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白起,死的时候是否是七十多岁这个还需要我们去考证,不过他在死的时候,已经为秦国征战沙场四十多年,的确是年纪还算比较大,他会死主要还是秦昭襄王容不下他,且范雎也融不下他。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廉颇、李牧、王翦,白起位列首位,被称为国士无双,白起还因为自己战功显赫被封为武安君,指挥大大小小的战役大概70多起,从来没有失败过。在长平之战用奇谋妙计歼灭了敌军四十多万人,令六国十分恐惧。
秦昭襄王是一代霸主,他想吞灭六国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人,所以他也十分的重视人才的输出,至少将领中有了白起,就有了统一天下最基础的保障,只可惜在长平之战后,白起与君主秦昭襄王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当时在打完长平之战,赵国的元气大伤,秦国就开始大量赵国了,以白起为主的一派主张乘胜追击拿下奄奄一息的赵国,另一排则是以范雎为主的,他反对继续攻打赵国。
范雎是何许人也?他是秦国的相邦,秦昭襄王曾经五跪求范雎赐教,还对他言听计从,长平之战的胜利可以说范雎的功劳也很大,他利用反间计让赵国换掉大将廉颇,启用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还把战神白起拉上战场上。
当时秦军十五岁的孩童都上了战场,准备一举歼灭赵国,而秦军却接到命令要撤军,当时的秦军兵分两路,一只由司马梗率领前往夺取太原,另一只由王龁率领进军皮牢,而白起带领的那一只确实直接前往攻打赵国的心脏邯郸,就在赵国快要覆灭之时,范雎收到了赵、韩两国的贿赂。
苏秦也就是那个身挎六国相印的那个人,他是苏代的哥哥,苏秦和苏代两个人都十分的厉害,苏代游说了范雎,说如果让白起灭了赵国的话,秦国就会称帝,白起那么大的功劳肯定会位列三公,而范雎肯定就会屈居于白起之下,而范雎本身就是一个看重权力的人,他怎么会甘心自己的地位遭到白起的威胁,所以他接受了苏代的意见,愿意接受赵、韩两国的割地求和,把白起消灭赵国的希望就此摁灭。
于是范雎就去面见了秦昭襄王,说当时的秦军损失惨重,需要回来休养生息,所以为了避免出现更大的损失,我们还是接受赵、韩两国的割地赔偿吧,秦昭襄王想想也是,所以就答应了范雎的这个说法,而白起却对范雎的做法感到羞耻,于是两者之间出现了矛盾。
然而赵国对割给秦国的封地一拖再拖,慢慢的在这段时间恢复了元气,于是赵王决定不与履行割地求和的策略,秦昭襄王一想这不是被戏耍了吗,于是十分气愤,挥师就向赵国的都城邯郸攻去,而此时恢复过来的赵国哪里有那么容易被消灭,所以秦军也没那么容易攻打下来。
该歼灭的时候不歼灭,不该主动出击时却主动出击,长平之战的时候,白起一人之力坑杀了赵国那么多人马,国内一番惨像,当时的人心中都憋着一股劲,谁不会拼死为了国家去奋战呢?赵国君民一心,誓死保卫赵国,在加上有其他五个国家的支持,那么秦军就没那么容易了。
在加上白起那时候病了,因为他知道秦军必败无疑,而当时秦昭襄王也没有强人所难,就让自己的另外一个部将王陵代替白起前去攻打邯郸,结果却是被击败而归,白起当时听到秦军战败的消息他就调侃秦昭襄王:“当初不听我的计谋,现在结果如何了?”当时的秦昭襄王听到后十分气愤,于是下令让白起带病工作,在这期间秦昭襄王多次请白起回来帮助自己,白起却称自己生病不愿意前去,病好后也不愿意帮助秦王,他对秦昭襄王说道,此时的邯郸我们已经无法那么轻易的拿下了,赵国人现在对我们誓死立敌,不怕死的决心也要跟我们抗衡,而其他国家生怕自己成为第二个赵国,所以也会联合帮助赵国,秦国的败局就已经摆在那里了。
当时的秦昭襄王对白起说,如果你不愿意帮助我,那我肯定要恨你,白起仍然不从,磕头对秦王说:“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而白起的性格刚毅,如若他当时顺从了君主,那么就可以活下来,而当时白起已经知道秦军无法抗击赵国了,所以不愿意出兵,他知道如若自己出兵,那结局也是败下来,所以他宁死也不愿意帮助秦国出兵。
其实对于邯郸,白起的分析就已经很明显了,可惜秦王自己已经打定了主意,任凭任何人劝阻,他都不可能会接受,他只想重新建立自己的雄风,绝不接受自己现在这个样子。可人家赵国压根不可能会坐以待毙,一直积极的往外寻求帮助,所以也得到了很多国家的帮助,主要是白起真的得罪太多人了,他们都想把白起杀死,在加上范雎也对白起不满,不会让白起打赢战争。
所以白起不从命,惹怒了秦王,所以秦王就赐予他剑,让他自刎而亡。秦昭襄王之所以容不下白起,主要还是白起所说的话,让他这个君主下不来台,在加上白起没有审时度势,让秦王一次次的感到丢脸,冒犯了皇帝的威严,所以秦昭襄王杀了白起,来重新树立自己的威严。
在加上当是的形式,白起说实话对秦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了,即使派出白起出去攻打赵国,可能换来的结局也是跟以往一样,而且其他国家的人也怕白起像坑杀四十万人那样,来屠城,所以大家都对白起心生怨恨,联起手来抗击白起,所以秦王知道白起已经没有什么太大作用了,才选择诛杀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