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当年日本投降后,中国内地还有多少日军吗?他们最终又去了哪里呢?
二战后在华的日本人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广播,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并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自此,那些原本还在中国“合法”活动的日本人,一夜之间就成为了待处理的“滞留”人员。而这些滞留中国的日本人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部分是沦为战俘的日军,另一部分则是跟随军队而来的日本平民。
由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规模极大,时间漫长,所以踏足中国土地的日本人的数量极其庞大。等到二战结束时,这个数字大约是300万。
这些人的到来,曾让全中国人民陷入无尽的苦难和绝望中,而在抗战胜利之后,中国人却又在给他们提供帮助,这种以德报怨的胸襟可以说是世间罕至的,不过即便如此,依然有不少日本人对自己犯下的种种罪行没有丝毫悔意,甚至还觉得自己是正义之师。
另一方面,随日军而来的日本平民,实际上也成了侵略活动的一大帮凶。
日本开拓团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伴随着日本侵略的步伐的不断迈进,在军队的保护下,数以十万计的日本人前往中国定居,同时也给中国百姓造成了更为严峻的生存压力。
开拓团
等到1936年时,日本还制定了“百万移民”计划,试图在今后20年的时间里,向物产富饶的中国东北渗透100万户移民,约500万人。
在政策的引导和资助下,日本国内趁势形成了移民狂潮,政府大力鼓舞普通民众前往中国发展,以实现占领东北乃至全中国的
幻想
。
等到日本战败时,滞留中国的300多万日本人中,平民和军人的数量比例几乎是1:1。
遣返在华日本人
1945年8月,中国陆续划定了投降日军的安置点,9月份,在华的日本平民也被集中在了指定区域,等待后续安排。当时,各地都建立起了集中营,建造临时房屋,准备衣物、食品和药物等生活必需品。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归国时能携带的物品有着严格的限制,除了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外,任何超过规定数量和明令禁止的东西都不能携带。
能携带的比如冬季服装三套、夏季服装一套、手表一支等。像照相机、望远镜、枪支刀具等,都不允许携带,历史书籍和统计资料也在违禁品之列。
1945年9月,日本人便开始陆续进入到集中点,散居在中国内地的日本人也开始集中转移,离长江水路和铁路比较远的日本人,则需要自行前往码头和车站。
为此,当时的中国大地上,还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大批成群结队的日本人,背着行李,扶着老人带着孩子徒步前行。他们白天赶路,夜晚有时在野外过夜。
另一方面,各地的火车、轮船上挤满了日本人,他们被强行塞入拥挤的车厢或者船舱,一路上几乎都只能保持同一个姿势。
这样的场面,就像是当年日本入侵中国时,中国老百姓一路避难的一幕幕重新上演,不过是角色互换了而已。然而,这些日本人不用提心吊胆,也不用担心随时飞来的炮弹和飞机的袭击。
1945年11月17日,第一批搭载着3400人的遣送船从天津的塘沽启程,中国遣送日本人的计划正式拉开帷幕,在此之后,其他各个港口城市的遣返工作也陆续展开。
随着战后遣返的陆续启动,很多日本女性都不愿重返经济几近崩溃的故国。她们纷纷选择和中国人“闪婚”。
在战后短短数月的时间,就有超过一万名日本女性嫁给了中国人。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东北地区外,凡是在投降后嫁给中国人的日本女性,都可以自行决定是否返回日本。
因为当时的东北地区,是日本移民的主要地区,自然就成了各方势力的博弈点,所以这些地区的遣送工作更晚、更严格。
而为了尽快妥善处理日本人遣返问题,美、苏两国,国共双方和日本最终都达成了一致。直到1946年5月7日,东北第一批遣送船只才启航,从现今的辽宁葫芦岛出发。
起初,日本还想将这些移民留在中国,为未来的新一轮入侵做准备,基于这种设想,日本政府和关东军对这些移民都不管不问。
而苏联这边则坚决不同意将他们滞留在中国,并将50万日本战俘带到本国挖“土豆”。美国同样也要求立刻遣返日本人回国。
到1946年6月底,内地大约有200万人被遣返回国,东北地区到12月底也有100万人回到了日本。而等到1947年时,中国基本完成了战后在华日本人的遣返工作。
总结
或许有人会觉得,当年将这些坏事做尽的日军遣送回国是错误的决定,中国不应该,也不需要以德报怨。
毕竟面对中国人民的好意,有些日本人并不接受,反而是将其视作中国人羸弱可欺的证据。不过,以德报怨本身没有错,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往来,远比农夫和蛇复杂得多,何况这还是涉及百万人后半生命运的决定。对此,小伙伴们有什么看法?可以在下方评论留言。