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关羽为什么喜读《春秋》而不是《史记》?
迪丽瓦拉
2025-07-24 09:04:03
0

一手捋长须,一手执《春秋》,关羽这一形象深入人心,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关羽为什么喜欢读《春秋》?

其实准确的说,历史上关羽最喜欢读的是《春秋》的注引《左传》。

《三国志关羽传裴引》:羽好《左氏传》,讽诵略上口、《三国志鲁肃传裴引》: 斯人(羽)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

我们先说一说这一本书是什么、《左氏春秋》此书以《春秋》为本,更为具体的记述春秋时期的史实,而且体现出更为成熟的儒家思想,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

在纸张和印刷术没有流行之前,文字记录龟甲竹简上、所以只能简略记录重点,而事情的经过就由史官口述、所以《春秋》这种书,其实就是历史提纲。

所谓微言大义、春秋笔法、并不是说《春秋》暗含什么摩斯密码,其实《春秋》反应的是另一种历史问题。

《春秋》只是记录是什么时候出现了什么重要的事,比如重要而奇特的天象。至于是不是天垂象而警世人,那不归《春秋》分析。比如重要的战争,《春秋》只记载发生的时间和结果,至于战争起因和过程,不归《春秋》分析。再比如哪哪又发生弑君的事了,《春秋》只记载时间,至于有什么影响,或者这件事对不对,不归《春秋》分析。

看不懂《春秋》,因为《春秋》不是为大部分人写的,那是为君王写的。君王看不懂怎么办?史官就是负责讲解历史的。史官如果看到提纲忘了是哪件事怎么办?这就是写《左传》的意义。

面对不同的读者,展现出来的面貌完全不同。《左传》也不是大众读物,更多是为史官服务。

如果不考虑《史记》比《左传》长很多的原因的话,大约一部分原因是《史记》在汉末还并不是公认的好书吧,至少其口碑和流传度是存在争议的。

《史记》有两部,一部在司马迁的工作场所(宫廷);副本在家中。在汉宣帝时期,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开始把该书内容向社会传播,但是篇幅流传不多,很快就因为杨恽遇害中止。

《史记》成书后,由于它被指责为对抗汉代正宗思想的异端代表,因此,在两汉时,《史记》一直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谤书”,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公正评价,而且当时学者也不敢为之作注释。

在西汉即使诸侯都没有全版的《太史公书》,东平王曾向朝廷要求赏赐宫廷中的《太史公书》也遭到拒绝。因为《史记》中有大量宫廷秘事,西汉严禁泄露宫廷语,因此只有宫廷人员才能接触到该书。汉宣帝时褚少孙在宫廷中阅读该书,其中已经有些篇幅不对宫廷官员开放,到班固父子时,宣称缺少了十篇,班固家被皇室赐予《太史公书》副本,其中也少了十篇。

司马迁创作的《史记》比较广泛地传播流行,大约是在东汉中期以后。东汉朝廷也曾下诏删节和续补《史记》。

《后汉书·杨终传》云,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表明东汉皇室依然不愿全部公开《史记》,只让杨终删为十多万字发表。被删后仅十余万言的《史记》,在汉以后即失传,以后一直流传的是经续补的《史记》。

唐朝时,由于古文运动的兴起,文人们对《史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当时著名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等都对《史记》特别推崇。

宋元之后,欧阳修、郑樵、洪迈、王应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赞赏《史记》的文笔。《史记》的声望与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

说完了《史记》,再来说说《春秋》。

要说《春秋》在两汉时的流行,还得感谢董仲舒,为了维护汉帝国统治的理论基础,董仲舒创造性的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并促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而董仲舒的理论依据不是别处,正是孔子所著的《春秋》。

《春秋》中记载了很多奇特的天象、对《春秋》注解的孔子认为这是天人之间有感应关系,人类的行为会上感于天,天会根据人类的善恶邪正下应于人,天下应人的方式即是用灾异来谴告人,使人反省改过。“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有德必能感应上天。“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另一方面,孔子强调“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而这,真是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理论依据,也是汉帝国思想方针的基础。

