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和蒙古等都曾经在华夏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尤其是蒙古。自从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后,蒙古骑兵仿佛就像开了挂一般,打遍天下无敌手,在亚欧大陆上建立起了幅员辽阔的蒙古帝国,对东方文明和欧洲文明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自从朱元璋异军突起,将元朝变成了北元后,蒙古骑兵再也没能重塑辉煌。纵观整个明清时期,蒙古骑兵虽然有过短暂的“复兴”,甚至一度俘虏了明英宗,但是离过去那种称霸亚欧大陆的影响力还是差得太远。这里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一个字,“大”
一、 机不可失的外部环境
蒙古骑兵能够纵横亚欧大陆,和当时的外部环境是分不开的。当时的亚欧大陆上纷乱不止,四分五裂,偏偏出现了一个内部团结、积极进取的大蒙古国。
蒙古诸部分布图
1、 日落西山的西辽
金灭辽之时,契丹贵族耶律大石带领一部分族人逃到蒙古草原的西边,建立了西辽政权。鉴于当时的金国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西辽一心致力于向西发展,全盛时期不仅吞并了东、西喀喇汗国,还征服了高昌回鹘、花剌子模等。
短暂的全盛之后,便是迅速的腐化堕落,等到铁木真征讨乃蛮部时,西辽国力不复往昔,各属国都蠢蠢欲动,花剌子模干脆直接脱离了西辽。乃蛮部被灭时,看不清形势的西辽接收了乃蛮王子屈出律,让他当了驸马,成功站到了铁木真的对立面。屈出律后来不仅篡夺了西辽王位,还把西辽送进了历史深渊。
毗邻蒙古的西辽
2、 立足未稳的花剌子模
花剌子模位于中亚的西部地区,正好是东西方交流的要道。花剌子模在被西辽打服之前,先后臣服于很多大国,直到脱离西辽后,才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康庄大道”。花剌子模在摩柯末苏丹的带领下,先是征服了大半阿富汗地区,接着联合喀喇汗国一同击败西辽,占据了河中地区。
摩柯末并不满足于此,在铁木真攻打西辽期间,他亲率军队收服了波斯各地的城邦主,将花剌子模带上了全盛时期,成为了一个西到阿塞拜疆,东到帕米尔高原,北到锡尔河,疆域广阔,兵精粮足的中亚大帝国。可惜摩柯末有一个出身于康里部的母亲,二人各有各的心思,导致突然强大的花剌子模未能及时巩固成果,内部散乱,给了铁木真可趁之机。
有点“生不逢时”的花喇子模
3、 困兽犹斗的西夏
西夏位于蒙古高原的南部,受先天所限,一直靠着游弋在大国之间搞平衡来生存,不是联辽抗宋,就是联宋抗金。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时,西夏已经立国一百多年,内部积累出了不少问题。
外戚干政、权臣乱政等各种事情层出不穷,西夏的国力由此无法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果不是宋朝实在不争气,西夏早已不复存在。这样的西夏岂能成为蒙古崛起的拦路石?值得一提的是,西夏在铁木真和克烈部交恶时,依然保持着和克烈部的良好关系,后面还接收了克烈部王汗之子桑昆。
资源贫瘠的西夏
4、 腹背受敌的金国
金国在立国之初着实生猛,当时有“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之说,可惜入主中原后,很快就被中原的繁华迷失了眼睛,只能和南宋维持着微妙的平衡,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已是昨日黄花的金国应付一个南宋就不容易了,再来一个蒙古,一南一北,形成夹击之势,要多难有多难。
偏偏金国和蒙古、南宋都有世仇,难以周旋。金国完颜亮南征败北之后,金国统治者对自身实力算是有了一些自知之明,在南边和南宋讲和,在北边通过修壕、建堡、减丁、挑拨来打压蒙古,但凡有点志气的蒙古人,都将金国人视为仇敌。南宋就更不用说了,靖康之变有多惨,仇恨就有多深。
两边不讨好的金国
5、 内外交困的罗斯国
罗斯国是由维京人留里克在9世纪时建立的一个以东斯拉夫人为主体的政权。铁木真出生的一百多年前,罗斯国靠着东征西讨,成为了东欧强国,同时还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封建关系。
然而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地方封建主实力的增强,罗斯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长期的内乱,地方封建主们各自为政,彼此之间为了利益而混战不休。铁木真崛起时,罗斯国依然像五代十国一般乱象迭出,根本就无法凝聚出足以匹敌蒙古的力量。
当时还是东欧强国的罗斯国
6、 艰难竭蹶的阿拔斯王朝
