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王朝时期,战争一般都是举行得比较频繁的,那么在明代这样的现象,自然也不会例外。明代的兵器库中,置备了各种各样的兵器。
那么其中最普遍的就包括各种各样的刀,也就是所谓的冷兵器,但是这样的刀大部分是从日本进口的那么为什么会大部分从日本进口,因为明代有着足够的发展资源,为什么要从日本进口刀?
一、明代特殊的朝贡贸易决定了,必须要从日本进口刀
1、为了抗倭的需要与日本保持一定的经济关系是必要的
在明代时期,战争是比较2频繁的。这样的战争不仅是对外的,也是国家之间的战争。其中还包括沿海地区部分倭寇,以及一些还会对于当时国家政权之间的战争。明代时期,倭寇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并且曾经让明代的沿海政府一度烦恼。明代也派遣大量的军队进行抗倭,但是收效甚微。
一旦撤出军队,那些倭寇卷土重来,并对沿海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后来在明代政府的引领之下,政府对于倭寇又有了新的政策,就是联合隔海的日本来进行共同抗倭,因为倭寇大部分都是流亡在海上的一些人。
主要就是来源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领土范围。那么这个时候管理倭寇绝对不能仅仅是中国来进行插手管理,那么日本也必须进行经营管理。不然明代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还收不到一定的效果,所以当时明代政府很想让日本一起来进行联合抗倭。
但是这样的条件明显,对于日本是没有较大影响的,因为当时的倭寇应该不影响当时日本总体的经济发展,虽然也影响周边的一些岛屿,但是对于日本总体的经济发展是没有较大的影响的。反而受到较大的影响的是,当时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
当时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比较优越的地区,在此地区如果受到倭寇的清洗的话,对于当时的明代政府来说,损失是非常严重的。
所以此时的日本是没有足够的条件,联合明代进行抗倭。因为日本本身并没有抗倭的需求,所以这个时候明代企图从经济方面与日本建立一定的联系,与日本达成一定良好的外交关系。
从而利用这样的外交关系,推动当时联合抗倭行动的进行。这样的其中一种经济行为就是两者之间交互贸易,那么交互贸易肯定不能仅仅是对中国有利,必须要对日本有利。
所以当时明代政府举行了一部分的朝贡贸易,也就是日本的一些东西可以大范围都卖到中国来,那么由此对于日本的经济发展是有一定帮助的。当时最典型的一个经济行为,就是日本大量的刀,也就是冷兵器贩卖到中国。
所以虽然当时明代政府有足够的生产力,可以生产出优质的刀,但是由于需要和日本维持一定良好的经济关系,这样的经济关系去推动当时抗倭行动。所以当时明代也必须从日本进口大量的刀以及其他的冷兵器。
当然,这已经是朝贡贸易的一部分,那么在朝贡贸易体系中,其中还包括社会经济的其他领域。不过,总的来说日本较为典型的商品,就是当时都浮世绘以及一些冷兵器,所以刀等兵器是比较典型的。
2、朝贡贸易推动了当时日本刀的飞速上涨
仅仅是通过贸易之间的往来去推动当时政治上的关系是并不可能的,因为如果在贸易关系的推动下,那么这样的政治关系的塑造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基本上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明代和日本之间的关系达成似乎并没有很长的时间,仿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达成了一定的联盟关系。
那么能够达成这样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当时的明政府在经济领域上给了日本足够的利益让步。这样的利益让不能够让日本参与到此次的看我行动当中,并且耗费大量的兵力在一起抗倭。
足够说明了当时中国政府所采用的一些利益让步的策略是非常巨大的。这其实是主要朝贡贸易的一个特点之一,因为当时明代只是一定的朝贡贸易并不是想要促进经济领域上的飞速发展,而是通过经济领域关系的一定建立来达成政治上关系友好的建立。
那么经济,也就是说只是一个手段。所以当时明代政府在和日本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给予了极大的利益,让不给日本让日本能够收获到极大的利益,那么其中一个获利最大的,就是当时日本刀的售卖。