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时代,《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崇高的法定经典,也成为士子必读的经典、他的重要性和流传度远远超过《史记》,另外左传是相斫书,也就是记载战争兵法战策的书,关羽作为将军,看左传自然是为了领悟兵法,否则像关羽这样的武将,每天看这玩意图消遣吗因此,处在东汉末年的关羽夜读《春秋》也就不奇怪了!当然春秋讲大义、关羽也深受其影响。

不义不昵,厚将崩。

解释:对君不义,对兄弟不亲,即使土地扩大了,也会分崩离析。

是不是会想起袁氏兄弟,刘关张异姓兄弟,从一无所有到三分天下。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解释:善念不能放弃,恶念不能增长。

像不像刘备的那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临患不忘国,忠也。

解释:面临灾祸仍然不忘国家,这就是忠心。

不就是关羽说的:“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南... 南宋为了报靖康之耻采取了极端手段,包括与蒙古的联盟、残酷对待金国皇帝和人民,以及与蒙古的冲突。这段历...
原创 杨... 隋朝开国之君杨坚,出生于一个世代显赫的关中高门大家族,天资聪慧,襟怀气度不凡。 他继承父业,官至大...
原创 毛... 文/ 陈建新 湖南是毛泽东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1928年以前,毛泽东在湖南曾有两次担任“省委书记”的...
原创 1... 这段历史很少被提起,但读起来却让人心情复杂。 1958年底,当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即将回国之际...
原创 作... 众所周知,秦陵兵马俑是世界上奇观之一。2000多年前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在死后在陵园建造护卫自己的兵马俑...
原创 苏... 红色苏联与资本主义美国之间的竞争从来不缺乏焦点,无论是华约和北约的较量,美苏核武竞争的惊心动魄,亦或...
原创 他... 我们这个年代的孩子,应该没有人不知道金庸和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其中那个深爱黄蓉,看起来傻愣傻愣...
原创 皇... 多尔衮和豪格是什么关系?多尔衮为何会帮助孝庄打败豪格?豪格的下场又是怎样?要想捋清这些问题必须从他们...
原创 张... 颜良和文丑同为河北四庭柱,在得知颜良被关羽所杀后,文丑自领七万军渡黄河,据守延津。得知此消息后,曹操...
原创 杨... 公元581年,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为自己最宠爱的兰陵公主挑选驸马, 找来通晓相术、善于看面相的韦鼎...
原创 司... 司马徽推荐诸葛亮时用了一成语,其实还有下半句,却不敢跟刘备说 三国初期,曹操实力当然是不用说的,拥有...
原创 比... 西伯利亚,这个被冰雪覆盖的广袤土地,曾经是中俄两国历史上的争夺焦点。它的面积达到1310万平方公里,...
原创 血... 赵寿山(1894-1965),原名赵生龄,陕西人士,16岁考入陕西陆军小学,毕业后从排长起步,累迁至...
原创 雍... 在清朝历史上,雍正皇帝一直是位极具争议与传奇色彩,极具胆识和才华的帝王,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可以说是...
原创 毛... 毛主席与斯大林,都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主义阵营无可争议的领袖,受到了无数人的敬重。 不过,相...
原创 为... 东汉末年分三国,魏国、吴国、蜀国。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英雄豪杰辈出的年代,英勇善战的将士都会被三国争抢...
原创 蓝...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一夜白头,因为这一年,年富力强的太子朱标病逝了。朱标从10岁是被立为吴王(当时朱...
原创 民... 在民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但被人津津乐道的,却寥寥无几。张作霖及其长子张学良便是这为数不...
原创 国... 他是毛主席的学生,也是国民党派往汪伪政府的卧底,最终更是促成了湖南的和平起义。如此跌宕起伏的人物,建...
原创 皇... 皇太极将自己的姐姐莽古济凌迟处死,受牵连的正蓝旗部众多达一千多人,造就了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宫廷狱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