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斯大林的第227号命令,葬送数千士兵,却挽救了整个苏联
迪丽瓦拉
2025-07-24 08:03:31
0

斯大林的第227号命令,一直被视为苏联在二战时期顽强抵抗德国的一个象征。但同时,它也被视为最没有人情味的一道命令。

斯大林也因为这道命令,经常被世人抨击,冠以“绝情”“铁血”的帽子,有不少人认为,斯大林是依靠着这道沾满苏军鲜血的铁令,不断将活生生的苏军往火坑里推,才取得的最后胜利。

斯大林

苏德开战

二战期间,苏联和德国合作,于1939年瓜分了波兰,可苏联万万没想到的是,仅过了2年时间,德国就单方面撕毁了之前的互不侵犯条约,将枪口对准了自己。

1941年,德军率领550万军队进攻苏联,交战首日,苏联便陷入困境,不仅西面部队溃不成军,连空军力量也被德军尽数摧毁。

接连的胜利让德军气势高涨,对于苏联的进攻更是势如破竹,仅用了10天时间就进攻了苏联600公里。

二战

到11月时,不断进攻的德军甚至都可以看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塔尖,然而随着冬季的来临,寒冷的天气让德军在武装和行进的道路上都受到了阻碍,进攻的速度越来越慢,最终被阻挡在了莫斯科城下。

这一缓冲,让苏联的领导人看到了希望,斯大林对此次战役进行了分析,认为苏军之所以节节败退,不是武器装备不行,也不是因为军人数量的多寡,而是因为之前接连的失利局面,使得苏军内部萎靡不振,士兵的士气严重不足。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斯大林权衡利弊后,颁布了有名的第227号命令。

斯大林

第227号命令

该命令的大意为:

没有收到撤退命令的人员,一旦撤退皆被视为逃兵,一定会受到严惩!后退一步也不行,必须坚守苏联的每一寸土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为了保证第227号命令得到执行,斯大林还在每个集团军中抽调出精英人员,组成护卫队,安插到前线的各个部队,对于情节严重的逃兵,可以直接枪决,然后再报备,而对于情节较轻者,一律收编进戴罪立功连将功补过。

要么向前,英勇战斗,成为民族英雄,要么逃跑,就地枪决,成为叛徒!

斯大林的命令一出,很多厌战情绪很高的士兵,消极应战、逃跑,甚至加入到叛徒的队伍中去。

据战后不完全统计:

第227命令发布之后,苏联有2000余人因为“叛逃罪”被实行枪决,有4000余人被送往戴罪立功连,去前线执行最危险的任务,能活着回来的人少之又少!

但是更多前线的将领与士兵,因为这条铁令大受震撼,他们充分认识到了自己对祖国与人民的责任,鼓舞了士气,一改之前的消极状态,积极参与战斗之中,为了胜利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他们用鲜血拯救了即将崩溃的苏联,并且严重打击了法西斯想要统治世界的嚣张想法,不仅让苏联赢得了卫国战争中的胜利,击碎了希特勒“三个月消灭苏联”的狂言,也让德军在二战中初次尝到了战败的苦果,极大的改变了世界的进程!

第227号命令的归宿

虽然如今时过境迁,但每每谈起当年的这条第227号命令,都还有不少人指责斯大林太过无情与残酷,仅一条命令就让数千人白白死去!

但其实这道第227号命令发布时,苏联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一步也退不得!

据《朱可夫回忆录》记载:

在德军发动1942年夏季攻势以来,苏军在第一阶段共损失了56万人,苏联南方面军4个集团军在撤退时只剩下10万多人。

其中阵亡、被俘、失踪等纯减员达到了37万人。据德军战报披露,他们只俘虏了8万苏军。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减员并不是因为战死沙场,而是因为士兵们在撤退中溃散或者直接逃跑了。

前线的作战意识已经如此低迷,如果再不整顿军风,整肃纪律,无需德国人打过来,苏联便自我败退了。而这道铁一样的第227号命令其实仅实行了3个月左右。

因为对于满腔热血的士兵,这命令是一剂强心针,只有打,不后退!而对于那些看不到希望,有些动摇的士兵,这命令是一剂清醒针,反正都会死,战死在战场上总比死在护卫队的手里光荣!

而对于怯懦者,要么知耻而后勇,要么只能用他们的血去激励正在战斗中的士兵,而不是拖垮那些勇敢者的意志。

因此,第227号命令的核心并不是杀掉逃跑者,而是给所有指挥官和士兵制定一个战场铁令,只有这样,才能打败敌人,拯救他们的国家!

