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对于黄河,毛主席一直非常敬畏,因为黄河孕育了华夏民族。但在同时,毛主席对黄河带来的水患,也感到十分忧虑。
1952年10月25日,为了考察黄河,毛主席特意利用难得的休假时间,在杨尚昆、罗瑞卿、滕代远、叶子龙和汪东兴等人的陪同下,乘坐专列从北京出发,前往黄河水患频繁的山东、河南以及其他附近的一些地区,进行视察。
之所以说是难得的休假时间,是因为当时的毛主席经常日夜操劳国家大事,在体力和精力方面的消耗很大。
为了让毛主席能够休息一下,中央经过讨论后,决定让毛主席休假,以调养身体。然而,毛主席却没有把中央批准的时间当成假期,而是决定利用这段时间去视察黄河,为治理黄河做准备。这才有了这次黄河之行。
许世友:我们听了一堂难得的历史课
10月26日,毛主席的专列来到山东。
在这里,许世友等山东的一些同志上了专列,向毛主席问候。对于毛主席休假的事情,许世友是知道的。
因此,在看见毛主席的时候,许世友便向毛主席推荐了济南的一些风景名胜,说:“
主席,我们很长时间没见面了,山东的指战员盼你来,山东人民群众想见见你。你路过济南,应当下车看看。听说你还没来过济南,更应该看看,这里有很美的景观,有趵突泉、大明湖,还有北极阁。
”
10月27日,在许世友的陪同下,毛主席看了山东的一些风景名胜,如北极阁和大明湖。想到这次出行要看黄河,毛主席便提议大家到泺口大坝去看看。
于是,一行人又去了泺口大坝。在这里,毛主席兴致勃勃的登上大坝,看看泺水汇入黄河的地方,问:“
你们知道黄河在山东段的情况吗?
”
对于毛主席的问题,随行人员都不知道,便对毛主席说:“关于黄河问题,回去请水利专家专门汇报吧。”
这时,毛主席看了看天空,发现天色已经不早了,只好走下大坝,回到了住处。刚回到住处,毛主席便让人找来了当地一位负责水利的领导,向他了解黄河山东段的情况。
10月28日,在结束了曲阜之行后,毛主席一行将要前往徐州。然而,许世友却坚持陪毛主席前往视察。
听了许世友的话,想到马上就要出山东了,毛主席心疼地说:“许司令太辛苦了,我过意不去啊。”然而,许世友一再坚持要跟着毛主席,毛主席推脱不过,只好同意了他的请求。
10月29日,江渭清等人在徐州登上毛主席的专列。当天中午,毛主席一行人乘坐汽车,前往九里山参观。
在前往九里山的路上,毛主席显得非常高兴,和身边的人说起了九里山的历史:“
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据文献记载,从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起4000多年里,在徐州发生较大规模的战事,就有400起。九里山则是一个重要战场,更是军事要塞。
”
提到九里山时古战场的时候,毛主席又说:“
你们看过《水浒》吗?那里有一首歌谣: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这说的正是刘项楚汉相争的故事。
”
听到毛主席提到楚汉相争,有人提议说:“主席,你就为我们讲讲楚汉相争的故事吧。”
在讲故事之前,毛主席从衣兜里取出烟盒,点了一支香烟,抽了两口,说:“秦朝末年,由于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沛县人刘邦起义后,被称为沛公。下相人也就是今日宿迁人项梁、项羽,避仇吴中,杀死吴郡太守,也举起义旗……”
就在毛主席兴致勃勃地讲述的时候,九里山到了。于是,大家将毛主席扶下汽车。毛主席则一边往前走,一边继续讲楚汉之争的故事:“经几年对峙,项羽疲于奔命,只好提出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西为刘属,东为项属。”
紧接着,毛主席又说:“刘邦表面同意双方都撤军,其实他听从张良、陈平建议,耍了个鬼把戏,当项羽后退时,他却偷偷从后边杀来。同时,刘邦命令韩信从齐,彭越从梁,英布从淮南,会战项羽,对项羽形成战略包围。”
说到这里,毛主席看了看眼前的九里山,说:“
项羽边战边退,而刘邦
步步进逼
。民间传说在九里山,韩信曾指挥军队与项羽发生过激战,项羽由此退往垓下。
”
这时,毛主席一行已经来到团山。当毛主席站在樊哙磨旗石前时,当地解说的人说:“
相传楚汉决战时,汉军大将樊哙在山上竖起一面大旗指挥作战,因为旗能磨倒山石,所以叫磨旗石。
”
听了解说,毛主席仔细看了看这块石头。在这块石头上,果然看到了一个长3米,宽1.3米,深1.7米的大洞,大家都感到非常神奇。
随后,毛主席等人又来到象山半山腰的白云洞。在这里,负责解说的人说:“据说它是项羽命令士兵挖的隧道,出口在汉军阵后,因而摆脱了汉军的包围。”
听了那人的话,毛主席想到我军让日军吃了很大苦头的地道战,笑着说:“
看来项羽还懂得地道战呢,要不是这个洞他早就完了。
”
在从九里山返回的途中,毛主席显得意犹未尽,依然为大家讲述了楚汉相争的故事:“
项羽最后退到垓下,被汉军团团围住,刘邦、张良采用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的计谋,从军事实力上和心理上瓦解楚军。项羽绝望得慷慨悲歌,别姬南下,到乌江时自刎而死。这场战争最后以刘胜项败而告终。
”
说完项羽兵败的事情后,毛主席对他们的情况进行了点评:“
项羽和刘邦几乎同时起兵,以实力而论,项羽比刘邦雄厚。灭秦后,战争由反秦转变为刘项争天下,其间各有胜负,最后刘邦胜利原因有三:
一是刘邦实行的政策比较符合历史潮流,得到人民的拥护。如约法三章,为义帝发丧等。而项羽则烧杀抢掠太甚,分封也不公平,阴谋杀死义帝;
二是刘邦有一条正确的作战方针,正面由刘邦与项羽对峙;北面由韩信消灭魏、赵、齐后,南下对项羽施加压力;南边由英布、彭越侵扰项羽后方;总体上对项羽形成战略包围之势。同时,采取离间计,除去项羽大谋士范增,削弱其领导核心力量。而项羽则顾此失彼,疲于奔命,以一己之勇横冲直闯;
三是刘邦用人政策正确,正如他自己说的……可见,刘邦是有自知之明的,比较明白自己胜利的原因。而项羽则不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
紧接着,毛主席又引用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并指出司马迁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
在回到停在九里山机场专用线上的专列后,毛主席对这次九里山之行感到回味无穷,高兴地对许世友等人说:“
今天真是大开眼界啊!受益匪浅。
”
听了毛主席的话,许世友也高兴地说:“
我们陪同主席,听了一堂难得的历史课,长了很多知识。
”
这时,毛主席又以史为镜,教育大家说:“
刘邦在这里战胜了项羽,我们在这里战胜了蒋介石。我们不能学习楚霸王,我们要牢记历史的经验教训,也要牢记自己的经验教训。
”
随后,许世友等人下了专列,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毛主席,并注视着毛主席的专列开向河南。
望着专列离开的背影,许世友等人都非常激动,为能够跟着毛主席干革命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大家都暗下决心,一定要继续跟着毛主席,为人民谋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