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师趣说三国第一百四十三讲,独家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白帝城,刘备一病不起,临死前握着诸葛亮的手,痛声哭泣,嘱咐诸葛亮一定要照顾好刘禅,辅助幼帝完成恢复汉室的大业,言语间透露着一万点的不放心。不管是对诸葛亮的不放心还是对刘禅的不放心,总之,刘备是将一切事都交给诸葛亮了。
诸葛亮深感身上的责任有多重,明知刘禅没有一统天下的能力,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可还是鞠躬尽瘁的辅佐着,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心系着先帝的遗愿,坚持一次次的北伐,最后因为劳累过度,病逝五丈原。最后一次出师前,诸葛亮写下了感人肺腑的《出师表》,里面言辞恳切,对太多的东西不放心,其中里面有诸葛亮留给刘禅的三点建议,也是这三个锦囊妙计,让困顿的蜀汉继续维持了二十九年之久。
那是哪三点建议呢?首先是希望刘禅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意思就是希望刘禅能够广泛的听取臣下的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这个意见对刘禅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凭诸葛亮对刘禅,对蜀汉的了解,刘禅不聪明就多听听大臣们的意见可以弥补。再说,蜀汉作为三国中能人贤士最多的一国,诸葛亮对这点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再者,广泛的吸收臣下的意见,还能留住或者吸引更多的人才,不至于诸葛亮一死就兵败如山倒。这一建议意义是相当大的。
第二,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诸葛亮点明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不应该有区别待遇,该赏该罚都要特别明确。诸葛亮预知到在自己死后,蜀汉内部各种利益小团体特别容易出现,那么这样就容易形成内乱。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刘禅作出表率,表示对谁都不会偏私,将会一视同仁,那些看着无利可图的人就起不了什么大乱子了,从而有效的管理好这个领导集体。
第三是,劝告刘禅要近贤远佞,这也是作为最重要的一条要刘禅谨记的。所谓一颗老鼠屎搅坏一锅羹,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最重要的不是自己有多大能耐,而是要有一颗识人的心。刘禅是一个被诸葛亮管得很死的人,本来就对诸葛亮有诸多的反感,而且有太多人质疑刘禅的能力,所以他会特别的亲近一些只说好话的宦官。就以宦官黄皓来说吧,每天都教刘禅吃喝玩乐,自己秉持着朝政,装腔作势,借着刘禅的宠爱做了相当多的恶事,让好些忠臣有苦难言。这些当然是在诸葛亮死后发生的,可见诸葛亮对刘禅的了解已经到了一种地步,但是刘禅扶不起就是扶不起,完全罔顾诸葛亮的劝言。碰上一个这样的皇帝,蜀汉在之后还能坚持二十九年实在是太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