日本刀的售卖,在日本本土的一个售卖价格大概是1000文,但是通过隔海的贸易运到中国来的时候,日本刀的价格竟然高达5000文,甚至比这个价格还要高。再加上当时明代政府对于朝贡贸易的推崇,使得大部分的官僚以收集国外的一些物品为荣。那么在此等风气的推动之下,也导致了一些日本的东西在中国是越炒越高的价格。
当时其实不仅仅是日本刀在国内卖得比较火,那么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日本商品,就是当时的浮世绘以及一些日本扇子在中国卖得格外火热,并且价格也是炒得十分高。那么这样价格高的一些利益诱惑就促使了,当时日本的刀匠频繁地制作一些刀运到中国来进行一定的售卖。
但是中国也想拒绝这样的一笔不平等的贸易,但是因为需要联合抗倭,如果单方面地拒绝这样的贸易需求的话,有可能会损害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所以当时明代政府对于此举动也必须进行一定的忍让。
最后抗倭似乎也没有达到一定的效果,因为最后日本虽然参加到此处的抗倭行动当中,但是似乎效果并不好,并且倭寇似乎比原来更加多了。
二、日本刀可以来补足中国产量
1、日本刀的质量并不差
其实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当时日本刀的一个质量,其实是挺好的,并不亚于明代政府所生产的一些刀的质量。因为日本制作刀的技术很大一部分都是来源于中国,主要来源于中国的唐代时期故此日本很多锻造刀的技术都是来源于中国的唐代。并且中国唐代一些制作刀的技术,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失传,但是这样的技术却在日本仍然能够见到。
日本在留下了这么一个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制作出来的一些刀质量也是十分可观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制造刀的锻造工艺并不好,因为中国政府是比较地大物博的,并且是能够集中一定的人力财力去锻造一个比较良好的冷兵器的。
所以在中国制造刀的材料应该是十分完备的,包括一些高温燃料,或者是一些低成本材料上来说都是比较好的。
并且那个时候明朝发明了加工工艺,并且这样的加工工艺被应用到了武器装备上。这样的加工技术是在两侧用硬度韧性好的钢材。那么中间用硬度较高的高碳钢,那么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日本三合一。
日本刀的品种主要由于生产资料的一些匮乏,以及高温条件都没有办法达标,所以当时日本的一些都将主要采取的一些其他方法来增加当时刀的硬度。
那么从日本自己发明的独特方法之中,去增加刀的硬度和韧度的确也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并且这样的硬度和政府与当时明代中普遍流行的刀具并不一样的。因为每一个能够达到目标的刀,并不意味着其生产过程以及其各个因素是完全一样的。故此将日本的刀大量的引进,其实可以弥补明代刀在韧性上一定的缺点。
2、明朝时期频繁地举行战争,那么对于刀具的损耗也是非常巨大的
明朝时期是比较频繁地举行战争的。那么最频繁的地区,应该是当时东南沿海地区以及当时叛乱比较频繁的西北地区。那么在这两个地区之中都有不断地叛乱发生,并且在明代时期伴随着不断地农民起义。在这些战争的过程中,刀具都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对于当时中国所制造的刀具来说,很明显是不够的。
所以当时有一部分必须要从日本进行一个进口来弥补当时中国刀具不足的一个现象。所以在这些战争的过程中,对于兵器本身也是消耗十分大的,不仅是一些刀具,还包括当时比较流行的火铳,那么这些东西的消耗也是十分巨大的。
不仅是当时的刀具以及部分的材料需要进口,当时的火铳也是需要一定量的进口的。在制造方面至少来说是材料方面是需要从日本大量进口的。因为当时中国所生产的一些兵器没有办法完全满足当时中国的战争要求,那么这其中其实还包括一些走私的兵器。
三、总结
明代时期,战争的较为频繁,可见在明代时期冷兵器的消耗是十分巨大的,那么在如此大消耗的情况背景下,进口一定量的日本刀具是必不可免的。那么其次,为了维持一定的和平外交关系,也需要用经济行为来进行一定的维持。
参考文献:
1、《明史》
2、《清史》
3、《中国兵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