,大破之。张耳走归汉。陈馀迎故赵王歇於代,反之赵。赵王因立陈馀为代王。
天下大乱,王非王侯非侯,项羽分封的诸侯王不断减少,相互之间进行战争,项羽作为西楚霸王并没有制止。而当刘邦的汉军平定三秦得到关中,项羽想去阻止,可是北方的齐国和赵国公然反叛项羽的统治,项羽只好停下东进平叛汉军的脚步,再次分封诸侯王前去阻挡各路叛军,而自己准备北上攻打齐国。项羽北上之际再度碰了软钉子:项羽向九江王黥布征兵北上,黥布宣称自己病了不去,仅命麾下将领带着数千老弱病残跟随楚军。黥布做法说不上很错,毕竟他担心自己一旦带兵北上,周围的诸侯王就来攻打自己地盘,或是留守的人生出异心。
整个天下,已经彻底陷入战火中,项羽也被整得焦头烂额,原以为这样分封是一步好棋,没想到惹得天下全反,铺天盖地地仇楚的呼声。项羽和分封的那些将军诸侯,有治国经验吗?没有,尤其是项羽,摊子铺这么大,根本管理不好。那些分封的将军诸侯,也没在楚汉争霸中帮上项羽什么忙,反倒拖了后腿。项羽和其分封的将军诸侯,结局大都身死国灭。无论是项羽,还是那些将军诸侯,都没有当一国之君的才干和德行,只会带兵打仗,根本不知道怎么治理国家。
项羽的德,配不上天下;将军诸侯们的德,配不上一地。
参考文献:《史记·项羽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