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明朝历史的同学都知道,土木堡之变中明军遭遇了奇耻大辱般的失败,不仅葬送了数十万军队的生命,而且连最精锐的三大营也付之一炬。最讽刺的是,这场战争压根没有打起来,明军基本上都是被瓦刺方面跟在屁股后面一口一口吃掉的。
当时瓦刺的势力达到巅峰,还俘虏了明英宗。那么很多同学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当时如此强大的瓦刺在土木堡之变以后却没有了动静呢?如果说是因为当时明朝还有一个坚定的主战派于谦,那么为什么于谦去世以后,他们也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呢?
当初明朝人把漠北草原民族分为鞑靼和瓦剌,之所以这么区分,是有道理的。因为鞑靼人和瓦剌人,不是一类人。具体有什么区别?简单来说,鞑靼即蒙古,是当年最早跟随成吉思汗打天下时的“草原百姓”。是蒙古部落的核心。鞑靼各部落的首领,基本上都有一些黄金家族的血统。
瓦剌虽然也是草原民族,但他们是当年被蒙古人征服的阿尔泰、唐努乌梁海等地的西伯利亚原始森林里的“林木百姓”。瓦剌各部首领自然也没什么黄金家族血统。(后来加入瓦剌的“和硕特”部除外)
蒙元时期,由于血统出身与政治地位不如正根的蒙古人,这使得瓦剌人长期处于被蒙古人统治的地位。不过元末明初,随着蒙古人在中原统治根基的崩塌,元室逃往漠北。再加上明太祖、明成祖持续不断的打击,让鞑靼分崩离析,这给了瓦剌崛起的机会。
于是到了明宣宗在位后期,一直躲在草原西北部,没受什么损失的瓦剌人趁机翻身农奴把歌唱,挤压鞑靼部,成为了漠北草原的新霸主。
前面说了,鞑靼人才是拥有黄金家族血统的正根蒙古人,瓦剌人不是。而现在瓦剌人居然下克上,反统治了鞑靼人,并且吞并了鞑靼的瓦剌大汗脱欢还想当蒙古大汗,有鸠占鹊巢的意思。所以实际上,被瓦剌统一的漠北草原各部并不团结,鞑靼人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反叛,摆脱瓦剌的控制。
瓦剌大汗脱欢估计也是看到了鞑靼人的不服之心,所以一直到死,他都没敢篡位,只是扶持了一个有黄金家族血统的脱脱不花为傀儡,并以太师身份遥控统治。脱欢死后,他儿子也先继位,将瓦剌的势力推向顶峰。全盛之时,瓦剌西起中亚,东到朝鲜半岛,大漠东西万里无敢与之抗者。
不过纵然也先的军功再大,他也没敢篡位。看到这里,稍微了解点中国历史进程的朋友应该能看出点门道了——一个权臣长时间不敢篡位,不敢打出自己的正统旗号,下面一票人对权臣的统治还极其不满,权臣的遥控统治能长久维持吗?
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土木堡之变和北京保卫战后,也就是也先的扩张受挫后,鞑靼人很快就对瓦剌的统治起了异心。尤其是脱欢、也先父子扶持的傀儡大汗脱脱不花在北京保卫战后,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反抗也先。
公元1451年,也就是也先放明英宗朱祁镇回明朝的第二年,脱脱不花瞒着也先,偷偷向女真人的地盘扩张,惹恼了也先。而也先也因为干涉脱脱不花的婚事,想当脱脱不花的“舅上皇”,激怒了脱脱不花。于是脱脱不花与也先的矛盾彻底激化,双方大打一场。
这场战争,最终以脱脱不花战败而告终。干趴了脱脱不花后,也先觉得反正已经彻底翻脸了,没必要再装模做样的再立傀儡。于是他就干脆自立为汗,当了草原上的大汗。前面反复强调过了,瓦剌人身上没有黄金家族血统,即便是瓦剌大汗也不例外。所以也先擅自称汗后,草原立刻大乱。
面对大乱的局面,也先也知道自己是靠篡位上台,因此他做贼心虚,对于黄金家族进行大肆屠戮。结果这导致了鞑靼部落的极大不满,脱欢时期勉强整合起来的鞑靼–瓦剌联盟因此矛盾尖锐,各地反叛声浪更大了。
当然,也先不是吃素长大的善人,他连大汗都敢杀,他都敢自己当大汗,所以面对这些此起彼伏的反叛,也先的应对策略就是四个字,赶尽杀绝。
不过也先运气很背,公元1454年,他在镇压鞑靼首领阿剌知院反叛期间,莫名其妙的被杀了(死因说法很多,也说被刺杀的,也有说是被鞑靼人在战场上干掉的)。而他死后不久,草原由于没有大汗了,瞬间四分五裂。又回到了遍地草头王的时代。
也先死后约三年,明朝发生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任用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杀害忠良,害死了于谦,导致明朝内部祸事不止。不过此时草原民族的内战也没结束,各部落之间相互杀,没人能像脱欢和也先那样整合草原对明朝发动大规模侵略。
所以,所谓的“集中力量,卷土重来”,也就不存在了。虽然后来也先的儿子阿失帖木儿凭借武力又打服了鞑靼,但这种打服只是暂时的。他死后不久,鞑靼人又反叛了。而这一次反叛也彻底逆转了瓦剌和鞑靼的附属关系。
鞑靼人在达延汗的率领下,强势崛起,成为明朝新的威胁。瓦剌人则西迁,被鞑靼人挤出了内蒙古,最终完全被挤出漠北,只得在中亚地区讨生活。综上所述,可见由于瓦刺内部爆发了矛盾,因此无力对明朝造成威胁,这种矛盾导致他们不断的衰落,蒙古人的荣光终于一去不复还,而另一个民族女真人则正在缓慢崛起。
亲,如果对这篇文章满意的话,点赞收藏以便查阅资料所需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