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七年九月,毛主席在湘赣边界发动了“秋收起义”。随后,他带领工农革命军转战井冈山,准备在当地建立根据地。
当时
在毛主席的身边有一个“传奇人物”,名字叫做何长工,是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的设计者,井冈山会师也是由他奔走牵头的,因此他也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创建者之一。
何长工当时不但协助毛主席完成了与朱德、陈毅、彭德怀等人的会师,还协助毛主席第一次成功地整编了地方农民武装。
一、毛主席和何长工对对联
眼看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办得红红火火,前途一片光明,毛主席心里那叫一个高兴啊。1928年的某一天,毛主席和何长工在根据地里巡逻视察。
二人走到一户农家院子前,感觉口渴,就想拍门找老乡讨水喝。
何长工先上去叫门,没有人答应,于是推门而入恰好见到农家小院里,老农正在用石磙子磨谷子。
见到这个场景,
何长工灵机一动,当即口撰了一个上联,想要考一考毛主席的文才。他出
的
上联是:谷磨磨谷,谷随磨转,磨转谷裂出白米。
这个上联的第一、二个字,组成了一个名词;第三、四个字,组成了一个动词;前面的名词又做了后面动词的主语。
“谷”、“磨”二字颠来倒去,来回轮转,就和石磙子来回滚动一样,压出了白花花的大米。把石磨的工作过程,描绘得活灵活现。
要对上这个上联,就得找到两个字,它们必须可以通过颠倒顺序,重新组词。
并且由这两个字组成的词语,也得是前面名词,后面动词;前词是后词的主语,后词是前词的谓语。
这是一种汉语的修辞技巧,类似“顶真”或者“回文”。
对于一个擅写文言古诗的人来说,要对上它并不困难。不过那是指平时茶余饭后,端坐在书斋里,慢慢地细想上几个钟头。
但是
何长工当场口撰上联,目的就是要考一考毛主席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他哪里会同意让毛主席回家,再花几个小时想下联呢?
正在犯难的时候,毛主席突然看到警卫员推门而入,于是拍掌叫了一声“太妙了”!接着就对出了下联:门锁锁门,门由锁开,锁开门敞迎故人。
毛主席对出的下联,同样也用了“顶真”、“回文”等修饰技巧,描述的也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场景,完美对上了何长工出的上联,读完让人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文才。
二、名为“长工”,并非长工
何长工是一位非常传奇的老红军,他的名字虽然叫“长工”,但是他其实并不是一个长工,而是一个曾在欧洲多国留过学的知识分子。
过往我们看抗战剧,戏里的反派老爱骂八路军是“土八路”。其实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共产主义信仰是当时世界上最“时髦”的一种信仰。
在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里有许多干部,他们非但不“土”,还是文武双全的高级知识分子,何长工就是当中的一员。
何长工于一九〇〇年出生在湖南省华容县的南山乡,从小聪明好学,志向远大,十六岁就考进了长沙当地的甲种工业学校。
十八岁的时候,何长工先后留学比利时和法国,学过建筑设计。
红军的第一面旗帜,就是由他参考苏联旗帜的样式改造设计的。
一九二二年,何长工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四年回国干地下工作。当时他
在洞庭湖办了新华中学,以中学校长的身份当掩护
,
暗中搞农运。
红军撤离井冈山以后,何长工坚守在当地打游击战,后来受伤残疾,一直在抗大当校长。直至解放战争时期,他为我军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类型人才。
再说回一九二七年
上井冈山以前,何长工已经干了三年的教育工作了,他听说毛主席也是教员出身,所以就有心要与毛主席“切磋”一下。
那么,何长工为什么想找毛主席“切磋”呢?原来
何长工本名不叫长工,他本名何坤,一九二七年因为搞农运被湖南军阀通缉,所以毛主席给他改名叫“长工”。
毛主席比何长工大七岁,在工作中时常悉心指导他,帮助他克服各种困难,让他顺利地完成任务。比如最初毛主席安排何长工下山去寻找朱老总时,就会对他的“乔装”作出指导。
毛主席对何长工说:
你下山办事的时候,是扮成农民,还是扮成工人呢?假如扮成农民,你讲话有外地口音;假如扮成教书匠,你手上又有老茧,我看还是扮成一个工农革命军的“逃兵”合适。
后来何长工果然听了毛主席的话,扮成一个“逃兵”下了山。
被民团的人抓到以后,他又巧妙利用这个“逃兵”身份,向对方谎报军情,逃过了一劫。
初上井冈山的时候,山上原来有两支独立的农民武装,他们都是当地的普通农民,是被民团和地主逼上山的,领头的人叫袁文才和王佐。
这两支队伍,占据着山头,工农革命军去了以后,该怎么安排他们就成了一个问题。有人主张把他们直接当“土匪”办了,但是毛主席坚决反对。
毛主席主张通过思想工作,让这袁文才和王佐的队伍转化成革命军队。于是先由毛主席亲自做了好了袁文才的思想工作,再安排何长工去做王佐的思想工作。
何长工到王佐那里以后,对方一开始十分防备他,但是他善于观察,发现对方原来是一个孝子,并且为人很讲“义气”,于是他做通了王佐母亲和兄弟的工作,让他对自己产生了好感。
后来何长工又抓住时机,亲自上阵指挥作战,帮助王佐打败了他的宿敌,也就是民团总指挥尹道一,最终成功整编了这支农民武装。
在井冈山时期,何长工干了许多堪称漂亮的工作,但是这些工作,事先都有毛主席做好了示范,因此他的心里对毛主席是非常佩服的。
一九二九年,毛主席下井冈山以后,何长工和彭德怀坚守当地打游击战,后来在一次作战中意外坠崖导致残疾。接下来他大部分时间在抗大当校长,在军队里负责思想教育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何长工为我党培养了横跨工兵、坦克和医科等多个专业,人数达到几万的优秀的人才队伍。
一九四七年,东北局成立时,何长工当上了军工部部长,专门负责为我们的军队研制、生产军械、弹药,为三大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何长工当过重工业部负责人、航空局长。还响应国家的号召,和李四光一起去干过地质工作。
一九八零年,何长工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不过因为年事已高,加上健康问题,他在一九八二年就退居三线了。一九八七年,何长工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七岁。
结语
当场口撰对联是需要一点急智的,因此作者在即兴创作时,用到的词语、意象,多半和他的生活相关。
何长工少年时代生活在湖南的农村,谷子、石磨是他平时最熟悉的东西。因此在井冈山一见到石磨碾米的过程,不假思索就能出口成句。
出句容易,对句难,因为
对对联的“规则”都是由提出“上联”的人定下来的。
何长工既然“划下道来”,那么
毛主席就只能按既定的思路去对,其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好在“灵感”就在身边,毛主席的“警卫员”刚好就在这时推门进来了,刚好“警卫员”也是毛主席生活中最熟悉的,所以毛主席见状立即就对出了下联。
通过毛主席和何长工对对联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在对对联的时候,心情能够放松,然后冷静观察,从自己最熟悉的地方下手,答案总会“送上门”来。
参考资料:
田秉锷.《毛泽东诗词鉴赏》: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