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汉末三国的三大战役,大家都知道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但是除了这三大战役之外,对于蜀汉立国来说,还有两个特别关键的战役,分别是刘备亲自领导的汉中之战和关羽发起的襄樊之战,这两次战役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襄樊之战的起因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北方,而曹军在荆州仅存的领土就是荆北的襄阳,由曹操的宗亲大将曹仁负责镇守。而另一方面,在西部战场上,曹操让另一个宗亲大将夏侯渊负责西部防务。刘备手下的法正敏锐地嗅到了战机劝刘备率军攻下益州的门户,汉中城。在将士们的不断努力下,汉中之战取得了胜利,刘备第一次在正面战场上战胜曹操,隆中对战略也第一次有了胜利的希望。而汉中之战之所以战败,正是因为刘备一方留守荆州的关羽煽动曹军内部的山贼土匪制造内乱,曹操没能第一时间到前线指挥,而汉中之战后,曹操的威望也大不如前内部的叛乱更加严重,而关羽也发现了这一点,临时决定率领军队去襄樊地区骚扰,却意外发现这一战能取得更大的战果,于是就把骚扰战打成了阵地战,却是这次临时改变主意,打的曹操想要迁都避其锋芒,而关羽也成为了汉末三国唯一一个“威震华夏”的神将。
封神和落幕
关羽在襄樊之战的表现可以说是相当出色,身为一个山西人,关羽却能训练出一支精锐的水军,这实在是让人震撼,正是这只水军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有着骑兵优势的曹仁身为守城一方,在兵力上又胜过关羽,于是主动出击想要打关羽一个措手不及,关羽此时背水布阵,用战车围着部队,阻止骑兵的冲锋,士兵在战车内部和战船上对曹军进行骚扰,多次下来曹军损失惨重,曹仁苦不堪言,很快关羽就包围了樊城。
曹操得知了,就派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率领庞德去救援曹仁,下面就是“水淹七军”的剧情了,不过和《演义》有点出入,这大水是天降暴雨,但是关羽能提前防范,让军队提前驻扎在高地,而于禁不能做到,这下高下立判。凭着水军的优势,在于禁大军被大水冲散后,关羽的水军大显神威,活捉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
但是当战役达到高潮后,反转就来了,曹操本想迁都,避避锋芒,是司马懿力劝曹操到江东寻求孙权的帮助,孙权背刺的传统艺能再现,说降了公安的士仁和江陵的糜芳,成功拿下荆州。而曹操偷偷把孙权偷袭的消息散布到樊城和关羽军中,关羽因为迟疑错过了战机,而城中的将士们士气高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曹操还得派出徐晃去救援樊城,才算是把关羽击败。关羽到了荆州才发现后方有失,家眷都被东吴俘虏,军队溃败,孙权攻击关羽败军,斩杀关羽和他的儿子关平。
无奈的选择
其实事后来看,关羽似乎有很多傲慢的行为导致他溃败,但是换位思考一下,站在他的角度,很多事情是不得不这么做的。例如在孙权曾经派人向关羽求亲,想让儿子娶关羽的女儿,关羽并没有像演义里说的那样说出“虎女安能嫁犬子”这样的话,但是也赶走了使者。要知道孙权是一方诸侯,关羽只是封疆大吏,如果关羽同意了这门亲事,同为诸侯的刘备怎么想?难道能不起疑心?这么做正是关羽向刘备表忠心,绝不和孙权暧昧。
此外投降的国舅糜芳和将军士仁,是因为和关羽的私怨,在运粮的时候不积极,关羽说回来要教训他们,因为害怕勾结东吴。有人说关羽不应该这么说,那么关羽应该怎么说?关羽当时是假节钺,就是代表刘备出战,这时候因为补给问题军心出现动摇,如果不警告一下后勤,前线军心崩溃,那直接就溃败了。
但即便如此,在出动了这么多明星将军之后,关羽也是在发现后方失守,家眷被俘之后,才出现的溃败,证明在襄樊战场上,关羽军虽然战败,却也能保持军容,在败军之际能保持军容,这可不是一般的将军能做到的,关羽封神实至名归,可惜的是封神之后就是落幕,而刘备也因为关羽的去世打响了夷陵之战,战败后蜀汉的大业也几乎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