阿拔斯王朝是由默罕默德的哈希姆家族所建立的阿拉伯帝国,兴盛时不仅占据了阿拉伯半岛,还拥有两河流域和埃及等地区,鼎盛时堪称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政权。9世纪后期,阿拔斯王朝走向了衰败,外有敌对势力的入侵,内有各派贵族的斗争,疆域越来越小。
公元1055年(铁木真出生于1162年),阿拔斯王朝的都城巴格达被土库曼人攻占,其哈里发成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中的汉献帝。更糟糕的是没多久就开始了著名的十字军东征,从1096年到1291年,十字军的8次东征让阿拔斯王朝雪上加霜。
分裂的阿拔斯王朝
二.时不再来的外部环境
元朝覆亡之后,亚欧大陆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团结而强大的政权。蒙古骑兵即使实力还在,也无法像以前那般“虐菜”。
朱元璋是真厉害
1、 天子守国门的大明
朱元璋统一天下后,蒙古缩水成了据守蒙古高原的地方性势力,接着元顺帝去世,其子孙被野心家们谋害,蒙古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大家谁也不服谁。不管蒙古内部怎么闹,明朝都视其为大患,朱元璋为此将自己的儿子们封到北边当塞王。
朱棣更狠,直接把京城迁到了“抗蒙一线”就是一句话,“有胆你就来”。蒙古分支瓦剌倒是有胆,在也先(时任瓦剌首领)的带领下打到了京城脚下,可大明压根就不是以前的大宋,没有弃城逃跑,更没有求和,而是戮力同心,积极迎战,结果是大明胜,瓦剌败。
明初的九大塞王
2、 满蒙一家亲的大清
满清在对待蒙古的政策上不像大明那么强硬,有些软刀子割肉的意思。原本蒙古各部在明朝末年有了点崛起的苗头,出现了一个林丹汗,可南有大明,东有女真人,没法有效发展。俗话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势头正旺的女真人在皇太极的带领下不仅灭了林丹汗,还将八旗制度嫁接到了蒙古,加强对蒙古的控制。
此外,满清在蒙古还使上了两大绝招,首先是联姻,上到皇帝,下到王公大臣,积极与蒙古贵族通婚,血脉的融合提高了满蒙两家的互信度,夯实了满蒙一家亲的基础。其次是佛教,满清搞了很多小动作,让佛教在蒙古大受欢迎,成功借助佛教的力量来削弱蒙古的实力。
满蒙联姻
3、 阪上走丸的莫斯科大公国
莫斯科大公国原本是罗斯国诸多公国中的一个,后来借着蒙古人的支持,吞并了部分周围公国,取得了诸公国之长的地位。1380年,莫斯科大公国趁着金帐汗国内斗之际,毅然决定“翻身农奴把歌唱”,一举大败蒙古军,成功升级为“全罗斯大公”。此后,金帐汗国快速衰败,在1480年分裂成了几个小国,结束了对罗斯的统治。
莫斯科大公国由此获得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地盘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制度越来越完善,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统一政权。1547年,伊凡雷帝正式加冕,成为第一任沙皇。后面的沙皇也都不是善茬,可劲地搞扩张,实力相当出众。
莫斯科大公国发展成了俄罗斯帝国
4、蒸蒸日上的奥斯曼帝国
蒙古在第三次西征时,攻占了中东地区,并在此建立了伊尔汗国。不料最后被帖木儿(蒙古人)所毁灭。帖木儿有点亚历山大大帝的意思,一味地搞征服,却不怎么搞建设,他一死,蒙古在中东的势力就开始衰落,出现了四分五裂的局面。这就给了土耳其人可趁之机,长期被蒙古人压着喘不过气的土耳其人团结了起来,不仅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还攻灭了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君士坦丁堡。
此后,奥斯曼帝国东征西讨,疆域一度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成为了东南欧和中东地区的“霸主”。直到19世纪,奥斯曼帝国才走上了没落,而当时的蒙古都没有独立的政权。换句话说,即使蒙古趁着奥斯曼帝国衰败的时候,再来一次西征,鹿死谁手简直是一道送分题。
一个字,“强”
结语
勃朗宁曾说过,“良机只有一次,一旦坐失,就再也得不到了”。蒙古骑兵横扫亚欧大陆时,蒙古骑兵战力强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对手太弱,当时亚欧大陆上的诸多政权都不是鼎盛时期,此消彼长之下,蒙古的优势就相当明显了。待到明清时期,亚欧大陆上出现了很多强力的政权,蒙古的优势就不明显了。
当然,良机只是一方面,团结和努力才是决定性因素,正所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明清时期的蒙古虽然不复当初,但是实力依然不可小觑,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只能“眼看他人起高楼”。
参考文献:
《世界史》
《蒙元帝国》
《世界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