但是,对于护卫队的士兵来说,这命令其实非常煎熬,因为让他们对着自己的战友开枪,无论何时都会成为心中无法磨平的伤痛,他们宁愿上战场上与德军拼杀,也不愿把枪头对着自己的战友,无论他是不是叛逃者。

因此,他们逐渐地对一些撤退现象,开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这时候苏军的军风已焕然一新,战斗激情空前高涨,并在战场上顺利扭转了劣势,开始了大的反攻。

所以,斯大林便默许了护卫队的行为,让第227号命令慢慢地退出了战场和历史舞台!

虽然总是有人因为这第227号命令抨击斯大林,但是慈不掌兵,如果对士兵们在撤退中溃散或者逃跑的行为,斯大林无动于衷,姑息迁就,当严不严,那必将贻误战机,这所造成的后果不是斯大林所能承受的,也不是因逃跑而被枪决的士兵们所能承受的!

小结

第227号命令听起来十分残忍,却是那个年代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对于战争来说,结果才是最重要的,到了你死我活的阶段,再去讲道德、讲民主,那是不可能的。

没有刽子手会放下手里的刀,听你大谈“我们是平等的”,就像每一场战争的起因,都不是为了“爱与和平”!毕竟成王败寇才是战争的底色。

参考资料

董磊,《西媒揭秘斯大林227号命令》,2015年3月12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毛... 毛主席与斯大林,都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主义阵营无可争议的领袖,受到了无数人的敬重。 不过,相...
原创 为... 东汉末年分三国,魏国、吴国、蜀国。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英雄豪杰辈出的年代,英勇善战的将士都会被三国争抢...
原创 蓝...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一夜白头,因为这一年,年富力强的太子朱标病逝了。朱标从10岁是被立为吴王(当时朱...
原创 民... 在民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但被人津津乐道的,却寥寥无几。张作霖及其长子张学良便是这为数不...
原创 国... 他是毛主席的学生,也是国民党派往汪伪政府的卧底,最终更是促成了湖南的和平起义。如此跌宕起伏的人物,建...
原创 皇... 皇太极将自己的姐姐莽古济凌迟处死,受牵连的正蓝旗部众多达一千多人,造就了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宫廷狱案...
原创 金... 完颜珣是金国历史上的第八位皇帝,历史上称为金宣宗,他的任务,就是带着金国走向灭亡。 完颜珣登基的时候...
原创 将... 李林甫是唐玄宗时期最为臭名昭著的宰相,此人不学无术,阴险毒辣,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口蜜腹剑这个成语说...
原创 韩... 在韩国济州市旧城区东南部的山坡上,有一大片茂密的树林,隐藏着神秘的三姓穴。相传,这里是耽罗国始祖高乙...
原创 他... 隋炀帝杨广,一个差一点就成了千古一帝的皇帝,只怪他时运不济,被唐太宗李世民摘了桃子。他是一个暴君,但...
原创 蒙... 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开始,蒙古人在草原上崛起,兵锋所向、无人能敌,建立起庞大的帝国。 蒙古大汗经历...
原创 1... 1928年4月19日,在湖南省酃县(今株洲市炎陵县)境内的沔水河边,迎来了一个深刻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
原创 历... 都是羁縻地区,只能说有功绩,但没实际意义! 清王朝终其一生,也没有真正控制过西藏,纵然康熙年间,曾派...
原创 明... 学士一词最早出现在周代,泛指能够进入学堂读书的古代官僚贵族子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学士一词的意思也发...
原创 《... 标题:史记中的名言知多少 《史记》,这部千古流传的史学巨著,不仅记录了历史的风云变幻,也留下了许多...
原创 揭...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犹太人的足迹遍布广泛,他们以其独特的文化、卓越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了人类...
原创 5... 前言 对于黄河,毛主席一直非常敬畏,因为黄河孕育了华夏民族。但在同时,毛主席对黄河带来的水患,也感到...
原创 姬... 伐纣之役的第一位牺牲者,是周文王姬昌的大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兄长——伯邑考。 关于伯邑考的死因,流传着...
原创 初... 初唐故事:李世民救下李靖,红拂女星夜私奔 柴绍去后,李神通及段纶俱遣使迎李渊,就是一班降盗,也都驰...
原创 姜... 咱们知道蜀国后期,尤其是诸葛亮死后,全靠姜维在撑着,他也不负诸葛亮的重托,连续多次率军伐魏,正是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