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被视为是战国末期所有将领中的最强者,战术稳重,秦能够一统天下,跟王翦是离不开关系的,大多数敌人,都是被王翦用“群殴”战术击败的,所以秦始皇很重视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
要问为什么王翦重兵在握却不谋反,首先要了解他所在的时代背景。
在战国,就是个拼背景的大世,别说当诸侯要家世显赫,祖上有过荣耀,即便是当个臣子,都是要看这种东西的,这被视为“礼法”的衍生物,也是后世“举孝廉”的雏形。
王翦有没有家世背景?
有,但是不强,或者说,很牵强。
当年东周第十一代君主名为姬泄心,他有个儿子很出色,名为姬晋,姬晋被封太子,稳稳的储君,但可惜姬晋英年早逝,只留下后代传承,自己没当上皇帝。
而王翦,乃是姬晋的十八世孙,所以说,这个关系十分牵强,太远了,但多多少少也是有,所以王翦也能得到一份机会,去侍奉年轻的秦王政。
这个王翦当年乃是将才,早年吕不韦执政,没什么出头的机会,但在“蕲年宫政变”中,王翦立下了功劳,这一次政变,也是秦王政拿回权力的转折点,就这样,王翦成为了秦王政的心腹,成为了主要将领。
秦王政亲政后,开始了前几代君主都在致力进行的事情,那就是“一统天下”。
天下大局在“长平之战”后彻底改变,秦国成为唯一的鼎盛强国,加上君主不曾昏庸,法度越加严厉,人才辈出,秦国其实已经到了一统天下的时机了。
王翦具体的年龄不可知,但应该是秦王政长辈这个阶段的人物,带兵沉稳,擅长“势”和“攻心”。
灭六国的过程中,韩国因为提前淘汰出场,所以只剩下楚、齐、燕、赵、魏等待秦国一一“打卡”消灭,而让人感到热血沸腾的事,王翦、王贲两父子,成为了这五国的埋葬者,再说透些,他俩是战国时代的真正终结者。
要说王翦的兵权重否?
那肯定是的。
但是在战国,想要出头,必须要有一样东西,那就是“忠诚”,忠诚被视为万臣之本,失去忠诚则失去名望,这种东西,就是“礼法”的延伸,莫以为秦一统天下不靠礼法,白起如此功高,惊世骇俗,都被秦昭襄王一个命令而被迫自尽。
所以在基本的意识上,王翦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
再者另外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大秦其实是很早实行了“将兵分离”的一种独特制度。
这种“将兵分离”没有后世宋朝搞出了枢密使调兵遣将那么精密,但却是转移了士兵们的信仰。
秦国当年搞出了“二十级”的军功爵位制度,即便是再普通的百姓,只要上场杀敌,那么就能获得“爵位”,要知道,“爵位”乃是君主所赐,后世就叫做“皇恩”,独特的体系让秦国君主的“神性”很强,当年秦昭襄王召集十五岁以上的青年围剿长平,就是源自这个优势。
因此言归正传,在基础的忠诚上,王翦是动摇不了什么东西的。
其次,王翦的“手握重兵”,其实就是看起来人多,实际上王翦的战术,是不需要上下级密切联系的。
回看王翦对战五国的战术,就一个特点:人多势众。
王翦很喜欢带着大军包围城池,每次打仗,人数都是对面的几倍,所以秦国为了供应王翦打一次仗,几乎都是“劳民伤财”,但是王翦的战术有用,屡奏神效。
难不成王翦是人海战术,五个打一个这样打赢的吗?
完全不是,王翦其实就是一个“心理战术家”。
他喜欢用大势让别人率先崩溃,只要崩溃,就会出错,一旦对面露出破绽,王翦就带着一部分人趁胜追击即可,这一点跟李信的闪电战是截然不同的,整一个战国,能克王翦的,也只有廉颇,但这都不是一回事了。
所以这样子的战术,注定王翦是一种这样的人,威胁不大,助力却是很大。
说到功劳,王翦是当仁不让的,但君主不是傻子,押宝这种事情,从来不能独放一处,与王翦同时期的将领还有没有?
有的,譬如李信就是一个。
当年灭楚国的时候,秦王政问过王翦,王翦准备怎么打,王翦果不其然,还是老套路,让秦王政给他六十万兵马,还有相对应长时间的粮草,楚国定然拿下。
秦王政看王翦还是那副败家的老样子,气不打一处来,这个时候,李信就跑出来说,让他来打,只带二十万人,闪电战就能围了楚国都城,灭了楚国,秦王政一听,开心得很,还嘲讽王翦太稳重过头了。
就这样,王翦就回家养老了,兵权说卸就卸,李信带人去打仗去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王翦并不是那种后世那些拥兵自重的人物,他卸兵权,转移给李信,并没有说引起什么波澜,这就意味着,兵权在这群将领的手中,很平均,只要军权的基本盘被稳住,将领就不可能造反。
然后再有一个,李信出征楚国后,后方有人叛变导致兵败,秦王政只能灰溜溜地找到王翦道歉,让王翦再度出山,这一次出山,王翦提出了很多要求,比如要什么钱啊,要什么地啊,还要给子孙后代封封爵位。
旁边的人就问了,说王将军你根本就不是一个贪恋名声财富的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啊。
王翦解释道,这是为了稳住秦王政的心,因为王翦一带人打仗就是倾巢而出,其实秦王政是很怕他突然跑了的,政治风险太高,所以他要显得“有欲望”,只要有欲望,那么就能被掌控,他希望秦王政看到他是一个忠于秦国,且有欲望的人。
钱在秦国,地在秦国,子孙都是有爵位的,就这种环境,夫复何求。
而从王翦的表述中,可以看得出来一点是,秦王政是有着制衡着王翦的手段的,或许是对王翦的家人有着“捆绑”,让王翦投鼠忌器,王翦之所以有这种自知之明,必然是来自于秦王政的威慑,只是具体的手段是啥,就不得而知了。
因为关于秦史记载的稀少,很多时候,看到王翦不能神化去看,相信李信只是秦始皇手下将领中的冰山一角,祖龙的帝王心术,向来是不差的,习惯玩弄心术的帝王,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不会让自己被“权臣”所牵制。
不过回到忠诚的问题是,还是那句话,王翦本来的“忠诚”是过关的,秦王政对他的“提防”,更多是怕王翦带着几乎所有的秦军出征,如果一个不小心,那么大秦就玩完了,等同于万劫不复。
所以王翦也很心累,他能打胜仗,手段就是这个,也确实极端了些。
但能保证稳赢,这种代价是值得的,假若有多几次李信伐楚这样的事情,给秦始皇来几次“拆屋效应”,秦始皇是必定不敢质疑王翦了的。
到了秦朝正式确立,秦王政成为了皇帝后,王翦反而“失去”了身影,不仅是王翦,此前对大秦有着多种重要功绩的将领几乎都“销声匿迹”。
这里面,或许就有秦始皇刻意的隐藏,而他们的消失,意味着秦始皇对他们有着绝对的掌控。
所以多种角度来看,王翦造反这种事情,也仿佛是天方夜谭,但还是那句话,王翦没有必要造反,野心家的野心,终究是有着志向目的的,而在大秦有声望,有财富有地位,又何尝不是王翦想要的生活呢?
可能他想的,真的就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